分享

【博览群书】信念坚守中的精神超越一一读黄雷萍的《灵魂的直白》丨陈德民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信念坚守中的精神超越

            ——读黄雷萍的《灵魂的直白》

陈德民

《灵魂的直白》是南通作家黄雷萍女士的人生行旅体验与记忆书写。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片段式的文本影像,在行动和精神上往返于人生的起点和当下的现实。不断回溯自我成长中的悠悠往事,书写与社会、故乡、亲人、朋友、同事等大千世界一切美好时光的同时,也叙述个人在学习、事业、家庭、行旅等过程所经历的非凡生活际遇。那些漫长而曲折、浪漫与多彩的人生历练,发自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直抵心灵的真情告白,以一种超越自我的态度,扎根于作者的精神土壤,在本书中释放出腾腾不息的文字能量。

  黄雷萍出身于长江入海口的江苏海门县的一个小镇上,父母原来都在上海工作,母亲因为要分娩小雷萍,从上海回到海门小镇的娘家,从此在农村生活。她的母亲是一个极为重视对子女进行知识培养的现代女性。从孩提时代起,黄雷萍就过着与周边小伙伴不同的生活境遇。她不需要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跟着大人下田干繁重的农活,母亲让她和妹妹弟弟在家专心学习,每年暑假还可以到上海去过一段城里人的生活,饱览大都市的风光。她行走于一幢幢高楼大厦之间,逛公园、看电影,体验着城市文明的节奏。以一位少年的眼光审视着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让她从小便坚定了好好读书,将来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人生信念。可以说,她母亲是那个时代对子女进行素质教育的先行者。高中毕业走上社会后,黄雷萍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20岁时便被任命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后来通过优异的工作实绩,被培养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历任公社党委秘书、团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她不适应从一个忙碌的乡镇党委书记进入“赋闲务虚”的统战部工作,她开始思考人生新的航向。一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开启了她的心扉,照亮了她新的人生目标。从此,她涌进了风云激荡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大潮,在创业的征程上启航……

  本书将作者前六十年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故事情节并无虚饰敷衍,而是个人生活及精神世界的真实呈现。从这方面来说,《灵魂的直白》也是一部励志教科书。文中写到作者不同情境下的几次落泪,正见其内心的细腻深情。无论是写年少时的艰难困苦、事业上的搏击奋进,企业经营的博弈与协作,还是家庭生活和人生旅途中的缤纷色彩,情感皆力透纸背,赤子之心坦露无余,视野也远远逸出书斋之外。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读者阅读这部作品,都可以激发起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

  黄雷萍有着敏感精细的观察力,她将生活之细节剪裁得当,从容形之于笔下。她以女性看待事物特有的细腻,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行走于笔端,细节生动,催人泪下。在《女儿像我,但比我优秀》一文中,作者以一个梦境,还原现实生活中女儿对待工作的忘我精神:作者夫妻俩从南通出发,带上了蔬菜和一些熟菜,去上海看望女儿和外孙女(女婿经常出差),已到中午时分。女儿不在家,我们只通了电话,我便将东西放在物管处。在西藏路附近的一家饭店吃饭。刚开始吃,我看见女儿从门前走过,我出门就追,把她叫住了,让她一起用餐,可是她没有停步,形色匆匆地走了,只丢下一句话 :'工作要紧,我经常不吃中饭的。’匆忙间我好像都没有听见她叫我一声妈妈!我看着她远去的背影,一股无法言状的痛楚袭上心头。尽管那天中午作者难过得没有吃下饭,但她也在反省自己,'老狮子与小狮子’的故事已经过去十年了。今天已是 2017 年了,时过境迁,孩子已经长大成熟了,我也老了,应该放心地交班了。字里行间,爱女之情跃然纸上,舐犊情深,令人动容。

  在《灵魂的直白》里,“追寻”是一个贯穿全书的概念,它不同于单纯的个人回忆叙述,作者对“过往”的“寻迹”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追寻”,此刻与彼时发生交汇。这其中不乏对旧昔的追忆,也充满对当下境遇的思索。她从农村走出,一路砥砺前行,成长为一名国家机关干部,直至最后经商下海,过程中作者始终都在寻找思想与行动两个空间之间的一种平衡。这种精神之路的探索不是个案,而是这一代曾出走于农村的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困顿和目标探索。作者的“追寻”正是中国农村两次转型之后的结果。第一次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农村“进化”,第二次则是在信息科技的影响下,农村的诗情画意已逐渐被“0”与“1”的代码所遮蔽。当作者在人生的中年之后,踏上创业征程,成为一名时代的弄潮儿,实现了她追寻一种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现实中所经历人生哲学的生动一课。我们同时也从黄雷萍的文字中看到了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缩影,正是他们这代人,经历了“文革”的动乱,拨乱反正的洗礼,改革开放的历练,使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

  作者在回望一切的同时,也在和往昔和解,作者以最直白的叙述将自己的内心呈现在读者面前。行政管理、结婚生子、高考就学、主政一方、下海经商、城市生活,人生的步调由急到缓,青年时的慌乱与彷徨已化作今日对人生新的达观。

  尤其可贵之处,作者在跨入“人生第二春”的当下,以从容的心态,去探索文学的精神世界,并收获颇丰。在她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多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她在以丰富的生活阅历告诉我们,文学应该如何面对现代经验,面对当下生活。这种尝试与探索是值得珍视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代人渐渐老去,黄雷萍的创作有力地证明,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充满朝气的社会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黄雷萍总是走在人少的高处,但她不会孤独,因为她的目光总能有力地启发着人们去前行,去追随,去超越。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陈德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学者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华文化》杂志总编辑,高级编辑。著有长篇小说《红杉树下》《云台山传奇》《使命》《情归何处》《秦淮风云》、1280行七言古风体长诗《印象南京》、文学评论集《灯下夜读》《诗词鉴赏与解读》及散文集、诗歌集等个人专著十多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