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七十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5-25 发布于上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七十卷目录

 官制部杂录

铨衡典第七十卷

官制部杂录

《礼记·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注〉此六者,天官之属也。以其所掌重于他职,故曰先。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注〉此五官与天官列而为六,五众者,五官属吏之群众也。
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注〉府者,藏物之府。此府主藏六物之税。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注〉此六材者,六工之所用也。故不曰典司,而曰典制。已上四条,旧说皆为殷制。其实无所考證,皆臆说耳。
《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注〉周之六卿,其属各六十,则周三百六十官也。此云三百者,记时冬官亡矣。昏义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盖谓夏时也。以夏周推前后之差,有虞氏官宜六十,夏后氏以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不得如此数也。
《五色线闻奇录》:唐初,秘书省望虽清雅,而实非要处。俗以监为宰相,病坊少监为给舍,病坊丞及著作为尚书郎,病坊秘书及佐郎,为监察,病坊言侍从职。不任繁剧者,当改入此省。
《谈苑》:官衔之名,当时选曹补授,须存资历。开奏之时,先具旧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续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如人口衔物,取其连续之意。如马有衔,以制其首。前马已进,后马续来,相次不绝。古人谓:衔尾相属,即其义也。
《退朝录》:太宗时,始置磨勘差遣院,后改为审官。真宗时,京朝官四年乃得迁。天圣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迁。须至京引对,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许外任岁满亦迁。时恭谢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并迁者,于是朝士始多。皇祐明堂覃恩,隔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与上即位,故复用恭谢之例。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礼,二府必进官。天圣二年,南郊。吕许公恳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懒真子》:古以右为上,且以左相言之,谓非正相。如辅佐之佐耳。《左氏传》薛宰之言:仲虺居薛,为汤左相。又齐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盖伊尹者,汤之相也。而仲虺特辅佐伊尹耳。故曰:左相,崔杼、庆封亦复如此。故汉孝惠时,王陵为左丞相。王陵既免徙,陈平为右丞相。文帝初立,周勃功高,陈平谢病。上视平病,问之。平曰:高帝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不如勃。愿以相逊勃。于是,以太尉功为右丞相,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非独如此。周昌自御史大夫左迁为赵相,黄霸以财入官,而府不与右职,与此同类。今人亦以降,为左迁。
《渑水燕谈录》:唐以中官为枢密使与中尉,谓之:内贵。梁为崇政院使。后唐旧有带相印者,分东西二院。晋废国初,复置与中书为二府,亦名二院,但行东院印耳。后除授不常,以检校官充使,不带正官。自赵普始,带节钺。自曹彬始,签书院事。自石熙载始,文资正官充使,亦自熙载始,知院。自张士逊始,以文臣知院兼使相。自王钦若始,签书兼藩正。自曹玮始,今官制复古。除枢密之职,如旧。与三省长官,通谓之:执政矣。唐末,始分度支盐铁,户部专领财赋。唐明宗,始号三司总以一使。本朝或曰:判三司,或曰:权判,或曰:点检三司。开宝中,以参知政事二人,点检三司。既而,更用宰相为提举。兴国中,分二使同判三司。逾年,后析为三使。淳化中,又合为三司,而又以天下为十道,二京为左右计,置二计使分判十道。别命三司,总计使判左右计事三司如故。咸平末,三司各置副使。其使轻则曰:发遣,迄元丰初,不废。今悉归尚书省。
《梦溪笔谈》: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当时故事。
《曲洧旧闻》:今之中散大夫,即昔之大卿监也。旧说谓之十样:锦受命之初,不俟赦恩,便许封赠父母妻一次,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荐,三也。奏子为职官,四也。乘马许行驰道,五也。马鞍上施紫丝座,六也。马前执破木杖,七也。宴殿内金器,且坐朵殿上,八也。身后,许上遗表,九也。国史立传,十也。
《野客丛谈》:石林云:唐以金紫银青光禄大夫,为阶官。此沿汉制,金印紫绶银印青绶之称也。《夏侯胜传》:取青紫如拾芥。青紫,谓绶耳。颜师古以青紫为卿大夫之服。汉卿大夫,盖未服青紫。师古但据当时所见,而扬雄解嘲纡青拖紫分注谓:绶之色。此语岂无见邪。然所谓服者,佩服云尔。汉人亦有以绶言服。如蔡邕章疏曰:命服银青,曰:命服金紫,曰:金龟紫绂之饰,非臣容体所当。佩服以是而观,师古之注,未为谬也。仆又考之秦时,光禄勋有中大夫,汉武帝更名光禄大夫,皆银章青绶。魏晋以来,有左右光禄大夫、三大夫皆银章青绶,其重者,诏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既有金紫之号,故以本光禄为银青光禄大。夫晋时,如王翘之尝为此官,而任遐为光禄大夫,就王宴乞一片金。宴乃启转。为金紫是也,是则金紫银青光禄大夫之阶,萌于汉,成于晋,非始于唐也。《却扫编》:唐东都有尚书省、留守、兼判其馀百司,略如京师。居其官者,谓之分司。大抵皆閒秩。故当时有诗云:犹被妻孥,教渐退,莫求致仕。且分司是也。
本朝,三京虽置御史台、国子监、执政、侍从庶官,迭居之职事甚简。御史台,则行香拜表日押班。国子监,则出纳钱粮而已。故未置宫观。时士大夫,多自请以为休息之地。官制行,后士大夫犹有自请分司者。近岁唯责降,而已。然不必居本京,盖无供职之所故也。《老学庵笔记》:今官制光禄大夫转银青,银青转金紫,金紫转特进。五代以前,乃自银青转金紫,金紫转光禄,光禄转特进。据冯道长《乐老序》所载甚详。
唐自辅相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于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谒,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元丰官制,行以通直郎以上,朝预宴坐。仍谓之:升朝官。而按唐制,去京官之名。凡条制及吏牍,止谓之:承务。郎以上然俗犹谓之京官。
唐所谓丞郎,谓左右丞、六曹侍郎也。尚书虽序左右丞上,然亦通谓之:丞郎。犹今言侍从官也。俗又谓之:两制,指内制言。然非翰苑、西掖亦曰:两制正,如丞郎之称。契丹僣号,有高坐官,亦侍从之比。坐字本犯御嫌名。或谓:丞郎为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亦非也。祖宗时有知枢密院,及同知签署之类。治平后,避讳改曰:签书。政和以后,宦者用事,辄改内侍省都。都知曰:知内侍省事都知,曰:同知内侍省事押班,曰:签书内侍省事。盖僣视密院也。建炎中,始复。旧近有道士之行,天心法者,自结衔曰:知天,枢院事亦有称同知、签书者,又可一笑也。
《西溪丛语·汉百官表》: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应劭曰:吾者,禦也。掌执金革,以禦非常。师古曰: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禦非常。手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崔豹《古今注》云:执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金涂两末,谓之金吾。三说不同。儤音豹越也。唐制:官新到,官府并上直,谓之儤。今俗谓:程外课作者,谓之儤工。《玉篇》云:儤连直也。凡当直之法,自给舍丞郎入者,三直无儤。自起居郎官入者,五直一儤。御史补阙入者,七直两儤。其馀杂入者,十直三儤。或有作豹伏之义,非也。
《云麓漫抄》:唐人多称使,郡守一职也。以其领兵,则曰节度。治财赋,则兼观察。以至河堤处置,功德之名。故杨国忠领四十馀使,下逮州郡,莫不然其名猥杂。本朝多称官。如提领官、参谋官、检讨官、参议官、考校官、覆考官、详定官、参详官、判官、推官。下至吏胥,则有通引官、专知官、孔目官、直省官。走卒,则有散从官。流外,有刻梓官、阴阳官。军校,有辇官、天武官之号。推其原,亦本于唐。
唐三司使有三。凡鞫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中叶以后,有三司使总户部、盐铁、度支。皇太子监国,则詹事、左右、庶子,亦号三司使。汉以司徒、司马、司空为宰相。盖六国时,有此三卿。汉采用之,但改司马曰太尉。殊不知,《周制》天子六卿,大国三卿。三卿盖诸侯之制。汉人祇采六国之旧,而不知周家天子故事,失之矣。
本朝有粮料院,按韵略料字平声解云量也。乃是量度每月合支粮食之处,作侧声呼。非是盖俚俗以马食为马料,误矣。
东晋时,有检校御史专掌行马,外事以吴混为之沿袭。至唐,有检校官。自三公、三师、左右仆射至水部郎,十三阶。国朝因之官制,行并省中兴用。武节度一转,即入开府仪同三司,再转为少保。以太速故,又取未改官制检校官。置三公、三少检校官。检校即检点之义。未与正官,且令检点其事。故杜子美有圈官检校之语。唐以前常言耳,自为官称,人不复云。
《燕翼贻谋录》:大夫之称,亚于卿,而郎官上。应列宿文臣,以为阶官,宜也。况其来自古初,非创意立名。故神宗正官名,远考古制。以大夫郎易职事旧称,为寄禄官。若武臣横行正副使,之称与承制崇班。供奉侍禁,奉职、借职,差使借差非,名之不正也。政和,乃悉易以大夫郎之称。此岂被坚执锐,驰驱弓马者,之所宜称乎。横行以十二阶易十二阶,犹之可也。正副使各十九阶,并以八阶易之,无乃轻亵名器之甚乎。昔之超转,犹作九资。则是副使四十五年可转,不过四资,是减四十五年为十年矣。祖宗多为武臣。等级,责其边功,非有奇功,殊勋,无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员外,各止于三转。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转。圣君宏模,一旦坏于建议之臣。使良法美意,扫地无遗。最甚者,称谓:不顾义理所在,若文武官名,一依元丰之制。则人无得而议矣。
通判举人改官,与太守同自提举。常平使者,列于监司,诸路顿增员数。熙宁元年十二月,始诏:通判不得举人,改京官。元丰初诏:改官人五日引一甲,一甲三人,岁以百四十人,为额。至元祐元年四月,罢诸路提举,常平再命通判。岁终,举改官一人,或县令一人。间举十二月,以改官员多。吏部侍郎孙觉请岁以百人为额,从之。绍圣三年,吏部乞以每甲五人,引见不拘数则是岁有三百馀员也。中兴以来,改官人数绝少,岁不过数十人。虽令选人举官,逐员放散,数亦不增。至绍熙初,号为顿增一仅三十馀员。庆元以后,岁有溢额,盖孤寒路绝,得举官五员俱足。而不得者,多不破白,势使然也。
《挥麈后录》:旧制,京官造朝,不许步行。每自外任代还朝参日,步军司即差兵士三人马一匹随从,得差遣。朝辞毕,所属径关排岸司应副回纲船乘座以归,如在苏、杭间居止,即差浙西纲船。选人改官,授告有日,閤门关步军司差人马,如五人改官,即五骑、十五人伺候。内前授告了,各乘马。以故一时戏语云:宜徐行,照管踏了选人。
《愧郯录》:今世中,台给黄牒之。制前必曰:尚书省牒某官。而右语则,曰:差充某职,替其官,成资阙珂。尝得皇祐五年十二月敕牒一,其词曰:中书门下牒,光禄寺丞钱中,立牒奉敕。宜差知虔州赣县事,替阮士龙过满阙候。交割县务,诸般公事一一点检,依例施行。牒至准敕。故牒珂谨按祖宗朝,造命之地本。曰:中书门下制敕院在焉。自元丰分三省,中书取旨门下省。审尚书奉行,而其职始分。故熙宁以前,士大夫所被受堂帖,多是中书省劄子。而官制后始归之尚书,非沿袭之误也。如候到交割点检数语,祖宗之重民事谨职守,不厌于详且复,盖于此有稽焉。
本朝杂压之制,杂流伎等官,皆入品。而寺监之吏,凡未出官,而先给告者,亦通谓之入品。但以所居官,为品之高下。不复有分别珂。按高峻小史,《刘昶传》元魏高祖临光极堂,大选。高宗曰:当今之世,仰祖质朴,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品。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人,可起家三公。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昶对曰:陛下,刊正九流,为不朽之法。岂惟髣髴唐虞,固已。有光二代,此虽为门地而言。然九品之官不混他品,亦一时之制。与今士夫、皂隶、阉竖伎术,混为一区,为不同也。
《文献通考》:元丰未,改官制。之前,大率以职为阶官。以宰执言之。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尚书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之类,是也。然所谓吏部尚书礼部侍郎,未尝专有所系。属治其事,则以为职。不治其事,则为阶官。犹云可也犹。选人七阶,则皆以幕职。令录之属为阶官,而幕职令录。则各有所系,属之监司州县。遂至有以京西路某县令,为阶官,而为河北路转运司勾当公事者。有以陕西路某军节度判官,为阶官,而为河东路某州州学教授者。有以无为军判官,为阶官,而试秘书省校书郎者。其丛杂,可笑尤甚。元丰时,未暇革正,至崇宁二年刑部尚书邓洵武极言其事,遂以承直郎以十七阶换之。
《玉堂漫笔》:汉制,以本官任他职者曰:兼。常惠以右将军兼典属国,是也。以高官摄卑职者,曰:领。刘向以光禄大夫领校书是也。唐制,有曰:摄者。如侍中之摄吏部是也。又有行守试之,别职事高者,为守职。事卑者为行,未正名命者为试,宋制则高一品为行,下一品为守,下二等为试。元祐以后,又置权官。如以侍郎权尚书之类。汉制,赵充国为假司马,则又有假职矣。《癸辛杂识》:广西诸洞,产生金。洞丁皆能,淘取其碎粒如蚯蚓泥大者,如甜瓜子。故世名瓜子金。其碎者,如麦片,则名麸皮金。金色深紫,比寻常金色复加二等。此金之绝品也。银之品,有纹如罗甲者,有松纹者,有中洼而郭高者,皆为精银。其绝品则色青。故官品有金紫银青之目。盖金至于紫,银至于青,为绝品也。鼠璞,本朝职事官,并以寄禄官。品高下为权、行、守、试。侍郎、尚书,始必除权,即真。后始除试、守、行。考之汉,试守即权也。年纪,令吏二百石以上,满秩如真、如淳,曰: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为真,食全俸。赵广汉守京兆,韩延寿守冯翊,尹翁归守扶风,皆满岁为真。是守、试,即权未得为真也。权字,唐始用之。韩愈,权知国子博士,三岁为真。今以权与守、试,分真假全无之义。《搜采异闻录》:士大夫僣妄相尊,日以益甚。予向昔所记,文官学士、武官大夫之谚。今又不然。天圣职制内外,文武官不得容人过,称官品。诸节度、观察,虽检校官,未加太傅者,许称太傅。防禦使至横行使,许称太保。诸司使,许称司徒。幕职官等,称本官。录事参军,称都曹。县令,称长官。判司簿尉,许称评事。其太傅、太保、司徒,皆一时本等检校,所带之官也。自后,法令不复有此一项。以是,其风愈炽不容整革矣。
《辍耕录》:御史台,至元五年置秩,从二品。二十一年,升正二品。大德十一年,升从一品。台有大夫一人,后增一人。中丞二人,后又增二人,随复。故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治朝著之事。典事二人,掌幕府文书之事。后改为都事三人,后又以都事之长,蒙古若色目一人。为经历检法二人,后废。管勾二人,其一人兼照磨。监察御史十二人,后增至十六人,皆汉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汉。人之数,今三十二人。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台。二十七年,专莅江南之地,号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秩如内台。而监察御史今二十四人。西行台,初由云南廉访司,升行台。大德元年,移治陕西。号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莅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之地。延祐间暂废,随复。其官秩如南台,而监察御史今二十人,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使、副使、佥、事各二人。大司农奏,罢各道劝农司,以农事归宪司。增佥事二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今天下凡二十二道。始建台时,大夫则塔察儿也。
内监察御史署衔,无御史台三字。以为天子耳目之官,非御史大夫以下所可制也。行台则不然。
国朝,凡省台院吏,曰:掾史。独江南行台,作令史者。盖缘至元十四年初立行台,曰:御史大夫,授三品秩,故也。后虽升一品,而乐因循者,不为申明。改正西台,立视南台已,升品秩,则曰:掾史焉。
《委巷丛谈》:自元丰制,尚书省复二十四曹,繁简绝异。在汴京时,有语曰: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及驾幸临安,丧乱之后,士大夫亡失告身批书者,多。又军赏百倍,平时贿赂公行,冒滥相乘。军饟日滋,赋敛愈繁,而刑狱亦众。故吏、户、刑三曹吏胥,人人富饶。它曹,寂寞弥甚。吏辈又为之语,曰:吏勋封考,三婆两嫂。户度金仓,细酒肥羊。礼祠主膳,啖齑吃面。兵职驾库,咬姜呷醋。刑都比门,人肉馄饨。工屯虞水,生成饿鬼。
《续文献通考》:胡粹中曰:元之官名,最为不正。中书,政本。既有中书令矣,复立左右丞相。则丞相特中书令之佐职耳。既以令为虚设,左右丞为正宰相。而复设平章政事,则又以平章为宰相贰矣。然平章政事,非宰相。而何名之不正,莫此为甚。至其末流,丞相而遥授焉。则冗滥极矣,又况员数之多乎。
左右春坊大学士,与正学士同品。建文中,以任董伦。永乐立东宫,李至刚为左,解缙、胡广、杨士奇因之。解缙为右,黄淮因之。洪熙中,曾棨为左,王英为右。景泰中,商辂为左,彭时、吕原、倪谦因之。刘俨为右,刘定之因之。逾五十年,而弘治癸亥会典成,以左春坊学士兼侍读学士,迁中允。杨廷和上疑问之,内阁具实对。乃已廷和,竟迁不设。赞善大夫,正五品。宋濂尝为之。后止为赞善,从六品。司直以下亦不常设。
《图书编·品秩》:自太昊以龙纪官,唐虞建官,惟百未分品秩。周官以九仪正邦国,自一命至九命。汉自中二千石至二千石。魏,陈群立九品之法。北齐九品本分正从。
入流,《通典》曰:隋制,九品自太师始焉,谓之:流内。国朝,正从一品至九品,谓之:入流,即流内也。
未入,流《通典》曰:唐有流外勋品,自诸录事及五省内史始焉。国朝,九品之外杂职官员,未入流,即流外也。文散官,汉诸侯有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三公下。隋文帝以为散官,今正一品。初授特进,光禄大夫。正从九品登仕,佐郎止见官制。盖初授散官,俱于三年之后,照例升授。其加赠考验本人生前功绩,合得加授者,照例给与。
武散官,周礼,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盖在国称大夫,在军称将军。自晋献公作三军,而公将上军。故有将军之名。今为散官,正从一品。同文官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至从六品校尉止。
文勋,周礼,王功曰:勋。齐梁,始有勋品。本酬将士。其后,渐及朝流。隋宠官有上柱国,唐以为勋官。今自正一品左右柱国,至从五品庶尹止。
武勋,后魏有柱国大将军,今正从一品,同文勋。秦有护军都尉。唐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至从六品骑都尉止。
圣祖见秦人弄权之祸,而罢丞相。惩元人逞乱之辙,而革中书。吏部列于六部,所以防其自专之渐。五府参乎兵部,所以昭其相制之权。都察院与六卿为伍,振风纪也。大理寺与刑部持衡,重民命也。御史不属于太宰,六科不列于他官,使得自达,而作其敢言之风也。至于尉、院、寺、监,并列于内。都、布、按司,错置于府州县卫,分隶其间。文武相参,上下交制。盖遵周官之法,而酌其宜。取汉唐宋之善,而去其弊。可为万世法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