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记忆丨我的叔父卫立煌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25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卫立煌

我的叔父卫立煌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大陆解放后,他没有跟随蒋介石逃到台湾,而是利用计谋摆脱蒋介石的羁绊,隐居香港。1955年3月15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通过有关组织的安排,欣然回归人民祖国,受到党和政府的热烈欢迎。

17日即收到毛主席来电表示“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藉图良晤”。到京后,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诸位领导都先后接见和宴请,共叙友情,畅谈祖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几年时间就取得的显著成绩。

不久,叔父就承担了党和政府交付给他的很高的荣誉和任务,先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并被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我是在《人民日报》上才知道叔父回国的消息。当时心情激动万分,我为他回归人民祖国而高兴。由于报上说他正在祖国各地参观,我不知他何时到京,到京后又怎样才能见到他呢?只好写信给《人民日报》社,请求他们帮我联系。

4月初,接到中央统战部的电话通知,说我叔父婶母已到北京,住北京饭店,可以去见,并告诉了他们的住房号。这样,我们叔侄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大变革后才又见到面。

我向叔父介绍了家中的情况,特别是祖母于1950年因病不治去世的情况。当时政府非常关怀和照顾,祖母仍然睡在早为她准备好的棺材里(当时还未提倡火葬),我父亲带领家中10余名儿孙,亲自送她到我家的祖坟,送葬的亲友也有好几十人,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事后了解到,为此事,中央统战部曾向有关部门打过招呼。叔父一直非常孝顺祖母,听到祖母的去世消息,对不能亲自为她老人家送终,感到非常难过,同时也感谢党和政府的宽大和情谊。

5月底,叔父和婶母搬到东单麻线胡同新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庭院式住宅。正厅前为小巧玲珑的花园,有小山流水,花木婆娑,环境幽静。我和爱人带着大孩子常去看望。

记得大孩子不吃肉,每次去,外叔祖都立即招呼厨师炒一大盘鸡蛋给孩子吃。在一起时,孩子常常表演在幼儿园学到的节目,引起叔父和婶母的开怀大笑。有时也带当时才1岁多的小女儿去,外叔祖喜欢抱她,亲她,我老怕孩子尿湿了他的衣服,只让抱一会儿就接过来。

天伦之乐,难以言表,当时叔父慈祥的面孔,仍然历历在目,使我终生难忘。叔父也很关心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要求我们要好好学习改造思想,要努力工作,把社会主义建设好。

文章图片2

卫立煌与毛泽东在延安

更常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正直、诚实,切不可投机取巧。我们也常问到叔父过去的一些情况,当时由于家境清贫,全家七八口人全靠我父亲在外谋一小差使糊口,叔父年纪轻轻就投身行伍,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后来迷失了方向,跟随蒋介石走上了一段弯路,直到抗日战争,叔父开始战斗在抗日前线,在现实的教育下,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蒋介石的假抗日真反共的面貌有所认识,开始同情共产党、八路军,并进一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支持八路军的抗日事业,同时也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如朱德、彭德怀等建立了友谊。

由于一生戎马倥偬,很少和家人团聚,偶尔回一趟老家,只住几天又匆匆上路,所以叔父在外的一些活动,当时只听到大人说起,具体情况都不太清楚。记得我小的时候,叔父有时回来,很喜欢我,时常抱我,那时社会重男轻女,祖母说:“她是丫头,不要抱她。”叔父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些是我母亲在我稍大时告诉我的。

叔父常和我们说起的有几件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去延安的事,那是1938年4月,在山西有名的忻口战役之后(电视片“忻口战役”就拍的是这次战役)。叔父借去洛阳开会之机,假道路过延安。

当时,八路军隶属第二战区,叔父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在防区内视察,也是无可非议的。蒋介石知道后虽然非常生气,也无可奈何。叔父到达延安后,受到热烈的欢迎,盛况空前,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到抗大作了讲演。

延安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一直津津乐道。1939年,叔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西安,和延安八路军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文章图片3

在野外吃饭的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

也就是因为在洛阳和西安时,和共产党、八路军过往甚密,在言论和行动上都同情和支持八路军的抗日作战,而且在治军中,也吸收了一些八路军的工作方法,致使在1942年3月,蒋介石虽任命叔父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官时,有人告密,以涉嫌亲共,偏袒八路军,随即罢了官。

直到1943年,蒋介石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在得到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支持下,才又任命叔父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中缅战场的对日作战。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打败了中缅战场上的日军,打通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中缅、中印公路,解决中国战场外援物资的运输问题,减轻美军在太平洋的日军的军事压力。

在战役结束后,叔父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中的旁系”,即需要你打硬仗时就高官厚禄,一旦打完仗,就被抛弃一边,给了个陆军副总司令的闲职。叔父每谈到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时,情绪总是愤愤难平。

有一次我和爱人去探望叔父婶母,那天他们精神特好,向我们说起“辽沈战役”和怎样摆脱蒋介石羁绊的事。1947年10月,解放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蒋介石为了挽救其蒋家王朝的彻底崩溃,并解脱其亲信陈诚在东北战场的困境,打电报把正在国外考察的叔父叫回国,要求他接替陈诚的“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

文章图片4

卫立煌检阅部队

风声传出,所有至亲好友和老部下都极力反对,认为这是跳火坑,绝不能接受。叔父也极力推辞。蒋介石软硬兼施,好话说尽,并表示“我看你用不着顾虑,你一定能够把这个事办好,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

这样叔父非常勉强地接受了这一任务。而事实上,当时东北战场,蒋介石的部队已经军心涣散,病入膏肓,可用的兵力不足20万人,而解放军的正规部队近70万人,地方部队约有百万人。

虽然蒋介石答应随后又调来5个军,但胜败已成定局,但蒋介石仍不死心,总想垂死挣扎。这时婶母插话说:“为接东北战场的事,我和你叔父曾狠狠地吵了一架,我说东北眼看就要完了,你的部下都不赞成你去,连我这样不懂军事的人,都看到没有希望,你去实际上是给陈诚当替死鬼”。叔父听了,只有摇头叹气,懊悔莫及。

1948年1月,叔父自接任“东北'剿匪’总司令”的第一天起,直到“辽沈战役”的失败,原则上是采取按兵不动的方针,和蒋介石顶牛,而蒋介石实际上也只是把叔父当作一块牌子,军事上都直接插手,越级指挥,不听别人意见,一意孤行,这样就加快了东北战场蒋军的失败。

“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开始,至11月2日沈阳解放结束,解放军先后攻克锦州、长春、沈阳三大据点,消灭蒋军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是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是整个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文章图片5

卫立煌与蒋介石在官邸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损兵折将,在东北的势力土崩瓦解,只好拿叔父当替罪羊,诬以“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的罪名撤职查办,过去所说的甜言蜜语一概不认帐。

叔父被撤职后,蒋介石正忙着“淮海战役”,顾不上注意他,他就乘机飞到广州,打算到香港,谁知被特务发现,报告了蒋介石,即密令把叔父扣留,用专机接回南京,到南京上海路自家的住宅后,即被宪兵和特务包围,限制行动自由,不许见客人,不许通信、通电话,被蒋介石软禁起来。

“淮海战役”,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相继被歼,守在徐州的杜聿明、邱清泉南下突围,结果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打死,蒋介石所依靠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全部完蛋,胜负已成定局,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只好于1949年1月21日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

李宗仁下令撤走了叔父外边的一排宪兵,而住宅内的特务,说他们只听命毛人凤,仍然赖着不走,只是由楼下客厅搬到外边车库去住。这时一些亲友部下已经能来探望,大家一致意见是:此时不走,还待何时。

叔父考虑到现在既和蒋介石决裂,而蒋的为人心狠手辣,留在南京,随时都有危险,去台湾则后果不堪设想,故决定去香港。于是经过周密计划,春节前将汽车开到院中,清洗加油试试车,又派副官回家探视,先到上海。

文章图片6

卫立煌在家中待客

这些都是日常琐事,没有引起特务的注意。大年除夕到晚上8点多钟,厨房还未开饭,住车库的8个特务显得百无聊赖,家在南京的4个特务实在坐不住,就先离去,剩下4个,由副官出面给他们钱,让他们回家过年,这样才解除了束缚。

次日凌晨,叔父经过化妆,把留了几十年的一撮胡子剃掉,戴上眼镜。叔父20多岁时,在北伐当营长,人称“小营长”,有点轻视他。为了表示老成,就留起一撮小胡子。从此,这一撮胡子便成了叔父的特征。这时也不得不割爱了。

当即上车,直开上海,住在一个老部下朱映霞女士的亲戚家里。那时,京沪道上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第三天,汽车又将婶母接到上海,双方乘英国轮船去香港,终于逃出了蒋介石的魔爪。说到这些,婶母说:“那时好紧张啊!比打仗还提心吊胆!”使我们都笑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开国大典的盛况传到香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叔父心中激动万分。欣喜之余,向毛主席发了贺电,并向朱德总司令和周总理致敬。

在谈到由港回国一段往事时,叔父不甚感慨。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蛰居香港,闭门读书,平日深居浅出。民革的同志曾拟介绍他到北京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叔父认为时机未到,谢绝了这一邀请,但叔父郑重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一定要回到新中国的!”

文章图片7

毛泽东宴请卫立煌

1954年初,党和政府发出了“解放台湾,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号召,叔父很受感动,正好在年底婶母突然接到在北京的六姐亲笔来信,原来婶母的五姐和六姐韩循华都和邓颖超同志十分熟悉,六姐来信是周总理嘱咐的,信的主要内容是:欢迎我叔父回国定居。

叔父接信后非常高兴,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经过我有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为了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认为坐火车经广九路回国目标太大,容易出事,最后决定叔父和婶母先乘船到澳门,再由澳门乘坐汽车直达广州。

多年来叔父辗转多处,历尽风险、曲折,终于在1955年3月15日完成了人生又一次重大抉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他见到和听到的各项伟大成就,感到对他的教育非常大,叔父常对我们说:“我不能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外,社会主义也有我一份。”

为了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虽然他年事已高。还是积极报名,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叔父选修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平日学习刻苦认真,经常联系思想实际,积极准备读后感和发言稿,有时直至深夜,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在他那里已经很晚了,我们已准备回去,叔父突然想起来说:“我在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写了一些意见,不知对不对,我想和××同志研究一下,顺便把你们送回去。”

我们说:“时间这么晚了,改天再找不也行吗?”他说:“不,遇到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另外,平时叔父对我们要求很严,家里人一律不准用他的汽车,这次他说是顺便送我们,才让坐的。这种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作风,对我们起了很大的教育意义。

1960年1月17日,叔父因病不治逝世,终年63岁,到今天不觉已33周年了。回想往事,心情仍然非常沉痛,在他的岗位上,这样的年龄,正是为人民为祖国多做贡献的时候,却不幸早去,于国于家都是重大的损失,更何况叔父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还未实现,在他病中还念念不忘,在给周总理的信中,还提到病好后,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台湾回归,贡献一份力量。

1960年1月中旬,正值大寒季节,北京奇冷,连着几天大雪纷飞,20日,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内中山纪念堂公祭叔父,由周总理主祭,我和堂兄道煦(叔父的二儿),捧着叔父的骨灰和遗像,将他送到八宝山烈士公墓,那天的天气,好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沉重、悲痛。

叔父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诚如张治中先生在悼词中所说:“青年时期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队伍是善始,中间走了一段黑暗的反动道路,最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从而得到善终。”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到“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该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对叔父一生的最高评价。

叔父去世后,婶母韩权华继承了叔父的遗愿,参加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并被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多次到工厂、学校、农村访问,向政府反映情况。

由于婶母搬到北城居住,和我们的住处很近,我们更经常地去看望她老人家,帮助和照顾她的一些生活、起居。我们有时反映一些工厂、学校的情况,婶母认为很重要,要我们介绍得详细一些,她好向有关单位反映。

参事室开会,每次她都认真准备,参阅有关文件、材料,准备好发言提纲,真心尽到作为人民代表的职责,婶母于1985年1月30日在京逝世,终年82岁。生前她对祖国的日益富强昌盛感到高兴,充满信心,并深切怀念在台湾的故旧好友,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台湾回归祖国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叔父婶母都已去世多年了,作为他们的子侄,我们也都进入了老年,回想往事不甚感慨。他们的大半生是处在祖国灾难深重的年代,总算闯过了惊涛骇浪,晚年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家庭里,并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没有虚度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