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东郊民巷 东交民巷,天安门广场东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止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南与前门东大街相邻,北与大华路、兴华路相通,中与台基厂大街、正义路相交。全长1552米,宽16米,沥青路面。 ![]() 昔日东交民巷使馆区西口 东交民巷,明朝属南熏坊,称东江米巷。据传,此地曾是出售江米之处,系因米市而得名。清朝属正蓝旗,沿称。光绪时称东江米巷,亦称交民巷,宣统时称东交民巷。民国后沿称。 ![]() 昔日东交民巷使馆区西口 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汇丰夹道、大华街、三关庙、公安后街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帝路,后恢复原名。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明朝,这里有会同馆、上林苑监以及藩育、嘉蔬、左典察、右典察、前典察、后典察等十署。 ![]() 昔日东交民巷西口牌楼 清朝,这里有太医院等衙署,与蒙古贸易的“里馆”、户部的银库和一些王府宅第,如肃王府、梁公府、庆公府等。乾隆嘉庆年时,巷之中段曾辟一地建“迎宾馆”,外国使臣临时居住。清大学士徐桐府第在此巷。 ![]() 昔日东交民巷鸟瞰 在西面靠近棋盘街一带,还有明朝建造的“天街游廊”,是作买卖最热闹的地方。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从咸丰十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法、美、德、意、奥、比利时、荷兰、日本等国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 ![]() 昔日东交民巷“敷文”牌楼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界内一切事由各国自行处理,中国政府一概不能过问。 ![]() 东交民巷21号日本公使馆 民国二十七年(1928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现巷内有东交民巷派出所、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江米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