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文促进地理发展

 ldjsld 2022-05-25 发布于广西
原创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2022-05-25 09:31 发表于河北
天文促进地理发展

图片


传统天文学主体是历法编制,历法是时间计量的重要内容。而漏刻本身则是古代时间计量不可须臾或缺的重要仪器。

天文学发展的前提是辨方定位,要测定二十八宿等恒星的空间方位,古书《周髀算经》把这叫做“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这种测定,是空间计量的重要内容。

天文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只是我们并未察觉的到。例如,提供准确的时间,编制年历和星表,都是天文学的重要任务,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大地测量、军事活动、航天飞行等都少不了它。

因此,在古代也是一样的,现代是过去的延续,只不过仅仅是相关技术升级了而已,本质是并未改变,天文学在天文历法地理地图测绘计时计量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缺少的影响。

勾股法测量天地距离

《考工记》中在营建城邑确定方位时用了以表测影的方法,这说明测定方位离不开太阳。

具体做法如《匠人》:“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影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在西汉时期,人们已能运用勾、股、弦和相似三角形来推算距离,测量面积的方法也增多了,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发展。

“浑天说”的出现也为天文大地测量和大范围的地图测绘提供了理论基础。

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就记载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基本方法,到三国时,吴国人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绘制了日高图。

日高图是利用双杆测量日影推算太阳高度的示意图,利用相似三角形边长成比例的原理测得太阳高度和两地的较远距离,为间接测量提供了方法。

图 陈子测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

图片

元代史伯璿的《管窥外篇》卷下《论天地》中也有一段话提到了“勾股法”:

“《書许氏叢(cong)说》引《晋天文志》,以夏至之日景而以勾股法计之,自地上去天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此天径之半倍得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四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此周天之数也。”(《中华大典·天文典一》,元代史伯璿的《管窥外篇》卷下《论天地》二十五页。)

这段话表明中国天文历法历算里确实使用“勾股法”,即是“勾股测量法”。一直使用勾股法测量天地应该也是中国天文计算的一个特点吧。

此外,《山海经》里也有看似奇怪,但是很可能讲的是天文的内容,当然,研究《山海经》的人很多,理解也不太一样,仅做参考吧。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一位“烛龙”,他的两只眼睛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他睁眼就是光明,也就是白天,闭眼就是天昏地暗,也就是黑夜。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章尾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阴也是人面蛇身赤色。郭璞在《山海经图赞译注》中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西北海的外面,赤水的北边,有一座章尾山。有一位神,长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它闭上眼睛,天下就变成了黑夜;睁开眼睛,天下就成了白天。它不吃东西,不睡觉,也不呼吸,能请来风雨。它能照亮幽渺之地,这就是烛龙。);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长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红色,居住在钟山下。);

郭璞注“烛阴”时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又引《诗含神雾》注:“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火精”就是烛龙。 

屈原在《天问》里也提到这点。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写了一个注解,他说“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龍衔烛而照之也。”

大意就是,天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不见天日、永远黑暗的国家,有一条龍衔着蜡烛照亮这个地方。

战国时期《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太阳的光辉哪里不会照到,而烛龙所照又在什么地方?);

《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魂啊不要去北方!北方有寒冷的冰山。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烛龙在雁门北见不着太阳的地方,没有生脚。) 

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觉,看起来给人很像极昼极夜现象。或许古人去过,也可能没有去过,天文里也是可以间接知道的,《周髀算经》中也讲过类似的内容。

《周髀算经》中的圭表“辨方正位”:

“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

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冬至。”

这里已经讲到了(南北极)极下不生万物,夏有不释之冰,说明南北极之地是冰天雪地,虽然“极下不生万物”不是很对,但是确实一般动物很难生存。

《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描述过一个叫做“寿麻”的国家,那里的特点首先是“正立无景”,即人站立的时候是没有影子的,接近赤道的地方会有这种现象,因为赤道会发生太阳直射效应。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寿麻国还有一个特点是“疾呼无响”,人叫喊的时候,因为空气炎热和密度太小的缘故,沙漠里的声音难以传播,这应该是古人体验过了解了才会写出来的经验。

《山海经》还告诫,“爰有大暑”(那个地方实在太热了)“不可以往”(千万不要前往旅行)要是没人去过,怎么会了解的如此清楚,而且掌握如此关键的细节呢?

说明早在《山海经》时代,古人已经全球范围内来往,并记载下了关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气候的知识,写在了《山海经》中,记得《山海经》原本是图,后来有人写成了书,不知何时图消失了,只留下了这本书。

--------------------------------------

天文分野对应地理风水

与天文学相对应,地理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天文”与“地理”一词同时见于《易经·系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论衡・自纪篇》曰:“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地理上向,天文下向,天地合气,而万物生焉。”

《鹖冠子·泰录第十一》中有:“故文者所以分物也,理者所以纪名也,天地者同事而异域者也。无规圆者天之文也,无矩方者地之理也,天循文以动,地循理以作者也。”

说明天文与地理是相对应的状态而地理的“理”字的含义,唐代孔颖达疏曰:“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说明地理应是关于山川陆显现的条理及规律的学问。

今天,西方人认为地理是:“人与地的关系”。(邹豹君(美)著:《地理难题答客问》)

在中国古代,地理泛指今人之风水。地理家或地师是中国古代最早行风水职能的司员。

古人认为:人之行为应遵天道、地道,人应善用天时地利。

《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牺(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风水家认为伏羲为始祖,肇原于此。

在后续的演变过程中,知天文地理、长于地理皆指精通水文地质地理之义。在实践中,使地理术论述更趋完善。

诸如:

《礼记▪月令》:“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管子▪形势解》:“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无不予时,地不生财”。

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冠称“地理”的风水著作。

“堪舆”,许慎注《淮南子·天文训》时认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由此可知,堪舆术通过对天道和地道的观察和阐释来推断人事的吉凶,而在对大地的观察中,也就有了对地势地脉方位等地理的分析,掌握了大河山川的情况,因此,绘制地图也就少不了他们,地图的命名也离不开他们。

关于中国地理学,人们一向认为在制图学方面比较简单,然而风水中却有着大量的某地区、某村庄的详细图形,其图表之表达方式亦十分独特,可以说是风水对地理学作出的一种贡献。

现在人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中等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表示方法。

阴阳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古代地理书籍中,一般称山的南坡和水的北岸为阳,称山的北坡和水的南岸为阴。

我国很多地名也是由此而来,如贵阳就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汉阳指汉水的北面,江阴指长江的南面。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以,古代地图测绘也是天文测量的应用。

风水里有“望气法”看地理。风水家把发脉的山称为“祖”,有经验的人可从河流的起源来寻找。

杨筠松是用“望气法”来看,《撼龙经》说:“寻龙望气先寻脉,云雾多生是龙脊,春夏之交与二分,夜向云霓生处觅;云霓先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大脊微微云自生,雾气如多反难证。先寻雾气识正龙,却望枝龙观远应,因就正龙行脚处,认取破禄中间行……”。

丘延翰的《天机素书》内也记载这种“望气法”。

还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气有浮沉聚散,脉有阴阳消长,故于春、夏二气相交递演之时,或于春分、秋分阴阳均分之时,必见山泽通气,而成云雾蒸腾之象,或许这也是风水地理之学与天文之学相通、相应的表现吧。

地理风水中的小九州又对应者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系辞》)最为直接的表现。

《史记 ·天文志》记载了古老的天文分野说:“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觞 、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乾象  雅称

天:穹灵,碧落,上玄,灵曜,青冥。  

日:东君,郁仪,九曜生,濯耀罗,扶光。  

月:结璘,广寒,素舒,水镜,望舒,若英。  

星:白榆,北辰,曜魄,应星,云川。  

风:天籁;云:风花。  

岁时  

春:东皇,兰时。  

夏:槐序,炎序。  

秋:白藏,素商。  

冬:元英,元序。  

一月:端月。二月:如月。  

三月:桃月,杪春,莺时。

四月:浣花,余月,清和月。  

五月:皋月,天中,蒲月。

六月:且月,长夏。  

七月:相月,兰月。

八月:桂月,仲商。  

九月:玄月,暮商,霜序。

十月:良月,龙聚。  

十一月:龙潜,霜月;

十二月:冰月,星回,嘉平月。  

坤舆  

地:方载,方州,坤仪。  

山:翠微,青云梯,碧玉簪,月窗。  

水:清瑶,元酒,青罗带。  

海:沧溟,岱渊。  

湖:天藏,孟津。  

石:星质,云根,山骨。  

图 天空,阳光,大地,群山——中国国家地理壁纸图片

图片


《周礼·春官·保章氏》:“保章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

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周代《周礼》的保章氏掌管天星,也将天上各星以配地(“分星”),这就是天文里的分野,十二星次对应中国地理郡国。

天文地理,都是互相联系的,懂得天文,才能懂地理是怎么回事,不懂天文,就无法理解地理上的气候变化影响,现在都只教一样,根本不利于理解天文地理。

不教中国古代天文学,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懂了古代天文学,这些知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正是因为不懂,从未接触过这些知识,才能误以为中国古代天文“落后”,才会轻易上了西方伪史的当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