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洋扇之四:洋扇是“欧洲标准的中国艺术” 作者:姜维群 在清代,中国广州口岸作为传统南海商道的东方起点,是明清时期华南沿海重要的外贸港口,被称之为“独口”,是唯一的对外通道。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统一台湾,东南沿海城市逐步安定,广州对外贸易活动才渐恢复,荷英法等国开始绕开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直接到广州贸易,于是季节性贸易开始了有序的进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广州出口的瓷器、丝绸、漆器、银制品、象牙制品、壁纸等大量出口,还有就是专为欧洲人制作的西洋扇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天津的张焘在《津门杂记》言:“广州通海最早,得洋气在先。”而且形成了在广州工艺品生产流通的一条龙,那时广州有十三行,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中国工艺品制作集散基地,在那里“中国人力图用自己不熟悉的原料按西方式样作画”,但已然保持天生的中国风格,被称为“欧洲标准的中国艺术”,出口的西洋扇是典型中的典型。 中国的刺绣是东风最具代表的工艺之一,所以在纸质扇面之外,开辟了“欧洲标准的中国艺术”。 在诸多传世的西洋扇中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扇面是纸质的,一类是羽类的,还有就是织品一类,这个织品类就成了刺绣的平台,由此引发出来中国刺绣艺术欧洲标准的扇子。 刺绣于折扇在中国见所未见,因为中国折扇都是纸质扇面,只有在民间的团扇上有缂丝刺绣于其上。在西洋扇上,纸质扇面的扇子反而比较少,如果有一些也是“欧标中艺”。大量的西洋扇扇面是布或是丝纱织品,类似中国的绢,但又不全是。扇面呈透明状很薄,一看就是按照“欧标”选定的织品。 我们解剖一把“云龙扇”扇子,来看看其中怎么样的“欧标中艺”。这是一把很典型的中国出口欧洲的折扇,是中国秋扇的制式,秋扇在中国一般是女人用,扇骨比较短。平时我们都把折扇叫“九五十六根材”,就是扇骨高9寸5分(31.5厘米),连同大骨共计16根。而秋扇(坤扇)一般通高7~8寸,另外秋扇典型特征,其小骨露出扇面的以下部分比较宽,打开之后相摞叠而无缝隙。 “云龙扇”通高6.5寸(22厘米),小骨20根,这是通常坤扇的形制,应该说是典型的传统形制,应该说是中国人按照固有的制扇规矩“出口”给西方。 但是其中的“欧洲标准”让人看到中国工艺与西欧的对接,这种“对接”诞生了这种中西合璧的工艺扇。 中国折扇讲究名人效应,以写画扇面人的名头大小来论价值,即使名人随意涂抹几笔,也有价值;西洋扇只讲求工艺价值,在他们眼里这是商品,如朗敦1843年说:“中国优秀艺术毫无疑问远离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完美艺术,……在为外国人制作的绘画中,他们运用光线和阴影,只是为了努力满足西方顾客的需要。”但是不可否认,西洋扇中的中西融合不能不说在工艺制作上出现了新的品类。 我们看一看这幅刺绣的云龙图。 从构图看,龙头逼真,而且神态活灵活现,其龙身、龙爪(龙爪四爪说明是清代作品),包括宝珠都是东方元素。恰恰是画面将“云”全部改变了,其用西方的卷草纹替代了上下翻卷的云,而且画面十分协调,只是在龙首的上方点缀了几朵“云纹”。这种结合堪为经典,既满足了西方的审美,又保持了东方的风格,让人叹服。 这样的东方智慧堪称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