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裁缝世家话衣

 南郭老生 2022-05-25 发布于湖南

本报记者 朱永华

衣食住行,“衣”字当头。衣着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贴”在一起。60年来,人们穿着的日新月异就像社会发展进步的和弦,一路奏出跌宕而多姿的音符。

袁建湘,省服装工业公司进出口部经理。他的父亲袁辉武解放前即是有名的裁缝师傅。袁建湘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国有的服装企业工作,几十年来老百姓的衣着变幻尽收眼底。9月1日,记者与袁经理清茶一杯,细数流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勤俭持家 朴素着装

袁建湘祖籍湖北鄂州,父亲早年从农村到武汉的私人服装店学做衣服。父亲技艺属于当时有名的“宁波帮”,因躲避战乱,辗转全国各地谋生。1950年,父亲偕母亲迁来长沙定居。办起了一个夫妻店。那是“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根针”就可以开工的营生。街坊邻居上门做衣服,一般做便装、中山装、学生装。布料主要是棉布、纱卡、线卡,最高档的是毛料。做毛料衣服必须技术好,做坏了就要赔。尽管父亲是老师傅,袁建湘也见过他“马失前蹄”的时候。

湖南和平解放后,省城长沙仅有20余家“支前”缝纫厂加工军需用品。1949年,长沙市李琪等人发起成立“第一妇女生产合作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最早的服装企业,街道妇女172人参加,每人交100斤大米为股金,设缝纫、针织、染织等科。相比原来个体执业,如此成了工人阶级一员,还真有一种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1956年,父亲袁辉武进了长沙市九龙服装厂,服装厂是各家私人个体裁缝店的人和缝纫机“拼”起来的。

那时候,国家和百姓“家底”不丰,厂里出品的服装颜色单调,只有蓝灰黑;款式很少,大概有这么几种:军便装、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袁建湘四兄弟,即使是制衣之家,也是紧紧巴巴过日子。穿衣服是“流水作业”:老大穿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老三穿了给老四。所以老大总是占穿新衣的便宜,下面的难免有不满情绪。但是小的熬到上学了也会有新衣服穿。

袁建湘还记得很清楚。小学时,班上的少先队员家庭条件好的上身穿精纺布做的白衬衣,下身蓝裤子,再配上一条红领巾,帅气、阳光,很是令人羡慕。他问爸爸要,因为买不起那种布料,父亲给他用便宜的“白棒布”做白衬衣。说是白衬衣,其实黄黄白白的。父亲告诉他:这种衣服越洗越白,人家那种白衬衣越洗越黑。这样,袁建湘反而引以为自豪了。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是当时的社会风气。1961年,湖南省手工业管理局专门召开服装工业会议,推广了长沙市缝纫业一条裤改一件女秋衫,一件男长袍改一套中山服,五尺二寸(市尺)布做一件青年服等“多套多就”的裁剪法。

60年代中期以后,干部服、中山装成为社会主流服装,黄、蓝、灰、白几种颜色一统天下。最经典的服装是“红卫服”:绿军装、黄书包、雷锋帽、军腰带。那几年,拥有一套这样的服装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为了表现自己的节俭,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80年代:色彩解放 时尚苏醒

1975年,老袁招工进了长沙市第一服装厂,这是当时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厂。随后的几年,老袁见证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服装领域激起的波澜。他最开始在服装厂门市部当营业员。70年代末,改革开放春风鼓荡,服装产品逐渐多样化,国内纺织业开始生产化纤面料。新出的化纤布料非常稀缺,只要一出货,立马被抢购一空。老袁说:那时老百姓买衣服还要凭布票,记得出来一种蓝格子化纤面料,门市部的大门还没有打开,前面就排起了长队,有点像现在春运期间的火车站。

仿佛刚刚走出色彩、文化的荒漠,人们对于任何具有一点新意的服装表露出好奇。 80年代初,袁建湘的服装厂有一批出口转内销的格绒布衬衫,老袁花了3元钱买了一件。有一次到湘潭出差,穿着它走在大街上,引来了好多人的目光。

老袁还说起一段逸事。的确良布刚上市的那一段时间,因为它轻巧、光滑、挺括、耐穿,很受欢迎,社会上也把的确良服装当成最客气最体面。有一位同事的叔叔从美国回来,送他一件全棉的衬衣,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觉得要是送件的确良衬衣就好了。

日子是看着看着好起来的。慢慢地服装厂面料多了,什么化纤、混纺、麻织品都有了。后来相继从广东、国外引进了新品种,直筒裤、喇叭裤开始流行起来,夹克衫、西装重新抬头。长沙市第一服装厂、九龙、培罗蒙等服装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解决了做西装的技术问题,也可以生产西服了。

需求的旺盛带来市场的繁荣,也引起了一段时期的供需矛盾。80年代服装厂面料非常紧张,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有计划地给各省的省服装公司供应优质的进口面料,包括美国的华达呢、南斯拉夫的烤花大衣呢等,“有计划”地解决了市场对高档面料的部分需求。

观念的解放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原动力,而影视体育文化对服饰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上的服饰流行风那是一阵一阵的——电影《追捕》放映后,“杜丘装”风行一时;《上海滩》过后,剧中人物的服饰、造型引得年轻人竞相仿效;中国女排五连冠期间,运动装也成为青年人热衷的行头。

老袁说, 最根本的变化还是体制改革带来的。90年代,大批民营企业涌入服装行业,给服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后来有了服装厂与纺织厂直接对接,联手开发新产品,服装厂对市场的反应明显加快了。生产和需求的旺盛增长催生了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长沙的金苹果市场、株洲的芦淞市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芦淞市场后来成为了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物流集散地。

新世纪:品牌 、个性加健康

上世纪90年代,袁建湘担任省服装工业公司第四分厂厂长。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服饰上的品牌意识逐渐变得活跃而敏锐。随着行业的发展,本地服装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培罗蒙、益鑫泰、中国虎、圣得西、忘不了等,尔后红蜻蜓、雅戈尔等国内品牌,皮尔卡丹、迪奥、香奈儿等国际品牌相继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品牌意识的活跃是人们穿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标志。特别是年轻人,舍得在穿着上花钱,我的小孩就属于只认'牌子货’的哪一类,动辄几百块钱一双的鞋子。”老袁说,品牌代表着质量和文化,但价格也有高有低。所以品牌服装并不是富人的专利,不少寻常百姓都有自己钟爱的“牌子”。

新世纪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个性化。 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人们穿的衣服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什么样的都有,就是很难发现很多人穿同一种衣服。“撞衫”成为时髦男女的忌讳。用一位女青年的话来说,“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超短裙、破洞牛仔裤……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就是怕穿了和别人一模一样的衣服。”

对一些成功的“成熟男人”来说,他们有的选择穿美欧名牌,有的干脆穿起对襟衣、老式布鞋,在轻松随意中追求古典而厚重的意境。

正因为人们服饰出现了快速多变、个性化渐强的趋势,服装企业加快了追赶市场变化的节奏,并提前探知市场的流行趋向,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服装消费。代表湖南服装企业水平的忘不了公司现在每年研发10000多个款式的服装,经过筛选后,其中200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绿色”,关注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服装消费的关注重点。老袁对记者做了一番服装健康知识的普及:一般来说,衣服都有染色,染色就要用染料,而染料里面多少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为了加强染料的附着性,还要添加其他的化学原料。所以内衣提倡穿浅色的。现在服装工业也提高了保健方面的工艺。国家出台了行业标准对甲醛、镍、镉、五氯苯酚、杀虫剂和有机物残留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在童装、婴儿装方面要求更严。

干了几十年的服装,老袁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回想我省服装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他颇多感慨。亲眼看到我省的服装工艺从用普通剪刀到电动剪刀到电脑控制的机器裁剪,整烫衣服从使用木炭熨斗到电熨斗到蒸汽熨斗到大型整烫设备;服装企业从原来零散的手工作坊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家现代企业,市场服装供应无比丰富。生活在现在的社会,福气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