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2月,康熙帝发动第三次远征,命费扬古、马恩哈分别统率两路大军,共6000人,由宁夏出发,进剿噶尔丹残部。3月初,噶尔丹流窜到阿察阿木塔台地方,“噶尔丹所,有诺颜格隆阿喇儿拜,下有一百余”,噶尔丹“遣人约丹济拉,会于阿察阿木塔台”。 4月康熙帝亲赴宁夏,指挥这次军事远征行动。 4月4日,噶尔丹在科布多地区布颜图河边的阿察阿穆塔台地方病亡。噶尔丹死后,护从丹济拉等火化其遗体,携骨灰,与噶尔丹之女钟察海率部准备降清。但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的堪都等尾随而来,噶尔丹的骨灰和女儿钟察海、诺颜噶隆、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等,均落入策妄阿拉布坦手中。丹济拉和部落失散,在哈密见到其子后,一起降清,清朝将其安置在八旗察哈尔内。此后,清朝以断绝贸易相威胁,策妄阿拉布坦于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8月、1702年(康熙四十年)分别将噶尔丹的骨灰和钟察海送入清朝。 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成为准噶尔大汗。准噶尔故地尽归其所有。策妄阿拉布坦在对抗噶尔丹时,就一直主动联系清朝“寻求支持和帮助”,很快便得到了对方积极的响应。所谓“敌人的敌人是盟友”,双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关系”。因此,即便是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新任大汗,他也一直对支持自己的清廷表现出“恭顺”的态度。客观地说,他的决策是理性的。将强大的清朝作为靠山,不仅有利于统治的稳固,也能进一步带动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对于汗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 在与清朝达成和平共识、国内局势日趋稳定后,策妄阿拉布坦开启了面向西北的征程。1698年,他发动了对哈萨克汗国的讨伐战争。对于发动战争的缘由,他还向清政府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简单地说,就是哈萨克汗国背信弃义,不仅杀害了“送还头克汗(哈萨克汗)之子回国”的准噶尔使团成员,还频繁劫掠自己的部众,甚至还掳走了自己的未婚妻。于是,他决定“是以兴兵而往。” 在1698年和1699年,他先后两次派其弟策凌敦多布进攻哈萨克汗国,夺取了额尔齐斯河西岸及哈萨克草原的大片地方,势力伸张到了锡尔河下游。1716年,准噶尔汗国联合土尔扈特汗国,向阿亚古斯河谷附近的哈萨克人发动了进攻。1718年,准噶尔汗国再一次击败哈萨克军队,使之彻底退出了阿亚古斯河以西地区。最终使哈萨克分裂为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三个汗国,并均臣服于准噶尔。哈萨克汗国从此进入大灾难年代。 ![]() 在征讨哈萨克汗国的同时,他还彻底解决了南疆地区的混乱局势。大约在1694年至1700年,天山南路处于准噶尔傀儡政权叶尔羌汗国的阿克巴锡汗统治之下。他在位期间,对白山派信徒进行疯狂报复。《和卓传》记载,阿克巴锡及其官员屠杀了一千个白山派信徒,并用他们的血来碾磨。为打击白山派的势力,阿克巴锡从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请回了黑山派首领达涅尔。达涅尔原为叶尔羌的宗教领袖,在1680年左右躲避伊达雅图勒拉和准噶尔人的镇压逃往克什米尔。 因为准噶尔汗国正在与喀尔喀蒙古和清朝交战正酣,根本无暇顾及南疆局势。因此,地处西北的布鲁特(吉利吉思,即现今柯尔克孜族)势力,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据《和卓传》载,黑山派和卓达涅尔,就是由布鲁特人护送至叶尔羌的,“在喀什噶尔,和卓阿哈玛特只是名义上的汗,而真正的统治者即是几个对叶尔羌居民不断进行侵略的吉尔吉斯首领”。换言之,布鲁特人成为了喀什噶尔“真正的主人”。 在巩固了对叶尔羌的统治后,阿克巴锡随即派兵攻克了白山派的大本营喀什噶尔,并委任自己的儿子速檀阿哈玛特管理。但速檀阿哈玛特被掌握喀什噶尔实权的吉利吉思部落()和当地贵族拥立为汗,公然与阿克巴锡对抗。 阿克巴锡联合吐鲁番的伯克进攻喀什噶尔,但不敌吉利吉思军队,最后兵败被俘。吉利吉思比(部落首领)阿尔祖·马哈麻特在英吉沙尔杀死了阿克巴锡,并乘胜攻克了叶尔羌。速檀阿哈玛特被喀什噶尔和吉利吉思联合立为叶尔羌汗,成为最后一位有记载的叶尔羌汗。但叶尔羌的贵族不甘失败,于是向准噶尔部求援,此时,策妄阿拉布坦已经成为了准噶尔汗国之主。显然,叶尔羌伯克们的请求,为其南征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再加上位于天山脚下的库车、阿克苏等地,与准噶尔汗国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言概之,策妄阿拉布坦的南征,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策妄阿拉布坦的南征之路颇为顺利。阿克苏和库车等地的军队也如预料中的那样,纷纷主动加入了进来。联军十分顺利地将布鲁特人驱逐了出去,并重新夺回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大约在1700年,准噶尔军队在楚琥拉台吉等人的率领下,南征叶尔羌、喀什噶尔。吉利吉思人败走。在征服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城后,策妄阿拉布坦改变了以往扶植叶尔羌汗家族作为傀儡政权的方式,而是直接任命当地伯克管理各城。此后,再没有傀儡叶尔羌汗出现,后叶尔羌汗国的尾声也彻底结束了。 ![]() 为了削弱当地的和卓势力,进一步巩固对南疆的直接控制,策妄阿拉布坦下令诸系和卓均“必须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往伊犁作为人质”。白山派和黑山派首领以及家眷,尽数被押解至伊犁,并被软禁了起来。当然,出于维稳需要,这些和卓家族成员们享受着不错的待遇,但需要时刻接受准噶尔汗国的严密监视。从发展的眼光看,策妄阿拉布坦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在后面的半个多世纪里,南疆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 对于东疆,早在噶尔丹败亡之前,策妄阿拉布坦就尝试向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渗透,不过,他的尝试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1679年,噶尔丹占领吐鲁番、哈密地区,哈密阿奇木伯克额贝都拉向准噶尔投诚,被噶尔丹任命为达尔汉伯克,作为准噶尔在哈密地区的代理人。 1693年,清政府派遣理藩院员外郎马迪前往策妄阿拉布坦处,商议合兵噶尔丹之事,在哈密被噶尔丹的士兵杀害。额贝都拉对于清朝使臣被害之事感到不安,加上他不堪忍受噶尔丹屡屡向哈密榨取粮食,而康熙帝对哈密采取招抚政策,因此颇有背准投清之意。 伴随着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的惨败(1696),新疆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南疆的“被征服地区”“皆已叛去”,既不听命于噶尔丹,也不听命于策妄阿拉布坦。此时额贝都拉决定归顺清朝。当年九月,他派阿林伯克进京,向清朝进贡骆驼一头、马二匹、小刀一柄,请求内附,愿为擒献噶尔丹效力。随着额贝都拉内附,清朝势力迅速扩大到嘉峪关以外,成为清朝打击准噶尔、进军西域的前哨。 1697年,额贝都拉得知噶尔丹之子色布腾巴勒珠尔窜至巴里坤的消息后,命其子郭帕伯克率兵200,将其擒获,献给清廷,并请求赐给敕印,以免准噶尔部侵扰;又请迁移部分民众屯田于肃州(今甘肃酒泉),以期东西响应,便于守卫哈密。康熙皇帝照准,令哈密地方按蒙古体例,以旗编制所属村镇,封他为“扎萨克一等达尔汉”(1867年累升至亲王,为清代维吾尔贵族中地位最高者),并在肃州拨给地面,让他移民屯垦。从此,额贝都拉家族在哈密的两百多年的世袭统治正式确立。 然而没过不久,吐鲁番便被策妄阿拉布坦所控制。在占据吐鲁番之后,当他得知哈额贝都拉归附清朝后,第一时间以宗主的身份发出了责难。清廷得知后,迅速做出了强势回应,不仅要求他“严禁其下人,勿得侵扰哈密矣”,并“谕知额贝杜拉达尔汉白克,如策妄喇布坦索取尔处所擒之人,不得擅发”。看到清廷“很生气”,策妄阿拉布坦只能“见好就收”。换言之,哈密彻底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中“解脱”了出来,并投向了更为强大的清朝的怀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