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所能给与孩子的最大馈赠

 新用户2356fYUI 2022-05-25 发布于浙江

父母所能给与孩子的最大馈赠

一、家庭作为港湾

我一直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安然成长,最重要的,并能给孩子提供心理能量的,提供成长的最大支持的,无非就是父母家长。

家庭是孩子最后的依靠,是安全港湾,生命的力量之源。若是这个港湾失守,或许孩子就果真会出问题。所以,无论发生了什么,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这一边,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共识。爱,就是完全的接纳。而若有具体问题呈现,我们则可以区别对待。就事论事,见招拆招,这也是我的一贯主张。

当然,目前,鉴于各种原因,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学校的,还是家庭的,孩子们的压力都空前之大。这个有目共睹。但家长毕竟是成年人。成年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家庭内部握有话语权。一个是比孩子更多的理性。

话语权同时也意味着更多责任。因为能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而成年人的理性,则当孩子感受到无助的时候,可以帮到他们。说“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就是因为我们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化解这些压力,和焦虑的情绪。而从实际操作来说,可能都不需要家长有多少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素养,只要一个技术上的,或者策略上的小改变,甚至说话语气的小小改变,就能带给孩子莫大的安慰,从而在情感上支持到孩子。

可惜的是,在我们所见的成长的烦恼之中,大多数成年人,仅仅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权,而成为压力的进一步施加者。而利用理性化解压力的少之又少。而如果真的能做到以成年人的胸怀去接纳孩子,那么,悲剧就多不会发生了。

我们知道,在当下这个酝酿着巨大社会变革的时代,止步不前,不再拓进,就相当于让自己从社会主流中早早退出。现在的时代,基本上五年就是一个代际。一个成年人,要是加入到古墓派,过两年抬头一看,这个世界已经格格不入了。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抱残守缺导致的结果就是刻舟求剑。而我们这一代家长,往往因为自身也是被传统教育和传统观念所塑造的,有惯性在,而不能自我觉察,没有反思的能力,在一个21世纪的信息时代,仍用农耕时代的教育观去衡量孩子。这是很多家庭教育问题爆发的原因。

二、作为家庭矛盾导火索的手机

以手机为例,孩子该如何与手机和平相处。这个事情,是目前很多家庭的一个教育痛点,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而有很多家庭战争,因为手机而爆发。家长苦笑着说,这哪是手机,分明是手雷。

孩子们究竟为什么喜欢玩手机?其实这一点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太无趣了。我们想一下,一个小学高段,或者初中的孩子,他一天当中,最多的事情,是做什么。一早出家门,晚上天黑回家,一天之中有接近12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学校。在学校干嘛?听枯燥的讲课之外,无非刷题。是不是很单调,很机械?

放学回家,还有很多作业。爹妈下班回家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仍是会说:作业写完了吗?

除此以外,学校里的考试制度的设计,一贯是带给人挫败感的。考试面前,学霸也好、学渣也好,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智商捉急的。这个意思是说,考试制度就是为了摧毁一个人的尊严和信心而存在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庭内部,都感觉不到存在感,你说他能怎么办。

也就是说,从学校到家庭,都把孩子扁平化了,将之看成为一个单纯的考试刷题的机器。这是对丰富的人性本身的无视。

而手机游戏,则提供了孩子们的内心所需。就是即时奖励,满足感,意义感。在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世界里,他们被挫败、被伤害,被摧毁,找不到意义之所维系。而游戏,让他们获得了价值感和存在感。

所以,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我们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合时宜的家庭教育观念,在逼迫孩子们逃向手机,遁入游戏。

三、处理与手机的关系,见出家长的智慧

其实,手机这个东西,它的价值是中性的。手机不是手雷,只是一个工具。就像电视机刚出现时那样,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波兹曼甚至认为电视媒体普及的后果就可能是“娱乐至死”。但事实上呢,波兹曼的担忧并未发生。

智能手机作为当代最流行的电子产品,也是一种中性的工具。你可以用来玩游戏,你也可以用来作为学习的工具。比如那么多听书的app,那么多大咖的网课,我们都可以在手机上获得。这是多么好的学习工具,可是有些家长,为什么偏偏盯着手机游戏呢?

即便是手机游戏,我们也完全不必要将之视为家庭教育失败的替罪羊。当你在寻找替罪羊的时候,问题的真实核心就被掩盖了。任何单一原因的借口,都是思维的懒惰。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指出,游戏是人的存在本质之一,游戏化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创新方向。而家长抱残守缺的教育观念,会导致亲子关系的崩溃,导致问题青少年的产生。

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你若是一直在用手机学习,你完全可以示范给孩子看。我在送娃上学路上,一般都播一个节目,要么是《看理想》app,要么是《三联中读》app。事实上,我自己从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教益。尤其是,当你和孩子共同收听一个节目的时候,你们之间还又多出了一个可以互相讨论,彼此沟通的话题。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微信现在已经基本上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工具了。但同样是微信,一则可以用以社交,一则,作为一种用以学习的工具,也非常方便。有的爱写作的孩子有自己的个人公号,那是他成就感的源泉。有的爱拍摄的孩子,有自己的视频号,在视频号里展现自己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值得赞赏,并加以正向引导的。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的使用及其权益保护”课题组以微信为例,研究发现:经常有孤独感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比几乎没有孤独感的未成年人高9个百分点以上;经常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比几乎没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数据可以体现的是: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未成年网民的行为与性格息息相关。

我自己也做短视频,但在看孩子们脑洞大开的节目时,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庸俗不堪,因为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说,我这一代70后,我们的大脑是文字所塑造的。而他们,是由流媒体塑造的。他们的大脑突触的连接,跟我们完全不同。所以押沙龙才有一句名言:不做视频是一个中年人最后的体面。这句话,我视为是对青少年的一种致敬。

那就有家长会问,阿老师,你就那么支持放开对孩子们玩电子产品的管束吗?当然,我也不支持太小的孩子玩智能电子产品。比如,4周岁可以是一个时间节点。电子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的丰富,但同时也会带来信息的碎片化。要是太小接触电子产品,在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之前,碎片化的学习很可能会把孩子带向平面化,成为我所谓的“知道分子”。即是说,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而处理不当,则会成为埋伏在家庭关系中的“地雷”。

但同时也不需要将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尤其是,在当下,未成年保护法颁布之后,包括微信在内的很多应用,都有青少年模式。这是一种对未成年人的很好的保护。尽管当前的青少年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例如,有人认为“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调”、“青少年模式下微信功能太少”等,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仍在路上尝试和探索,我相信社会和家庭的需求,会使得这种保护,变得更加适宜。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爱与信任

但归根到底,家庭教育,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的研究和观察,都指向于一点:如果家庭教养方式不够尊重、自由,缺乏有效的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无法管理好未成年人上网、使用微信、看短视频,也难以帮助或引导未成年人积极主动地开启和使用青少年模式。

当然,个体有异,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自制力。那么,就在家里,去跟孩子一起建立规则。

跟孩子一起建立规则,用协商的手段,而不是爹妈的指令。协商,孩子参与制定规则,那么这个规则就是他自己同意的,他会为自己的承诺负责。而单向的爹妈的威权式指令,必然意味着被违背的可能。

当然,协商的规则也可能会被违反。那么,就再协商一次。你要相信,你的孩子,是一定能管好自己的。从头至尾信任他,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成为值得你信任的孩子。好孩子,一定是用爱和信任浇灌出来的。

我们家长往往指责说,孩子说话不算数,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爹妈自己做出了说话不算数的示范。另一个则是,你的指令里,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有很多家长,会把手机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好,你考试考得好,满分,爸爸妈妈奖励你一个手机。好的,果然考了100份,你果然奖励了一个手机。这很好,说话算数,值得赞赏。但是之后呢?你不是不喜欢孩子玩手机吗?自从孩子有了手机之后,他沉迷其中,再也没考过100分。这不是搬起石头砸你自己的脚吗?

还有的家长,说,你今天表现好,我奖励你玩30分钟手机。

这两种方式,都是在潜意识里,加深孩子对手机的渴望。你想一下,你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在说,学习是苦的,而手机是甜的。你刻苦学习,就是为了多玩一会手机?这就在客观上加深孩子们对手机的渴望,难道不是吗?

所以,对于手机这个中性的工具,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祛魅”。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让手机显得那么难以获得,破除神秘感,孩子对手机的渴望,就是减去大半。

但归根到底一句话,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爱与信任。爱,是充分接纳,如其所是。而是否信任你的孩子,深层的心理原因,在于,你是否拥有对自身的信任。

我们要把孩子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要让我们的真实生活,变得像手机游戏一样有趣、好玩,而有价值感和意义感。比如,孩子喜欢踢球,那就带去踢球,喜欢骑车,那就带去骑车,还有广阔的大自然,森林和溪流,以及,同龄人的玩伴……

此外,还要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阅读,让孩子内心丰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带孩子多读书?读经典的童书,看经典的电影,带孩子们一起进入更加丰富的审美世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能使我们的孩子的心灵渐渐地丰富而充盈。也就是说,这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内心有一定的深度,有弹性,那么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一些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时,碰到情绪比较紧张和激动时,他们就可以有参照物,他们可以有心灵的空间去容纳,而不至于如风中芦苇,刚脆易断。

那种审美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给到我们生命真实的力量的,给我们提供旺盛的生命之力。这种力量,一旦生长在孩子心灵深处,便生根发芽,别人谁都夺不走。那么,你的心灵是强大的,是自由的,那么跟父母之间的小小矛盾和冲突,又何足挂齿呢?这个内心充盈的孩子,会用其更诗意的、更加开阔而超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看待他自己的生活。

总之,做爹妈,是需要智慧的,我们用这个智慧,去发现孩子真实的生命能量,发掘它们,释放它们,你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身心健康,又会学习,又会玩耍的,全方位发展的好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