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个人努力真能逆袭成功吗?大数据告诉你真实答案!

 生活哲理与健康 2022-05-25 发布于广东
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个真实的答案,也是每个人都很有必要知道的一个社“真相”可能你会因为下面讲过于,而有点不适应,悲观,乃至绝望。
但是,别担心,我如果没有一个接地气的突破方案,我就不会在这里给你讲了。我写文章,从来都只写能够给人希望的内容。
这个社会真相是什么呢?
就是,底层人很难进入上层社会,并不是因为努力不够,也不是因为能力、见识、学识不够。而是因为“关系”不够。你的努力、能力、见识、学识这些东西,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它们只是基础。
你到底能发挥多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最终不是取决于你的这些个人素养水平,而是取决于你的关系网。
当然,这里讲的关系,并不是指你想的那种,要各种给人当癞皮狗、当孙子的那种社交关系。后面我会给一个可以光明正大、挺直腰板、荣耀地打造自己关系网的方案。
在讲之前,先看个相关的案例,我说的这个方案,就藏在这个经典案例中。
先提个问题:
假设你喜欢画画,你的梦想就是励志要成为一名画家,你该怎样设计这条成名之路,成名的概率才最大?
你说,我要努力练习绘画技术,牛到无以伦比的地步,我就不信成不了名。
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只是简单的这样想的话,到时就不要哀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你以为,名画之所以出名,之所以能卖高价,是因为画家无比精湛的绘画技术么?错了。
给你讲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有一幅画叫《戴金盔的男子》,是伦勃朗的作品,曾经价值连城。人们都说它是一幅艺术史上的名作。
然而1985年以后,《戴金盔的男子》的价格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再也没人愿意谈论它了。为啥呢?
因为后来有专家证明,它其实是伦勃朗的一个不知名的学生画的。
另外,还有一个相反的案例。
有一副叫做《救世主》的画,在2005年时,只值一万美元。所以,有人花一万美元就买下了。结果,后来,你猜他拍卖了多少钱?
2017年他把这幅画拍卖了,成交价是4亿5千万美元。
为什么这幅画后面就变得这么值钱了呢?
因为这幅画在2011年的时候,被鉴定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画还是那副画,但就因为后来“基因鉴定”,生自达·芬奇,身价瞬间涨了4万5千倍。
所以,你说一副画的身价真的就是由什么流派、绘画天赋、手法这些东西来决定的吗?
真相是,这些构成作品的艺术元素虽然重要,但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它们只是你混圈子的一个基本门槛、基础。
电影《触不可及》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荒诞场景。
剧中男主1,菲利普,是个富翁,但因为意外半身瘫痪只能坐轮椅。男主2,戴尔,之前是个没什么正经职业,靠救济金生活的痞男,在剧中被菲利普雇来照顾他。
有一次菲利普花了高价买了一副画,上面就是一滩像是随手泼上去的血水的样子。
Image
戴尔表示非常惊讶,这是什么鬼,你居然要花那么多钱买他。这都能成艺术品的话,那我也将要成为大画家了。于是,他拿出5岁小朋友级别的绘画天赋,涂鸦出了一条狗来,如图:
Image
你猜最后发生了什么事?
菲利普把他这幅画拿到自己的朋友圈去让他身边那些有身份的、懂行的“艺术家”给品鉴品鉴。而菲利普呢,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如作者是谁,从哪里来的等,啥都没说。他直接让他们品鉴。
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这简直就是狗屎。
一个说,嗯,能感受到激情;
一个说,可以说是后现代;
……
Image
难道他们都看不出来,这幅画毫无水平吗?
不是,因为这是在菲利普的圈子里。菲利普是谁?是鼎鼎有名的大富豪啊。
最后,这幅被菲利普拍卖了,好像卖了1万多欧元吧,具体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
这虽然是电影情节,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背后的价值评估逻辑却是真实、露骨的——你有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跟谁在一起。
现实世界的艺术圈,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关系到底是怎样决定一副艺术作品的身价的?
很多圈内人表示也看不懂。
为了搞清楚这背后的“潜规则”,《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作者,巴拉巴西和他的合作者就对这种现象做了一个非常严谨的统计研究。
他们统计汇总了1980年到2016年间所有艺术品的交易和展出数据,其中包括14000个画廊和8000个博物馆,涉及到50万个画家,总共300万幅作品。
然后,试图从这对海量的数据中,揭开一个成名画家真正的发迹轨迹。
最后他们的结论出来了。
名画,名画家之所以出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画在大家公认的最顶级的画廊或者博物馆出现过。比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画廊、高古轩画廊,欧洲的泰特美术馆、蓬皮杜中心和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等等。
只要在这些地方出现过,你铁定红。没有在这些地方出现过,几乎就没有红的可能性。哪怕你的画在很接近一流的二流场馆出现过,也没机会。因为二三流和顶级一流场馆之间并不是一个晋级关系,不是说你可以从三流胜出了,就可以进二流,二流胜出了就可以一流。每个级别圈层其实都是几乎完全封闭的孤岛。几乎是没有什么上下流通的。
咱们不是说好了的,艺术不分圈层,要兼容并存的吗?为什么要这么封闭呢?
因为利益网。
在这个利益网中有三种角色。
第一种,收藏家,是这个圈子的金主。
第二种,场主,画廊场主。
第三种,艺术家,作品创作者。
假如,你是一名艺术家,有幸被某位收藏家相中,花了100万买了你的作品,那么恭喜你,你拿到了进入这个圈子的门票。
但是你不可能总是画出好作品啊,要是下一副画得差劲了,卖不出去怎么办?降价卖吗?
不行。你要是降价卖了,不就等于说前面给100万买你作品的收藏家没眼光吗?
这个时候,圈子的力量就上用场了。画廊绝对不会给你降价,惯用的做法是安排网络内的一个收藏家买下这幅画,然后相互抬轿子。
即便真没有人愿意买,那么,按照一个不掉身价的高价捐献给博物馆都行。就是不能让你身价掉价,这样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于是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只有进没有出的圈子。这样的话,又怎么可能轻易就让人进呢?
这才是你虽然有绝世才华,但要成名比登天还难的真相。
那是不是凭据个人努力就真的完全无法混到这顶级圈子去呢?也不完全绝对。只是这种概率实在小得可怜。巴拉巴西对此也做过详细统计,50万个艺术家里,能从外围逆袭的只有227个人。不到万分之五。
于是,他对这227个人的奋斗历程又做了一个追踪分析,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的动作都很快。想要逆袭,你必须在职业生涯的前10年内奋斗到一流画廊。
第二,他们完全知道网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不知疲倦地到世界各个地方的画廊转场,想方设法露面,跟各种圈内人交往,建立关系,期待能碰到一个上升的机会。
但你要知道,即便你知道要去建立关系,才能混到高层去,成功对你来说,也只是一种小概概率而已。因为会搞关系的,肯定不止这227个人,一定是还有很多人也懂,也会这一套。只是命运选择了这一小戳人而已。
其实不光是艺术圈,任何行业,任何圈子,发展到最后,基本都是这么一个真实的运转逻辑。这就是社会的真相。
假如真有想在艺术圈闯出一番天地的同学,看到了这个真相的剖析,是不是很绝望啊?
其实,大可不必。
你不仅没有必要绝望,相反,你应该看到希望才对。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其实是给你示范了现实社会中,成功之道的真实逻辑。你完全可以运用这样的逻辑,另辟蹊径。
怎么个做法呢?
这个“道”我总结如下:
1、一项拥有绝对竞争力的变现标的必须得有
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者一个人,其身价,都是有两个价组成。
第一个是基础价。就是专业技能创造出来的基本专业价值。
第二个是溢价。比如品牌价值、名人价值这些都是属于溢价。
当你的专业能力跟别人的差不多,难分高下时,怎么确定价值的最终高低呢?就是靠溢价来定价了。
但你要有这个溢价,你得先有基础价啊。比如你是画肖像画的,那你基本的专业素养得有,画出来跟模特起码要是像的嘛,对吧?这是基础。你连基本的像都做不到,还要让人给你出高价钱,这叫异想天开。
这就是说,不管你是搞技术也好,服务也好,艺术也好,产品也好,基础素养首先必须过硬。这样才具备价值交换的基础。
2、自成IP,自造圈层,掌握定价权
同样的画作,在二三流画廊卖不出价,但是在一流画廊就可以卖出天价,正是由溢价冲起来的。那溢价由谁来定呢?就是你所在圈子的圈主来定。
就是这个圈子内,谁是主导者,谁是老大,就是谁说了算。就像上面的案例中,收藏家就是艺术圈子的主导力量,处于圈主的地位。
我之前花过一百万买过你的作品,你现在画了一副垃圾作品,即便卖不掉,也不能低于100万。这就是圈主的定价权。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就是你混不进成熟的圈子,你可以自立门户,自成圈子,自己当个圈主嘛。不管你自建的这个圈子是大还是小,起码你成为圈主,定价权是自己掌控了。总比你一辈子辗转多处,还是个边缘人物强吧。
历史上的艺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流派?
说白了就是你如果只是盯着别人已经成熟的圈子,很难再出头了。
但这样成熟的圈子,也有个问题,就是越成熟,也就越陈旧。越陈旧,就越容易“审美疲劳”。这反而是你的机会。什么机会呢?
你可以利用大家的审美疲劳,“别出心裁”搞点新花样出来啊。这样很快别人就会注意到你。你反而容易有机会。
起码,我觉得会比你拼尽一辈子的心血去够一个跟买彩票的成功率差不多的圈子更容易。
实际上,你仔细去观察各行各业的话,会发现,但凡是后来居上的那些牛人,基本都是这波操作。
比如,马云的阿里,腾讯的qq,我们都知道,是抄别人的。但是,为什么你抄不出啥名堂来,人家却可以抄出一个世界级商业帝国来呢?
关键在于定价权。
他们选择了自建圈子,自己当了圈主,然后,自建了一套新的商圈规则,把定价权攥在了自己手里。
包括苹果为什么可以很短时间就干掉了诺基亚这样的老牌大哥?也是因为他完全跳出了行业的旧有规则,自己建立了一个新圈子,制定了新的产品标准和规则,然后就拿到了定价权。
拿到了定价权,就等于拿到了溢价权。怎么卖,卖多少就由你说了算。
我们很多人都在讲弯道超车,到底怎么个超法?核心就是这个。内容、产品,我都可以学你,模仿你,但是,规则我自定。这样定价权就掌握在了我的手中。
所以,当你有一项技术在手时,只要它有变现价值,你就一定要学会在其中融入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IP。然后,利用这个IP来逐步打造自己的IP圈子。
这条路固然艰难。但是,相比一辈子都可能够不着的绝望,希望还是大了很多很多的。
我看抖音上,好多草根,人家也没什么后台、背景啥的,就凭一嗓子好歌喉加上典型个人风的表演,捞个几十、百万、千万粉丝的不在少数。
我觉得这就是普通人的机会。
3、打造自己的利益共同体
建立了自己的圈子,还没完。你让你这个新圈子能够稳定运转下去,并且要越来越大,越来越贵,就还要做一件事——打造一个利益共同体。直白点说,就是你要懂得分利、让利来缔结同盟。
这也是上面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
那个顶级的艺术圈,为什么可以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还要拼命往里面挤?因为稀缺啊,价值高啊。
但这种稀缺和高价值,是真的稀缺和高价值吗?其实是圈内人相互炒、相互抬出来的。大家为什么要互炒、互?因为互炒、互抬,可以对外形成护城河,对己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大家就都愿意因利结盟,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因为这个利益共同体对外就形成了非常坚固的护城河。
有了这个护城河,这个圈子的生命、价值就可以存续很长的时间了。
没有这个环节,你的圈子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或者就是小打小闹。就像现在很多网红,瞬间红遍天,瞬间又消无声息。为什么?就是他只是完成了前两个环节,没有第三个环节做护盾。
没有人的成功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如果有,你运气好,让你撞上了,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真正牛人的成就,那都是真枪实弹,步步为营的设计和精心经营出来的。而这个“设计”靠不靠谱,又源自于你对现实社会的规则与潜规则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否则,你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有的人读了上面的内容,可能会感觉不适应。会觉得我这样去解读太功利,甚至不道德。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成年人了,如果看待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还像个小学生一样,只会背思想品德理论来了解社会、解读社会,指导行为,那我只能说咱们可能还是没有共同话题。你关掉这篇内容吧,就当没看过。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