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人性轻叩时光的门扉

 桑葚三味 2022-05-25 发布于浙江

编者按:

2003年7月,我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到绍兴日报新闻部工作。因为大学专业是历史系,我对新闻工作一窍不通。陈平老师是当时的新闻部主任,他业务精湛,平易近人。在他的耐心指点下,我渐渐走上了新闻采访的道路。

此次新书《历史的背影和回眸》出版后,我冒昧请陈老师点评。今日收到陈老师一气呵成写就的书评,心中是满满的感动。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感念在报社工作的日子,感念在陈老师身边受教的经历。

1

吕瑜洁希望我为她的新书《历史的背影和回眸》写个书评,这多少让我有些挠头。

一是我虽然也偶尔读史,毕竟属于蜻蜓点水;二是书中多有诗词唱和,这个亦非我所长。对不熟悉的领域说三道四,既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也容易闹笑话。

吕瑜洁曾称我一声“老师”,虽是虚应,终是收受了一份尊敬,不好驳她的面子。但让我下决心勉为其难的,还是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

历史是那种容易让人沉湎的领域。它博大宏阔、纷繁复杂,既包罗万象,又深不可测,它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素材的同时,也提供了认知体系所由形成的观念依据。因此,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以及由此衍化出的价值判断。这也为读者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命题: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即目的、视角和方式。

2

吕瑜洁的目光所至,是细节。

有句话曾兴盛一时——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虽然武断,但它对细节的强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意义:细节并不仅仅意味着细小。

在《历史有一张得失榜》一文中,描述了张九龄的多次进谏,及他与唐玄宗李隆基、宰相李林甫的关系。张九龄官运的跌宕,隐藏在他进谏的内容、对象和方式的细节之中。或许唐朝的盛衰,并不取决于对张九龄某项政策建议的臧否,但一句话表达的方式、时机和场合,却足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决心,所以才有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对张九龄的追思之叹。掩卷而思,张九龄的失败,是为人还是政见?

这样的细节,在《历史的背影和回眸》中比比皆是。

历史是用无数偶然砌就的城堡,正是这种偶然性,让历史的因果具有了丰富的或然性。于是,猜度与推测不可遏制地萦绕于心,使人在因果关系的迷宫中流连忘返,难以自拔。这本书也因此趣味盎然。

当然,历史的城堡虽然充满了偶然性,但进入城堡的钥匙,却是必然性。

在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中,有多少能人异士用令人目眩的谋略智慧来护卫政权,以期国运绵长,但最终还是难免政息人亡的结局。这是封建王朝的制度性缺陷导致的必然结果,不是张九龄们的谏言和智慧能够改变的。但这已是另一个话题了。

3

这本书打动我的另一个方面,是人性。

吕瑜洁的笔下,文人雅士要远多于帝王谋臣,他们的命运大多不平,他们的才华大多傲世,他们的诗句亦多为绝唱。

那柄团扇背后的班婕妤,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还有爱与词都能铭刻青史的李清照……他们没有宏大的文治武功,但他们的故事依然流传。因为他们的情感际遇透映出人类共通的伦理诉求。

千年以往,柳梢头的月亮依然充满暧昧,黄昏后的约会仍旧令人迷乱。薄命的红颜、难圆的情缘、失意的潦倒、刻骨的思念,吕瑜洁的笔锋轻轻划过我们心中的柔软,腮边滴下的是共情的泪水,那味道还和当年一样,苦涩中有一点微咸。

帝王将相历来被视为历史的主角,庙堂心计、边关兵戈,固然映照了国家与民族的岁月,才子佳人、文人咏叹,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回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朝代更迭勾勒出变迁的顺序,民间悲欢、百姓离聚才是历史的底色。所谓文化的灿烂,闪烁的都是人性光辉。回望历史,寻找兴替的脉络无法涵盖全部目的,感知人性的律动同样具有人文价值。

4

《历史的背影和回眸》中叙述的命运波折和人生悲苦,有许多是时代的副产品,或来自体制的藩篱,或来自皇权的漫浸,这使我们的惋惜中有了一丝对权力的畏惧。

多么希望他们的人生经历更加纯粹,他们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由,从而也更具有文明演进的标识性意义。可惜历史无法更改,我们只能在慨叹中将遗憾视为魅力了。

尽管如此,这些文化巨人依然属于中华文化的高山之巅,无论从文化的意义上还是从文字的意义上,我们至今无法逾越。

5

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就是文化的路径识别,从历史散文的角度带着我们攀爬,并一览群山的巍峨。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文字的优美。吕瑜洁是女作家,她的观察与叙述充满着女性的细腻,温婉而轻柔,时有隽永点睛之笔,沁人心脾。

对于希望在时光中发现启迪,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的读者,或仅仅是想看看故事、调养心性的人,这都是一本不无裨益的书。

《历史的背影和回眸》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