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辟谣#对联上下句末字“仄起平收”是对仗联的规则吗?不是规则,而是习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金不怕火炼,事实胜于雄辩! ![]() 注意对仗联与词性对偶有根本区别,对仗联“6字诀”,是科学鉴别对仗联与词性对偶的客观量化标准! ![]() 解锁“观音山上观山水”下联对句平仄,从本文辟谣“仄脚起,平脚收是对联规则”开始! 上下句末字平起平收对仗联入诗辟谣“上句仄脚,下句平脚是对联规则”,原创律绝诗吟: 回敬传谣者(#今天一首诗#)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山间竹笋腹中空, 白纸先生主页穷。 芦苇出墙终是草, 管窥蠡测剩平庸。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中仄仄平平(韵句),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句)。 平仄中平平仄仄(非韵句), 仄平中仄仄平平(韵句)。 山间竹笋腹中空, 白纸先生主页穷。 平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指入声字,古今平仄两读。可依据格律诗“前宽后严,仄宽平严”,一三五慎变,二四六交替的变格原则,读取汉字平仄。 对仗联“6字诀”,才是鉴别对仗联与词性对偶的客观量化标准。上句仄脚,下句平脚,是对联习惯,而不是规则要求,不能作为对联的鉴别标准。 对联始于桃符,成熟于格律诗对仗联。最早的词性对偶,是桃符。后来不断发展完善,成熟于格律诗对仗联,后来从格律诗对仗联中提取出来,单独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对联文学体裁。由此可见,诗联一家,这话不假,所不同的是格律诗中的对仗联必须平声押韵,而对联上下句不要求押韵。 格律诗对仗联,上下句末字“仄起平收”,专指律诗中间两联而言,对仗联末字“平起平收”,古已有之,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平仄仄平平(上联), 平平仄仄平(下联)。 王勃这首诗首联完全符合对仗联“6字诀”客观量化标准,堪称对联典范!为什么?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平仄,都是格律诗五言正格基本句式!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及其平仄竿截句法,是格律诗四种正格句式的系统理论依据。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省略号表示“两平两仄交替”向平仄竿两端无限延伸。 括号内表示借助平仄竿截句法截取的五言正格句式。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书法版平仄竿截句法截图佐证如下。 ![]()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书法版平仄竿截句法 依据需要的字数,可快速截取相应的五言正格平仄基本句式之一。 ![]() 七言正格四种基本句式的截句法 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可发现这样一个平仄规律:截取的七言句式,正好是五言句式的前边,加上两个与开头两个平仄相反的平仄。 格律诗和对联初学者借助平仄竿截句法,快速截取的四种基本正格句式,在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每试不爽,不信者请验证试试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