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气候(气温、降水、采光、昼夜温差、风、空气湿度等) 2. 地形、地质(岩石、土壤、冻土、黄土等) 3. 水文 河流 4. 材料获取(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5. 蚊虫鼠蚁(湿热) 6. 当地的文化传统 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 屋顶选择平屋顶还是斜屋顶? 平屋顶:降水较少的地区,不需要坡顶排水,例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斜屋顶:降水较多的地区,需要坡顶排水;降雪较多的地区,坡顶利于积雪滑落。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等 房屋墙体选择厚墙体还是薄墙体? 厚墙体:炎热、寒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室内的温度不易散失。例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墙体薄: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散热,减少室内潮湿,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地区等 窗户选择大窗户还是小窗户? 大窗户:气候湿热的地区,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室内潮湿闷热,例如:热带雨林地区、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地区等 小窗户:沙漠地区,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降低空气流动,减少水分蒸发;寒冷地区,冬天气温低,雪大风猛,减少室内热量向室外传递。 气候特征与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可以说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个缩影。气候要素中的气温、降水、光照、风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建筑物的风格。 一、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采光是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朝向,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日照时间长短及强度决定采光面积,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较远,以避免阳光直射;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二、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和房间大小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作用。有些区域为了抵御寒冷或炎热,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三、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材料选择与屋顶的不同处理。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水多的地方森林较多,建筑材料主要用木材;降水少的地方则主要用砂石作材料。 四、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建筑存在着突发性的破坏,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考虑建筑物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台风或飓风等灾害天气频繁的地区,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 五、气候特征与建筑 1.湿热地区的民居:墙薄,窗大有利于通风,房顶尖,有助于快速排水 表1 图1-1 & 图1-2 图1-3 图1-4 & 图1-5 表2 2.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多石材和土,防止交换热量,阻挡风沙 图1-6 & 图1-7 4.寒冷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 寒带气温低,传统民居的建筑上需要具备较强的保温作用,往往采取很厚的墙体。同时,因为风力较大,房屋规模较小,省略或缩小了窗户。表为北极地区冰屋和格陵兰岛彩色房屋的建筑特点的汇总。 图4-1 & 图4-2 5.亚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传统民居以我国湖南凤凰古城的土家吊脚楼、福建的土楼和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为典型代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虽然都处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下,气候特征差异不大,但是由于收到地形或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建筑风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表4所述。 图2-1 & 图2-3 图2-2 表4 地中海气候区 表5 图2-4 & 图2-5 6.温带的传统民居 可能是温带气候适宜人的居住,传统民居风格与气候的关联性并没有其他气候区那么突出,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因素的关联性表现得更突出一点。 亚洲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传统民居 表6 图3-1 & 图3-2 图3-3-1 & 图3-3-2 欧美温带偏湿润气候下的传统民居 温带大陆性偏湿润气候下的美国东北部乡村别墅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新西兰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共性(表7所述)。 表7 图3-4 & 图3-5 欧美人口迁移带来的民居 阿根廷博卡区彩色民居与美国得州牧场式民居都是因为人口迁入而形成的民居,具有强烈的原迁出地的特点。
图3-6 & 图3-7 地形、水文与建筑风格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其它因素与建筑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2、宗族、防御、文化传统 地理试题中的传统民居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A. 青藏高原 B. 黄海沿岸 C. 海南岛山区 D. 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A. 高寒缺氧 B. 潮湿、多虫鼠 C. 多火山、地震 D. 干旱缺水 【答案】1.C 2.B 【解析】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图文信息和运用所学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等知识的能力。 1.结合材料“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可知竹子为当地生长的植物,而竹子的生长区域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温带地区有少量竹子分布但普遍矮小不能用作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为高寒区,黄海沿岸北部和东北平原为温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竹子难以生长,而海南岛属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好,故选C。 2.观察图中信息,竹片地板下有30-40厘米的中空区域,将房子架高有利于减轻室内湿气和减少地面虫鼠危害,说明当地潮湿、多虫鼠,B对,房屋的这一设计不能起到减轻寒冷的作用,也不能防地震、干旱,A、C、D错。 半边房(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留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A. 春季防风固沙 B. 夏季遮荫纳凉 C. 秋季截水增湿 D. 冬季挡风遮雨 4. 北京时间12:48,该房屋的影子朝向正北,则该房屋的经度大约是 A. 108°E B. 132°E C. 102°E D. 108°w 【答案】3.B 4. A 【解析】 3.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为了降温,门前多种植树冠较大的阔叶树,可以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故B正确。 4.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该地当影子朝向正北时,说明太阳朝向正南,此时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为12:48,说明该地比120°E地方时晚48分钟,1°=4分钟。所以该地经度为108°E。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俄罗斯族主要聚居在新疆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木刻楞房(如图)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木刻楞房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修建木刻楞房的第一步是打地基,石头垫底,水泥浇灌,墙壁宽厚;第二步就是搭建,粗木置低层,一层一层地叠垒,且地基与木材之间、木材与木材之间以苔藓镶嵌。据此完成5~7题。 5.在木刻楞房的建筑结构中木材之间垫苔藓的主要目的是 A.防风 B.防震 C.防潮 D.防紫外线 6.木刻楞房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最主要的表现是 A.建筑结构,突出地域特点 B.建筑材料,源于就地取材 C.建筑方法,融合民族风情 D.建筑风格,体现文化兼容 7.俄罗斯族聚居地颇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是 A.垂钓、赛龙舟 B.滑雪、滑冰 C.射箭、扭秧歌 D.赛马、赛牦牛 【答案】5.A 6.A 7.B 【解析】 5.木材与木材之间垫苔藓,使房屋更加严紧,主要目的是防风,阻止室内外空气对流,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A对;俄罗斯族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与地震多发区并不吻合,B错;俄罗斯族聚居地气候寒冷,降水量相对较小,潮湿现象不突出,C错;俄罗斯族聚居地紫外线辐射相对较弱,D错。 6.木刻楞房的建筑结构中,尖顶防积雪、厚墙可隔热、垫层能保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A对;建筑材料以石块、木材、苔藓为主,虽源于当地,但并不能证明这些材料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错;建筑方法,有民族风情的特点,建筑风格,也有可能体现文化兼容的特点,但民族风情、文化兼容不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C、D错。 7.俄罗斯族大部分生活在北方气候寒冷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滑雪、滑冰颇具代表性,B对;赛龙舟主要盛行于我国南方水乡,A错;受自然条件影响,俄罗斯族体育运动项目一般较激烈,而扭秧歌运动幅度相对较小,C错;赛马是蒙古族主要的运动项目,D错。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8~10题。 8. 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A.沙漠广布 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干旱 D.河湖众多 9.“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 10. 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 A.11~12月 B.7~8月 C.4~5月 D.1~2月 【答案】8. B 9. A 10. C 【答案】 8. 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地表不可能沙漠广布,A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不可能全年气候干旱,C项错误;该地区整体降水较少,不可能河湖众多,D项错误;该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因此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物资缺乏,因此采用茅草和泥土筑造,B项正确。 9. 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应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应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的气候特点。“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厚墙可以阻隔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冷空气,室内降温慢,A项正确。 10. 蜂巢屋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游客要去此地旅游应选择在春秋季节,此时气候较为适宜,因此选项中4~5月较为合适,C项正确。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呤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读上面一段野外游记,回答: 11. 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12.“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答案】11.D 【解析】文中描述的地点最可能的地区是横断山区。横断山区的特征是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高高矮矮的木桩支撑着房屋是南方湿热地区的民居特色;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故答案选D。 【答案】12.A 【解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发布,地势不平,建设房屋需要在斜坡上打桩,从而形成“千脚落地式”的特点,因此房屋特点主要与当地地形相适应,故答案选A。 (2022·滨州高三期末)西关大屋是中国广州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小说《三家巷》里有一段关于西关大屋的描写:“水磨青砖高墙,学士门口。黑漆大门,酸枝趟桃,红木雕花矮门……”。下图为西关大屋三重门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西关大屋的外立面为青砖石脚,即正面外墙砌一层光滑的水磨青砖,并铺贴花岗岩墙裙和台阶。铺设青砖石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地质 B. 气候 C. 成本 D. 地形 14.三重门中矮门的主要作用是( ) A. 防霉防潮,降低湿度 B. 防火和防盗,便于逃生 C. 夜晚时便于通风散热 D. 提高白天生活的隐秘性 13.B 14.D 【解析】 第1题,中国广州西关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较长,铺设青砖石脚可以减少雨水浸泡墙角,保护墙角,B正确。中国广州地质位于板块内部,地质较稳定,且仅铺青砖石脚应对地质灾害作用不大,A错误。铺设青砖石脚成本高,C错误。中国广州应该位于平原地区,地形限制较小,D错误。 第14题,三重门中矮门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作屏风,虽然是大屋第一道屏障,但并不起保卫、防盗作用,它维护一定隐私,保证通风采光,同时用以展现屋主风雅,故多有雕刻,尤其是屏风上端,刻有各种木雕通花,极其精美。D项正确。 (2022·广东茂名五校联盟联考)明初在贵州、云南一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屯军据点——屯堡村落,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其中贵州安顺一带最为密集,现已成为安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下图示意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据此完成15~16题。 15.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 ①坚固防火②冬暖夏凉③美观大方④原料丰富 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④ 16.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能保存至今,关键在于( ) A. 国家政策的支持B. 当地屯堡规模庞大 C. 屯堡人思想保守D. 地形封闭交通不便 15.D 16.B 【解析】第15题,屯堡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石头坚固防火可以抵御敌人的撞击火烧,①正确;石头建筑比热容小,夏季容易升温,冬季容易降温,并不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并且门窗开口较小,夏季不易通风,反而夏季会更热点,②错误;从图中景观看出屯堡建筑并非美观大方,③错误;屯堡建筑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所以建筑原料丰富,④正确。 第16题,新中国有政策支持,但从古至今,屯堡文化并非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故A选项错误;材料提示安顺屯堡村落是最密集、文化独具特色,屯堡建立之初分布广,数量多,但只有安顺保留下来,主要在于其规模较大,生命力顽强,自成体系,经历几百年依然能保留下来,故B选项正确;屯堡人思想保守、地形封闭交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屯堡文化保存,但不是主因,其他地方的屯堡亦是如此,C、D选项错误。故选B选项。 根据下列材料和图,完成17-18题。 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现在还存在着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藻类。 17. 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都修建海草房作为住房,民居从气候因素考虑的是 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 B.终年高温少雨 C.终年多雪寒冷 D.年温差很大 18. 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的减少,主要原因是 A.海草大量被鱼类作为饵料 B.当地居民改善住房条件,以修建砖混楼房为主,对海草的用量在大幅度的减少 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 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 【答案】17.A 【解析】17.胶东半岛位于山东,为温带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草房用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冬季可以保暖;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夏季可以避雨防晒,所以A正确。 【答案】18.C 【解析】18.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沿海地区大量生活、生产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海洋,再加上人类不合理开发,近浅海污染严重,不利于海草的生长,所以C正确。 19.(2022·广东茂名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云南省元江河谷分布的土掌房,是中国最具生态价值的传统民居。土掌房聚落的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水源、农牧等因素而确立的。土掌房内、外墙均为土坯墙,窗小或无窗,屋顶铺设木条和黏土,夯打严实形成平台屋面。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使土掌房的主要功能发生了转变,部分土掌房被修缮为民宿。图9为元江河谷土掌房主要分布地区,图10为土掌房聚落地形剖面图。 (1)据图10指出土掌房聚落选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4分) (2)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土掌房平顶的原因。(4分) (3)指出近年来土掌房主要功能的转变,并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土掌房的修缮建议。(5分) 答案:(1)特点:半山腰(或海拔较高的山坡)。 理由:该地地势起伏大,聚落依山建在半山腰可少占耕地;半山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居;山上森林涵养水源,提供洁净生活水源(生活废水可以作为灌溉水源,既肥田又滤清);山上可放牧,山下可耕作,生产较为便利。 (2)原因: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或盛行下沉气流或焚风效应或干热河谷,降水较少,适宜修建平顶房屋;该地地势崎岖或起伏大,层层相连的平顶为村民提供了晾晒或交流或活动场所,利用木梯构建村落交通体系,联系方便。 (3)由原有的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或文化功能/商业功能)。 措施:保持原有风貌,保留原有特色(或平顶结构)进行修缮;增加采光和通风,将小窗或无窗改大窗;修缮改造生活排水系统,增设卫生间;加固外墙和屋顶,装饰内墙,重新规划内部空间,改善居住环境。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土掌房聚落选址在半山腰或海拔较高的山坡。因为该地地势起伏大,聚落依山建在半山腰可少占耕地,且气候凉爽;山上森林涵养水源,可以为村落提供洁净生活水源;再加上山上可放牧,山下可耕作,生产较为便利。第(2)题,该地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适宜修建平顶房屋。该地地势崎岖或起伏大,层层相连的平顶为村民提供了晾晒或交流或活动场所,利用木梯构建村落交通体系,联系方便。第(3)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据此可推断土掌房由原有的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修缮土掌房的措施主要从保持原有风貌及特色、增加采光和通风、修缮改造生活排水系统、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分析。 帕米尔高原上的谷地(图甲)宽阔、平直,横断面呈U型,谷底平坦,河流蜿蜒,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他们过着“春种秋收夏游牧”的生活。当地塔吉克族的传统房屋朝东或朝南,墙壁无窗,只在屋顶正中开一个天窗,其下面放置炉灶(图乙)。 20.指出塔吉克族的传统房屋设计的合理性。 (6分) 【答案】开天窗,既可以采光,又便于排烟(2分);墙壁无窗,利于保暖(2分);门朝南或朝东,避免冬季寒冷的西北风直接吹进屋子。(2分)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然州西南部,人口约5万,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沿着沱江搭建的吊脚楼(如图9)独具特色,别有风味。从2013年4月10日起,凤凰古城将原来免费进入古城改为凭门票进城,向游客收取148元的门票费。 21.简析沱江两岸传统民居吊脚楼形成的地理原因。 【答案】 沱江两岸地形崎岖,平地少;夏季湿热,吊脚楼有利于散热通风,保持干燥;可以防止毒蛇,野兽等动物的侵袭;利于行洪;便于水上交通。(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因该地地形崎岖,平地少,建设吊脚楼可以适应起伏较大的地表,且比较牢固;该地气候湿热,吊脚楼高出地面,有利于散热通风,保持干燥;该地植被较多,其中毒蛇、野兽等动物较多,较高的吊脚楼可以防止其侵袭;因吊脚楼高出地面,利于河道行洪,便于水上交通。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禾木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村中居民大多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习惯吃肉吃面却不习惯吃菜。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禾木的美景少不了木屋,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近年来,随着外地游客的不断涌入,禾木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蔬菜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下图示意禾木地理位置与冬季的木屋。 (2)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分析禾木村建造特色木屋做为民居的原因。 答案:地处阿尔泰山麓,森林资源丰富,建筑原料充足;人字形屋顶利于冬季积雪从屋顶滑落,避免压坏房屋;粗大原木,保暖性能好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左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 (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出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 答案:山东沿海气候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压制,防风效果好。 (3)与红砖红瓦的大瓦房相比,说明海草房被称为生态民居的原因。 答案:石块、海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筑草料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屋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4)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在悄然替代海草房,说出海草房衰落的原因。 答案:城市化发展,年轻人离开村庄进入城市;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冲击;海草房建造技术的凋零;近海养殖业的发展,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资源减少;大瓦房明亮宽敞,居住舒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