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之知 目录 1.客观的中医之门 2.司外揣内 3.生命体验 4.整体与分科 三、中医之知 在中医学,知生命、辨疾病,要知天文、明地理、晓人事,把天文、地理、人事,与活生生的人结合起来,指导养生保健和辨证论治。中医知性不是实验知性,也不是象之形的知性,理解中医理论,从事辨证论治,不从实验室走到天地之中,不融入日常生活,没有日月之寒热、人事之冷暖、地域之燥湿等“阴阳应象”的多维联系是不可能。 1.客观的中医之门 只要是文字性的东西,都是主观知性的反映。中医之知和形态医学之知,一个在形,一个在命。命是自然完整的,命的形象完整,命的多维联系完整,命的相因相应完整,不能随意打开,打开之后,完整的形没有了,完整的多维联系没有了,完整的相因相应没有了。在中医“现代化”问题上,眼睛盯在细胞分子之形,“证”变成了和“病”一模一样的东西,中医理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文化层面剥夺中医理论的合理性,从实践层面套上“病”的枷锁,这是消灭中医最有效的途径。 知性客观决定了文化的人性态度。太阳月亮的光亮、春天的温暖、草木的开花结果、割伤的疼痛、生老病死等的生命体验,是没有理论干扰的、最真实的感知和感应。数千年来,中医以这样的生命客观为基础,不断思考,发展知性,抽象理论。中医知性特征,就是阴阳应象思维。字面理解,“阴阳应象”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阴阳,二是生命之应,三是象。象居于理论体系的最底层,是支撑整个理论的事实基石;生命之应是理论构建的逻辑框架,从基石到顶端都以生命之应为内在链接;阴阳则居于理论的最顶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灵魂,统帅所有的理论内容。 阴阳是根本,生命之应是理论的归属,象是自然客观的基础,归结起来就是在象的动态关联性规律中,分析认识、进而把握生命的因应变化本质,再通过生命之象,反观中医学实践的生命价值。中医逻辑思维与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象→阴阳等理性分析→生命气化活动的判断→理论决策干预→生命结局反观证实,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从“象”循“气”而“知病-知死—知生-知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要运用阴阳五行,分析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应,没有象的明确说明,并不等于没有象的内容,并不等于没有象的客观基础。象是理论构建的唯一门径。象多种多样,从什么样的门径走进理论殿堂,决定了文化的生命价值。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入门路径,入门之后,思维沿着理论既定路线发展,就有了不同的客观性的选择。 中医文化的客观性,是把握多维时空关联性的生命规律,维护活生生的人的因应协调性,象只是入门知命的向导。生命之门始终摆在我们的面前,任何人都能够感知、感应。山川河流、霜雪雨露等自然之象,小孩、大人都知道;饥饿、寒冷、暑热,有生命的人都感应得到;喜怒哀乐,活生生的人都会反应,走进生命之门,去把握相因相应的时空固有规律和自然随机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文化的生命意义所在。 自然完整性的客观,是象的基本状态,每一个具体的象是自然完整的,象的相互联系是自然完整的,丧失自然完整性,原本的象就不存在了。地球上的所有的象是一个多维联系的整体,小如雨露,大如地球、太阳,都有联系;雨露、地球、太阳本身是完整的,气交联系的意义,太阳、地球为根本,雨露是太阳、地球之气升降联系形成的。中医知象是生命联系的,将外部世界动态变化的象,和生命现象相联系,根据生命体验的客观实际,走向生命之应理性的把握。 观雨露而知其润,沐阳光而知其暖,知的归属就在生命之润,生命之暖。润与雨露的联系,暖与阳光的联系,是生命之应的关系,上升到文化,就是阴和阳的抽象,回归到生命客观,干燥就施以雨露之阴-润也,寒冷就布以阳光之暖-热也,理论就从这一点一滴的生命体验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生命真理往往很简单,干了用水润,冷了生火烤,就是生命真理。阴阳的生命道理,就是这样简单,谁要是不相信,自己可以试试,干了用火烤,冷了用水冰,有什么样的体验。自己不亲身感受,亲身体验,非要精密的仪器、小白鼠模型来证实生命真理,不是多此一举吗?“久病成良医”,是具有中医学思维的久病者。自己久病,就有了病的切身感受;自己治疗,就有了药物的切身感受,经验教训都很深刻,然后推己及人,是为良医。 象是知性的门,阴阳应象思维是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学习中医就要培养阴阳应象思维。阴阳应象思维是进入中医理论殿堂的唯一途径,门进错了,不能成为中医。迷恋于象的不断变换所带来的新奇感受,就老是站在象之门外,打开系统之形的门,看见门里的器官之形,又打开器官之形的门,又看见这扇门里的组织之形,打开组织之形的门,看见这扇门里的细胞之形,又打开细胞之形的门,又看见这扇门里的分子之形,成天忙于打开象之门,结果总在象的门外徘徊,进不了生命之应的屋子里面去。 三、中医之知 目录 1.客观的中医之门 2.司外揣内 3.生命体验 4.整体与分科 三、中医之知 在中医学,知生命、辨疾病,要知天文、明地理、晓人事,把天文、地理、人事,与活生生的人结合起来,指导养生保健和辨证论治。中医知性不是实验知性,也不是象之形的知性,理解中医理论,从事辨证论治,不从实验室走到天地之中,不融入日常生活,没有日月之寒热、人事之冷暖、地域之燥湿等“阴阳应象”的多维联系是不可能。 1.客观的中医之门 只要是文字性的东西,都是主观知性的反映。中医之知和形态医学之知,一个在形,一个在命。命是自然完整的,命的形象完整,命的多维联系完整,命的相因相应完整,不能随意打开,打开之后,完整的形没有了,完整的多维联系没有了,完整的相因相应没有了。在中医“现代化”问题上,眼睛盯在细胞分子之形,“证”变成了和“病”一模一样的东西,中医理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文化层面剥夺中医理论的合理性,从实践层面套上“病”的枷锁,这是消灭中医最有效的途径。 知性客观决定了文化的人性态度。太阳月亮的光亮、春天的温暖、草木的开花结果、割伤的疼痛、生老病死等的生命体验,是没有理论干扰的、最真实的感知和感应。数千年来,中医以这样的生命客观为基础,不断思考,发展知性,抽象理论。中医知性特征,就是阴阳应象思维。字面理解,“阴阳应象”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阴阳,二是生命之应,三是象。象居于理论体系的最底层,是支撑整个理论的事实基石;生命之应是理论构建的逻辑框架,从基石到顶端都以生命之应为内在链接;阴阳则居于理论的最顶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灵魂,统帅所有的理论内容。 阴阳是根本,生命之应是理论的归属,象是自然客观的基础,归结起来就是在象的动态关联性规律中,分析认识、进而把握生命的因应变化本质,再通过生命之象,反观中医学实践的生命价值。中医逻辑思维与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象→阴阳等理性分析→生命气化活动的判断→理论决策干预→生命结局反观证实,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从“象”循“气”而“知病-知死—知生-知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要运用阴阳五行,分析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应,没有象的明确说明,并不等于没有象的内容,并不等于没有象的客观基础。象是理论构建的唯一门径。象多种多样,从什么样的门径走进理论殿堂,决定了文化的生命价值。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入门路径,入门之后,思维沿着理论既定路线发展,就有了不同的客观性的选择。 中医文化的客观性,是把握多维时空关联性的生命规律,维护活生生的人的因应协调性,象只是入门知命的向导。生命之门始终摆在我们的面前,任何人都能够感知、感应。山川河流、霜雪雨露等自然之象,小孩、大人都知道;饥饿、寒冷、暑热,有生命的人都感应得到;喜怒哀乐,活生生的人都会反应,走进生命之门,去把握相因相应的时空固有规律和自然随机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文化的生命意义所在。 自然完整性的客观,是象的基本状态,每一个具体的象是自然完整的,象的相互联系是自然完整的,丧失自然完整性,原本的象就不存在了。地球上的所有的象是一个多维联系的整体,小如雨露,大如地球、太阳,都有联系;雨露、地球、太阳本身是完整的,气交联系的意义,太阳、地球为根本,雨露是太阳、地球之气升降联系形成的。中医知象是生命联系的,将外部世界动态变化的象,和生命现象相联系,根据生命体验的客观实际,走向生命之应理性的把握。 观雨露而知其润,沐阳光而知其暖,知的归属就在生命之润,生命之暖。润与雨露的联系,暖与阳光的联系,是生命之应的关系,上升到文化,就是阴和阳的抽象,回归到生命客观,干燥就施以雨露之阴-润也,寒冷就布以阳光之暖-热也,理论就从这一点一滴的生命体验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生命真理往往很简单,干了用水润,冷了生火烤,就是生命真理。阴阳的生命道理,就是这样简单,谁要是不相信,自己可以试试,干了用火烤,冷了用水冰,有什么样的体验。自己不亲身感受,亲身体验,非要精密的仪器、小白鼠模型来证实生命真理,不是多此一举吗?“久病成良医”,是具有中医学思维的久病者。自己久病,就有了病的切身感受;自己治疗,就有了药物的切身感受,经验教训都很深刻,然后推己及人,是为良医。 象是知性的门,阴阳应象思维是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学习中医就要培养阴阳应象思维。阴阳应象思维是进入中医理论殿堂的唯一途径,门进错了,不能成为中医。迷恋于象的不断变换所带来的新奇感受,就老是站在象之门外,打开系统之形的门,看见门里的器官之形,又打开器官之形的门,又看见这扇门里的组织之形,打开组织之形的门,看见这扇门里的细胞之形,又打开细胞之形的门,又看见这扇门里的分子之形,成天忙于打开象之门,结果总在象的门外徘徊,进不了生命之应的屋子里面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