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 特级教师 林乐珍 一、背景分析 《学会看病》是篇略读课文,是继前三篇体现“父母之爱”课文的又一篇佳作,也是对“父母之爱”这个单元主题的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爱的补充——看似狠心地做出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的决定背后却是凝聚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 细读全文,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作者用极细腻的笔触将母亲把儿子“推出去”和“拉回来”的心理活动写得真实、具体又富含层次性,母爱纯纯然地在这矛盾、纠结间徘徊着。这又正是对这个单元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三个方面的另一个点的补充。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心理描写有一定的基础,但这种矛盾交叉描写的表达是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从情感体验上,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依赖父母已经成为了习惯,他们能否读懂文中母亲的良苦用心呢?还要在母亲的心理活动上下功夫。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还原感受,走进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的内心世界,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矛盾交叉描写的方法。并在语境中,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互文阅读,自主建构,认识到让孩子学会独立是文中母爱的真谛,通过整理拓展,进一步认识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其中,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时矛盾交叉描写的表达方法,认识到母亲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情感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拟采用“感悟法”。在这种方法中,学贵领悟,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积累、技能等内容指向核心内容,螺旋上升。在这种方法中,教贵引导,教师引进选择、协同、激励等课堂机制,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我学会”到“我会学”,“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三、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理解,整个课堂主要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披文入情 自由读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估计学生会结合课题概括,课文写了一位妈妈让发烧的儿子自己学会看病。也可能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在交流中随机理解“按图索骥”。) (二)破文动情 在入情的基础上,通过沉入词语,还原感受,领会母亲心理活动。主要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走近母亲,还原感受。分三步: 1.划出母亲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用文中的内容说说他的想法。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往往不够深入,还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引导他们体会母亲心理的几个层次,将学习引向深入。可采用以下形式交流: ——师:一个声音说 ——生:“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师:又有一个声音说 ——生:“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一个声音坚定地说 ——生:(坚定的心理描写)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师:可又一个声音说 ——生:(心软的心理描写)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师:心软了,“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还有一个声音在自责、在后悔、在不安, ——生:(自责、后悔、不安的心理描写)“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生:“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是呀,“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就这样,应该、不应该,坚定、心软,后悔、不安、自责,两个声音一直在母亲的心里煎熬,课文中有个词语叫“忐忑不安”。 第二层面:沉入词语,品悟内心 读读这段话“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哪几个词语让你很有触动,写写批注。 估计学生会从“艰涩、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坠”等词语体会母亲的煎熬,重点指导“坠”的妙用,通过组词“坠落”“坠毁”体会那种担心、恐惧。 以上两个层面,通过抓住“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还原感受,读懂母亲既想锻炼儿子又怕儿子遭受磨难的矛盾的爱,让文本苏醒。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产生“增值效应”。 (三)悟文移情 学到这里,学生基本上能感受到母亲的内心了,我将课堂学习进一步推向“悟文移情”。出示: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我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多想把刚才矛盾的心理告诉儿子,请拿起笔选择一处写下来。” 这里的写话可以体现分层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课文的一处或几处心理活动的句子来写,也可以整合几处矛盾点来写,还可以将文本心理活动转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来写。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可是,看着儿子,我什么都没有说,(出示:课文最后两段话“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里过程中也磨练我自己。孩子,不要买愿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想你眍授意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齐读提升。 通过这样的转换,学生入情入景,就如文中的儿子站在母亲的面前,聆听了母亲的心声。 (四)抒情升华 至此,虽然整节课未出现“爱”的字眼,但那浓浓的情与爱,其实已经种在孩子的心中了,学生的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有必要引导他们抒情升华。这个板块从群文阅读和单元习作两个视角展开: 视角一:群文阅读,拓展深化。分两步: 1.读选读课文《剥豆》 “这件事情过去了,还发生了一件事,快速读《剥豆》。找出一样的地方。”学生读选读课文《剥豆》,发现《剥豆》也描述了母亲矛盾的心理:我应该让孩子胜利,不应该有虚假胜利。 2.推荐作者的相关文章 你们看看作者是谁?(毕淑敏)毕淑敏不愧为资深心理学家,作家,类似这样的文章,毕淑敏还写了很多,《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厘米》。毕淑敏有这样一句话,出示:“重复而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而智慧的艺术。——毕淑敏”。课后,希望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毕淑敏浓浓的母爱世界,一起去破译她的心理描写的语言密码。 补充阅读的《剥豆》及推荐的文章,都很细腻地抓住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沉内涵,这样的群文阅读既实现了主题的深化,又巩固了语言的表达,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视角二:单元整理,习作抒情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整组课文的学习。可以先回顾单元,整理父母亲不一样的爱的方式,体会与众不同的爱,再回首我们的生活,你对父母亲平时的很多事情、很多做法又有什么新的理解。这次的单元习作就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课后先试着拿起笔,记录下那一刻的心路历程,可以写写你的心里话,你的感悟,甚至你的建议。 语文课要关注“后半程阅读”,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仅停留在“解文”,即了解这么一个故事,“知人”,即体验文中的人物情感的“前半程阅读”,更应该引导学生“论世”、“察己”,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的拓展深化,单元回环,“运思及物”,既落实了心理描写的语言表达方法,又触发了学生内心的敏感体验,用心感受父母爱的真谛。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实验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