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寺位于襄阳古城西18km,卧龙镇西9km处,是卧龙镇青山村东北的一个居民点, 据青山村村委会驻地700m, 东邻张家湾,西临西冲,南连三零三省道,北靠朱家洼 乐善寺之得名, 是因为此地旧时有乐善寺。 乐善寺,是明代襄藩怀王朱祐材的护卫设施。 襄怀王朱材墓,史记在城西丰乐山,据考证在卧龙镇青山村乐山寺遗址西四百余米,今之地名“王坟冲”。 朱祐材是襄简王朱见淑庶长子,生于明成化十年,也就是1474年,弘治四年也就是1491年龚爵, 弘治17年1504年薨逝, 年31岁,溢号怀在位13年。 湘怀王墓坐北朝南,背靠山腰。东西南三面山谷环绕。有神道,平台,墓冢封土三部分。神道长500m,西侧嵌条石。中部平铺卵石。大部分就被毁了。平台上有亨殿基址,尚可见大量的残瓦,最后为宝顶。底径约30m,高约5m余,其为“凸”型式单式石墓。由甬道,墓室组成长约八米,最宽的约5m,高约3m有余。下部条石叠砌,券顶甬道,墓室间设有石门。该墓20世纪70年代被从顶部炸开,墓室条石及石碑均被垃走修水库之用,后宝顶封土塌陷,今体积已严重缩小。 乐善寺。何以得名? 明万历《襄阳府志》卷之47《文苑五·记(上》载有襄康王朱祐质所作《赖赐乐善寺碑记》。 弘冶甲子,襄怀王薨,藏玉于城西之丰乐山,去城70里许。即葬之,明年妃井虑无以永久,为香火之奉。于是启今襄王暨妃,上请乞寺护持。皇上俞允,贝易额名乐善,善取渚汉东平王苍为善最乐之义也。 清乾隆年间曾修葺善乐山寺,1949年后改乐善寺为小学,再后辟为窑场。1951年,乐善寺一带曾短暂设过乐善乡(小乡:),后小乡并入大乡,并入石堰乡。石堰乡因明代襄王府在此修建石岸堰塘而得名。 下一个次的文章里我将为大家介绍石堰, 也就是大堰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