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藩军镇、裂土称王——十国疆域今何在(上)

 长弓有心 2022-05-25 发布于广东

所谓的“十国”,是唐朝中晚期以来,由地方藩镇节度使凭借武力雄踞一方,随之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并立割据政权,其存在的时间,是从唐末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大约经历了八十年左右。

起初,各藩镇只是在军事上独立于唐中枢朝廷,而官职名号、爵禄等级,在名义上还是以朝廷地方官员自称,就连地方赋税,大多数藩镇还是定期及不定期地向中枢上缴,勉强维护着“大唐臣子”的身份(除了长期跋扈的河朔三镇、也就是安史余孽成德、魏博、卢龙节度使以外),唐朝也得以在安史之乱后,延续了一百五十年之久的内外平衡统治。

文章图片1

但自从乾符二年(875年),曹州私盐贩子黄巢与子侄辈一起发动(参与)了农民起义开始,唐中枢朝廷就遭受了沉重打击,就连皇帝僖宗也被迫逃离长安、避难蜀中,黄巢起义军占据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从这个时候起,唐朝中枢政权最后的权威和仅存的实力都荡然无存,各地藩镇再也没有之前那种多少有些敬畏、礼尊皇权的态度,而是纷纷借着打击黄巢起义军的机会,扩大自身的地盘、增强领有的军队,壮大自身的实力,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半独立的地方政权,随后即展开了相互厮杀、争夺势力范围的混战。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但唐朝的统治基础已经被破坏得十不存一、摇摇欲坠;而凭借镇压农民起义、趁机扩张自身实力的地方藩镇们,并没有停下彼此之间的混战厮杀,反而以手中的武力,加快了“自立、扩张”的过程,从中唐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当时较大的藩镇有:汴州朱全忠、太原李克用、凤翔李昌符(后李茂贞)、蒲州王重荣、刑州孟方立、蔡州秦宗权、徐州时溥、齐州朱瑄,淄青王敬武,淮南高骈、宣州秦彦,杭州钱镠等;这些地方节度使都在出兵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攫取了大量利益,扩大了自身的地盘,从而割据一方、不奉朝廷号令,形同半独立王国。

在这些藩镇的相互攻伐、自相并吞中,大唐中枢朝廷在一波又一波的内乱里分崩离析、最后彻底覆灭。

天祐四年(907年),唐昭宣帝被实际控制朝廷的最大藩镇、宣武节度使朱全忠逼迫“禅位”,唐朝就此灭亡。代唐自立后,朱全忠改名“朱晃”,建国号“梁”,改元开平,这就是五代中的第一代王朝——“后梁”。

朱晃虽然自行称帝、建立了“后梁”,但他所能控制的地盘,只有河中、河南、淮北、河北、淄青等地,是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中,疆域面积最小的政权。并且,朱晃是篡夺唐朝社稷、自立为帝的,名号不正、道统不符,因此当时割据各地的藩镇大多数都不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或是继续奉唐朝年号,或是直接自立称帝,以对抗后梁。“五代十国时代”的开端,由后梁建立时,正式拉开帷幕。

从后梁建立,到北宋灭最后的十国政权“北汉”,这七十多年的时间内,中华南北各地先后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十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其中较大的有十个,分别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这就是“十国”的全部成员(其他还有岐、燕、赵、定难、仇池等割据政权,以及周行逢、留从效、陈洪进等割据势力,但因为实力、影响较小,所以没有被列入正统国家的行列。)

文章图片2

这些地方割据政权,各自占据一方,称帝称王,有时对抗中原王朝、兵戎相见,有时又对中原王朝表示臣服、朝贡纳赋,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保全所占据的地盘。

下面,就将“十国”的兴衰历史、以及他们存在时所占据的(最大)势力范围,简略地为大家加以介绍,看看这些地方政权的疆域,是现如今的哪些省级行政区。

一、前蜀:

前蜀,是舞阳(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立。王建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标准的地痞无赖(和汉高帝很相似),以贩卖私盐作为谋生手段。后来,王建投入禁军,逐渐升为忠武军都将。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僖宗皇帝逃往蜀中,王建也在护驾的禁军中,保卫皇帝。此后,王建被大宦官田令孜收为养子,入神策军为将, 黄巢起义失败后,田令孜失势,王建被排挤出朝,任壁州刺史。

后来,两川大乱,东、西川之间相互攻伐,王建乘乱攻取成都,夺取了剑南西川节度使之位,随后,王建再占领梓州,吞并东川。

天复三年(903年),王建受封蜀王,实际上已经成为蜀中之主;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晃代唐自立后,王建拒绝承认朱晃的皇帝称号,以'兴复唐室'为号,准备出兵讨梁,因为响应者寥寥而作罢。同年九月,王建在成都自行称帝,国号蜀,即前蜀政权。

王建在建立前蜀之前,就已经控制了西川、东川,后来又从岐王李茂贞手中夺取了兴元(汉中);前蜀建立后,王建再出兵攻取秦(甘肃秦安)、凤(陕西凤县)、成(甘肃成县)、阶(甘肃康县)四州,前蜀的疆域扩至大散关,达到最大范围。

文章图片3

前蜀的疆域,就是如今的四川大部(除了川西以外)、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地。在十国中,前蜀属于比较强大、稳定的政权。

后梁贞明四年(918年),王建去世,年七十二,其子王衍继位。王衍登基时只有十七岁,年幼无知、宠幸佞臣,又不理朝政、寻欢作乐,前蜀朝政因此迅速腐败,军备废弛,百姓离德,行将自取灭亡。

后唐(即河东节度使的继承政权)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灭后梁后,经过三年的准备,以皇子、魏王李继岌为主帅,枢密使郭崇韬为副帅,统兵伐前蜀,从大散关南下入蜀中。前蜀各地官员、守将都望风而遁、毫无抵抗;七十天后,后唐大军攻到成都城外,王衍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只得与众臣抬棺披棘,出城向后唐投降,前蜀就此灭亡。

后唐庄宗假意宣称会善待王衍及王氏宗族,但唐军将王衍及其全族押出西蜀后,就把他们全部处决。王建所创立的基业,仅仅只传了一代,就彻底覆亡。

二、吴:

吴国,由庐州人杨行密(杨行慜)所创立。当年杨行密在江南参与了黄巢起义,后被唐军(其实是地方藩镇军队)淮南节度使高骈部招纳,授为庐州刺史。之后,杨行密凭借着自身的才智和实力,在藩镇混战中越战渐强,地盘扩大到了扬州。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唐昭宗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十年后,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荆南、淮北等地,被唐昭宗加封为吴王,吴国的雏形开始发端。

但杨行密没有能够亲眼得见吴国建立,天祐二年(905年)冬,杨行密去世,其属下大将张颢、徐温拥立其子杨渥继位,接任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侍中、弘农王。

天祐五年(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国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不用后梁年号,一直用唐昭宗天祐年号),实际执掌大权的张颢弑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新主,弃用唐天祐年号,这标志着独立的吴国正式建立。

武义二年(920年),吴国王杨隆演薨逝,权臣徐温立其弟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顺义七年(927年),吴国的实际执政者徐温去世,其养子徐知诰继承了徐温的全部官职、权位。同一年,在徐知诰的操控下,杨溥称大吴皇帝。

杨溥时期的吴国,疆域西到如今的湖北东部,北至海州、也就是江苏连云港,并占有江西全境,以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部分(淮北还有连云港),全部是富庶繁华之地,在十国之中,国力、财富都是第一等的存在(可惜,从吴国建立那天开始,国主杨氏就是权臣的傀儡,从没能掌握实权;因此,吴国虽然地广民富、强大无比,不过是为后来的南唐做嫁衣而已。)

文章图片4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羽翼已丰,吴国军政大权尽归其手,于是,他逼迫傀儡皇帝杨溥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正式称帝,改元升元,并追尊养父徐温为齐太祖,以徐氏为齐国宗室;吴国就此灭亡。

升元三年(939年),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以及对抗中原的后晋王朝(后晋是向契丹称臣、因此才得以借助契丹力量消灭后唐、夺取了天下),齐皇帝徐知诰自称是大唐宗室后裔,改为李姓,改名“李昪”,将国号从齐改为唐,南唐立国。

三、吴越:

江南东道钱塘(即浙江杭州临安)人钱镠,于乾符年间(874-879年)应募投军,加入石镜都镇将董昌的麾下,平定地方叛乱,多有战功。后来,黄巢起义军流动作战中袭击浙东,钱镠采用伏击、虚张声势等战术,以少胜多、击败起义军,再以疑兵计使得黄巢不敢进攻杭州,因此升为都知兵马使。

此后,钱镠在藩镇混战中逐渐晋升,从偏将、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武胜军都团练使、苏杭观察使,直到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取得了江南东道的一部分统治权。

乾宁二年(895年),钱镠的前恩主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钱镠没有参与其事,还致信劝谏,但董昌不听。五月,唐昭宗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讨伐董昌。乾宁三年(896年),钱镠部将顾全武攻破越州,俘获董昌。同年十月,唐昭宗改威胜军为镇东军,封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至此,钱镠基本控制了江南东道,正式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晋封钱镠为越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太祖朱晃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吴越正式建国。

吴越国长期偏处安东南一隅,所以从钱镠开始,吴越历代统治者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恭执臣礼。从来没有逆反的时候。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吴越王钱镠去世,年八十一岁,儿子钱元瓘嗣位为吴越王。

此时的吴越国境,大致拥有今天的浙江全境、江苏南部苏州一带、上海市全境、福建东北部的福州地区(稍晚才取得),这都是如今中华的精华区域,在当年也是富庶之地;今天江浙一代的繁华发达历史,都要从钱镠开发两浙、任用贤才、保境安民时开始算起。

文章图片5

钱镠之后,吴越历经钱元瓘、钱佐、钱倧、钱俶(钱弘俶)两代四人统治,他们都能遵循钱镠的“民本”思想,轻徭薄役、勤政爱民,对中原王朝恪守臣节、保境安民。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吴越王钱俶入东京开封府,参见宋太宗。当时,南方各割据政权中,只有吴越尚存,但北宋已经虎视眈眈,即将发兵南下入浙。钱俶审时度势,以祖父钱镠的“度德量力而识时务”祖训为准则,决定就此纳土归宋,放弃两浙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的疆土。

当年,吴越国土全部归于北宋治下,江南一统。钱俶则被改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之后,钱俶辞去国王号,先后封许王、邓王。端拱元年(988年)八月,钱俶六十大寿之日,薨逝于家中。

此后,钱俶之子钱惟演出仕北宋,先后任兵部尚书、知枢密院、镇国军使、保大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武胜军节度使,成为朝廷宰相。钱氏家族几代和北宋皇室结亲,也有外戚的身份。如今的钱氏后人,人才倍出、贡献非凡,颇有令名,家族血脉传承不绝。

四、楚:

楚国,由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所创立。马殷,原是唐末地方军阀、蔡州秦宗权的属下,中和四年(884年)应募从军,成为秦宗权部将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与龙骧指挥使刘建峰的部下,以勇武而闻名蔡州军。

光启四年(888年),秦宗权被朱全忠击败、送长安处死,其弟秦宗衡与孙儒、刘建峰等人率部东移淮南,同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争夺扬州。不久后,蔡州军内讧,秦宗衡被杀,孙儒率军攻取高邮,将杨行密势力驱逐出去。马殷也参与了这些作战。

景福元年(892年),孙儒和杨行密作战失败,被杀,蔡州军大部分投靠了杨行密。只有刘建锋、马殷等收拢残部七千人,转道南下,前往江南西道寻求立足之地。

进兵途中,刘建锋被推举为主帅,马殷则为先锋指挥使,张佶为行军司马。一路上,蔡州残军裹挟地方军民、连战连捷,到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时,军队规模已达十余万。

乾宁元年(894年),刘建锋、马殷、张佶率军从江西进入湖南,驻军于醴陵。随后,蔡州军击败并杀死割据湖南的武安军节度使邓处讷,占据潭州(今湖南长沙)。刘建锋自称武安军留后。

乾宁二年(895年),唐昭宗任刘建锋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则被封为武安军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蔡州军至此有了立足之地,改称武安军。

乾宁三年(896年),刘建锋因为私通部下之妻,被人所杀,武安军诸将推举张佶接任留后,但张佶在前往府衙接任时意外堕马受伤;此时,马殷正在进攻邵州(今湖南邵阳),不在潭州。张佶为了保持武安军的稳定,于是力推由马殷继任,并派人前去请马殷回来。

文章图片6

当时马殷得知情况后,一度犹豫不决,在亲信的劝诫下,才星夜返回潭州,顺利接掌武安军留后,仍旧任命张佶为武安军行军司马。随后,马殷正式被朝廷任命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

当时湖南治下有七州,武安军只占据潭州、邵州。马殷继任后,出兵攻取了衡州(湖南衡阳)、永州(湖南永州)、道州(湖南道县)、郴州(湖南郴州)、连州(广东连县),将湖南全境(当时的)收归囊中。

光化三年(900年)),马殷出兵击败静江军节度使刘士政,吞并静江军,尽取桂州、宜州、岩州、象州、柳州。天复元年(901年)),马殷被唐昭宗正式授命为武安军节度使。天复三年(903年),马殷又夺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晃代唐建立后梁,登基称帝,马殷第一时间就遣使纳贡,臣服后梁;朱晃大悦,封马殷为侍中、中书令、楚王,兼任武昌节度使。楚国由此建立。

封王当年,马殷派军攻打朗州(湖南常德),击溃武贞军节度使雷彦恭,迫使其投奔淮南杨行密,攻取郎州。随后,澧州(湖南澧县)、辰州(湖南沅陵)、溆州(湖南怀化)等地全都被马殷占领。楚国的疆域,直抵溪州羁縻州(湖南永顺)。

开平二年(908年),马殷又派军队攻打岭南,与清海军节度使(南汉的前身)刘隐激烈交战,夺取了清海军的昭州(广西平乐)、贺州、梧州、蒙州(广西昭平)、龚州(广西平南)、富州(广西昭平)等地;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极盛。

此时的楚国,控制了今天的湖南大部(除湘西以外)、广西东北部、贵州东部、以及广东北部一小部分。现代湖南的行政区域,在马殷统治湖南时期,已经初建雏形。

文章图片7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马殷被后唐明宗晋封楚国王(级别比楚王要高),于是改潭州为长沙府,为楚国国都,并大修宫殿,设置百官,建立“楚国”。

天成五年(930年),马殷去世,年七十九岁;其子马希声、马希范先后继位。后晋开运四年(947年),楚王马希范去世,三个弟弟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因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楚国内讧频发,国政逐渐倾颓。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趁马氏内乱之际,发兵攻入湖南,占领潭州,马希崇被迫投降唐军,马希萼则被软禁于衡山,楚国灭亡。

五、闽:

闽国,是光州固始(河南省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所建立。当初,王审知与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在中和五年(885年),被聚兵起事的寿州人王绪裹挟参加了起义军,王潮担任军校。此后,王绪率军南下,经江西南昌、赣州,进入了福建,攻克长汀、漳州等地,部众增加到数万人。

王绪为人多疑、忌贤妒能,不能服众。王潮趁机游说诸将,发动兵变,将王绪擒获并囚禁;不久后,王绪绝望自杀,诸将共同拥戴王潮为新首领。

随后,王潮在率军开往沙县(福建沙县)途中,被泉州当地人挽留,请他们留下来,为泉州人民除去为害的地方的泉州刺史廖彦若。在王审知的“安定民心、稳固统治”谏言下,王潮把军队开往泉州,经过一年苦战后,在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诛杀廖彦若。此后,福建观察使陈岩承认了既成事实,请求朝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逝,其妻弟福州护军使范晖自称福建留后,接掌大权。陈岩的旧将不满范晖“骄侈”,于是纷纷跑到泉州投靠王氏,并请王潮进取福州,统一闽地。

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潮派三弟王审知为都监,攻打福州;经过一年的作战,王氏军队于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范晖被部将杀死。

此后,汀州刺史钟全慕来降,福建各地的地方势力也纷纷归附。王潮、王审知兄弟全部占有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地盘,统一福建。

王氏兄弟统一闽地后,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承认了他对福建的统治。乾宁四年(897年)十二月,王潮病逝,临死前把福建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三弟王审知。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昭宗册封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留后、检校太保、刑部尚书,十月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省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至此,王审知接替了兄长王潮的各项官爵、职位,掌握了福建的军政大权。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太祖朱晃晋封王审知为闽王,中书令,王审知则以闽侯(福建省福州市)为国都,这就是闽国的立国之始。

王审知称闽王后,一直尊奉历代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号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没有称帝的野心。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与民休息、兴利除弊,深得闽地百姓之心,后世福建百姓尊称王审知为“开闽圣王”。

王审知的闽国,其疆土大致就是今天的福建全省,即福州、建州(南平建瓯)、泉州、漳州、汀州(龙岩长汀)这五州,只有极小部分疆域稍有出入。说王审知是现代福建省的奠基人,毫不为过。

文章图片8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十月,王审知去世,年六十四,由长子王延翰继任威武军留后,权知军府事。

同光四年(926年),后唐内乱,王延翰趁机正式建国,自称“大闽国王”, 修筑王宫,设置百官,追谥父亲王审知为闽昭武王,但在名义上依旧奉后唐为正朔、称臣。

王审知虽然好礼下士、知人善任、谦恭爱民,得到福建百姓的衷心爱戴;但他之后的闽国历代王氏统治者中,再没有出现他这样的优秀人才,大多是一些荒淫残暴之辈,骨肉相残的事情前赴后继。

继承王审知之位的长子王延翰被弟弟王延钧所杀,王延钧又被儿子王继鹏所杀,王继鹏则被叔父王延羲所杀,王延羲再被权臣连重遇与朱文进弑杀。最后,在福州的王氏宗族,都被连重遇、朱文进诛杀殆尽。

王延羲遇弑前,和弟弟王延政已经闹翻,几乎再次火并;但王延羲被弑杀后,王延政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在建州(建瓯)起兵,消灭了叛臣,自立为帝,总算延续了王氏家族的传承。但闽国在这一系列的内乱、政变中已衰弱不堪,国势颓废,再也不复王审知时期的安宁和强盛。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江南第一强国南唐趁着闽国的内乱而遣军队入闽,和闽国展开交战。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开运二年(945年)八月,唐军攻克建州,王延政被迫出降,闽国灭亡。

但南唐未能全部控制闽国,闽国福州守将李仁达以福州献给吴越,闽国旧将留从效则起兵驱逐了南唐在泉、漳二州的驻军,自立割据,不过为了自保,仍向南唐称臣。南唐最终得到的闽国疆土,只有建州、汀州而已。

留从效和继承他职位的陈洪进,被视作闽地割据政权的延续,一直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陈洪进向宋太宗献漳、泉二州十四县,纳土归宋为止。

下篇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