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下神坛的红楼梦:从《枉凝眉》说起

 少读红楼 2022-05-25

本文先从我的一件童年趣事说起。

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写作文通常要给母亲修改以后才交给老师。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不知什么题目的作文,十分得意,交给她读的时候,她说,你这个作文没有写清楚,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我非常不服气,回嘴道:那红楼梦也没写清楚,叫人看不懂,怎么人家的是名著,我这个作文就要重写呢?

我母亲听了哈哈大笑,笑完了还嘲讽我“有志气,也想写名著”。后来的事我记不全了,但作文应该还是重写了。

实际上当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但已经跟着父母在百家讲坛看了不少刘心武老师讲的红楼梦解读讲座。那时候我对于这本未曾谋面的鸿篇巨著的印象,便多半来自讲座里讲到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等酷炫的四字词语。

若干年以后,回想起这段往事,不免也忍俊不禁。只是笑过以后又不免感慨,如果作者倾其一生心血的作品,竟然给人一种“没写清楚、让人看不懂”的印象,那该是多么失败的一件事啊。

这样失败的事,会发生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曹公身上吗?

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争议很多,其中《枉凝眉》的吟咏对象便是一大重点,本文就以这个争议问题展开,说说我对于红楼梦阅读方式的看法。

关于枉凝眉曲词具体的对象,历代红学家对此争论不休,有说写宝钗、黛玉的,有说写黛玉、湘云的,有说写妙玉、湘云的,还有说写妙玉湘云袭人金钏儿麝月晴雯她们所有人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出现争议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起首的两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由于大部分的读者认为这两句是写黛玉和宝玉,持有不同见解的人通常开篇便是驳论:黛玉是绛珠仙草,而非“葩”字所指的花,且“阆苑仙葩”一般似乎指代海棠(这条可能存疑),黛玉和海棠并无干系;宝玉是美玉不假,但其真身为补天石,写成玉则有失偏颇,且宝玉的玉是“有瑕之玉”,只有妙玉才是“无瑕美玉”。

此外,不同意宝黛论的读者通常也会用套曲结构来反驳,认为十二支套曲中已有钗黛合曲,不应该再单独吟咏黛玉和宝玉的爱情。甚至也有人认为这些曲子是关于女子的,中间不应出现男子贾宝玉。

众多驳论各有各的道理,限于篇幅,我也不便一一展开讨论。但我认为,这些所有的关于细节的讨论事实上都不重要,而应该把握一种更加宏观和泛化的印象——通俗来讲,就是相信直觉。换言之,如果大部分人读这首曲时,第一印象是宝玉和黛玉,那可能意味着这首曲本来就写的是宝玉和黛玉。

如前所述,大部分人都认为《枉凝眉》曲写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这件事并非一句“87版电视剧的误导”或者“大众读书不仔细”就能概论的。试想,假如您是曹公,辛苦撰写的钗黛或妙湘的人生感悟,却被广大读者普遍错认成宝黛爱情的挽歌,您会作何感想?香菱零基础学诗,把咏月写得像咏月色,尚且要挖心搜胆地重新构思,何况文学泰斗曹雪芹?

通常来讲,一篇作品的标题往往承载了作品最重要的信息,被称作“作者的第一声呼唤”。枉,即空,凝眉,即蹙眉。全书中日常蹙眉的女子,唯有黛玉而已。书中关于女子眉毛的描写也有不少,但黛玉的似蹙非蹙罥烟眉显然是这个角色形象极为核心的特征,否则作者也不会花一页纸的篇幅,借宝玉之口送她“颦颦”的美称。如果作者希望写关于书中其他女子的诗歌,断然不会选择“凝眉”这个词放在如此显眼的标题上。用脂砚斋的话说,这叫做“不犯黛玉”。

此外,作品的结尾通常也寓意深远,或升华主题,或引人遐思,或直抒胸臆,往往具有统领全篇的结构意义。本曲的结尾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这又是黛玉的重要特征,作者也花了大量篇幅叙写凄美的“绛珠还泪”故事。

因此,书中黛玉的眼泪比别人不同,是有限量的,作者在第四十九回曾借黛玉之口明示读者: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在书中的设定里,黛玉的眼泪终有一天会流干。因此,能让作者感慨“眼中有多少泪珠儿”的,全书也仅是黛玉一人而已。

如果把握这两点,就会发现,《枉凝眉》的标题和结尾,都引用了黛玉的“核心特质”。作为没有好好细读过文本的普通读者,提起林黛玉的重要印象一定包括“爱哭”,若是更细一些的读者还会记得黛玉的眉毛很美,被称作颦儿。这实际上正是普通读者“误读”本曲为专门写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的重要原因。不讲其他,仅此两点,也已经足够证明曲子的归属。

当然,上文没有详细论述的开头,也是结构上非常重要的部分。把握了上文的主要矛盾,自然能够得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写的就是您第一印象里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没有什么深入探讨的必要。至于为什么曹公偏偏要写林黛玉为“葩”而非“草”,为什么要写宝玉为“无瑕”而非“有瑕”,我认为这仅仅是作者想要押韵和维持文字美感的一种处理而已。

我这样理解的原因也与上文如出一辙,如果曹公写出的东西让人在第一时间容易误会,那才华横溢如他,一定会选择另一个更没有歧义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意思。例如后文的众曲中,写湘云的有“英豪阔大”等词汇,写妙玉的有“啖肉食腥膻”、“过洁世同嫌”等语,令人一读便知曲子的吟诵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公会用书中主角宝黛二人专属的草木与玉石并举的方式,来写几个配角吗?

标题、开头、结尾三者既已明晰,我认为其他词句的解读,便一概可以归入“细枝末节”之中,如果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自然能够迎刃而解,这里篇幅所限也不展开细论了。如曹公有知,恐怕会感叹:“啊?我以为我已经写得够明显了……”

自红楼梦成书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红楼梦以及曹雪芹和脂砚斋,早已被捧上神坛,尤其是脂批,几乎是只言片语都被奉为圭臬。关于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已经逐渐从普通的阅读理解,变成了密码破译。

然而,倘若曹雪芹不是什么智力超群的外星人,这部小说就应该还属于人类文学作品的范畴,其描写纵然精到,构思纵然精巧,也不可能招架得住几百年来千万读者的脑洞。因此,红楼文字密码的解读往往众说纷纭、耸人听闻,钻研于这些莫须有的蛛丝马迹,恐怕自然就会得出类似“扑朔迷离”这样的结论。

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瑰宝,但我认为它的意义是体现在对人物精到的刻画、对社会透彻的洞悉、对苍生悲悯的关怀上,而并非因为它是一本完全严丝合缝逻辑完美的历史,或者是字里行间隐藏了其他惊世骇俗信息的密码本。

苏轼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想,细读文本固然是好事,但是被琐碎的文本束缚,却无法看透背后整体的文脉与意蕴,则是大谬。如果钻入这个牛角尖,不但无法获得名著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滋养,甚至会走向偏激固执的歧途。

如果是博学通儒,能兼得细节和整体也许还好,普罗大众却通常没有这样的精力,执着于细节时往往落入窠臼,便难以领略更宏观的文脉奥义——正如黛玉所说: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我想,身为普通读者,应该抱有一种平常心,从更宏观、更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巨著,毕竟红楼梦必须首先是一部叙写兴衰血泪史和爱恨情仇的文学作品,然后才可能谈到它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甚至政治立场。

虽然隔着几个世纪的距离,曹公究竟何许人也、脂砚斋是何身份,都已经无从考证,但他们给予我们的文学财富和精神力量仍旧是十分宝贵的。也许只有当我们让红楼梦走下这座几百年来搭建的神坛,我们才最终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它。

作者:泥娃娃,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