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步”与“换形”新说

 cxag 2022-05-2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作者:刘连群 来源:文汇报

       一位画家朋友,在报刊专栏中谈国画的传统继承,引用京剧大师梅兰芳讲过的“艺术应是移步而不换形”,认为“当今的流弊在于知换形而不移步”。笔者对画坛状况缺乏了解,不敢妄评,倒是觉得“换形而不移步”的提法颇为新颖,若重新“移”回到京剧上来,对照舞台的一些现象,很是发人深思,且具针对性。

  梅兰芳主张的“移步不换形”,在京剧界非常有名。1949年,梅兰芳在天津接受报社记者采访,初次谈出这一观点,发表后即遭到抨击和批判,被指反对戏曲改革。后来采取就地召开戏剧创作座谈会,他发言重新表态才告了结。当时的风波虽然平息,关于此说的争论却始终未停止,只是因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时隐时现、此消彼长而已。直到“文革”后的新时期,艺术观问题不再上纲上线,回归学术范围,由于涉及如何处理京剧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依然存在移步“不换形”和“换形”两种看法,可谓影响深远。

  不过,这一时期的见解不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到对“形”的解读。“移步不换形”的“形”,如果指的是京剧的外部形态,包括表演技巧、化妆、服饰以及音乐伴奏等方面,当然会随着“移步”而不断有所变化,梅兰芳本身就是改革大师,一直在“移步”过程中创造、求变,由此对京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非凡建树。可是,这里的“形”若指事物内部质的特定性,也就是剧种的本体特征和艺术规律,则又是万万“换”不得的,“换”了就不是京剧了。梅兰芳的说法,显然指的是后者。这也是大师生前,基于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家的良知,事后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婉转地表述同一观点的原因所在。

  至于当前京剧舞台的“换形而不移步”迹象,一方面是写实的日趋繁复和豪华的布景、灯光,充塞舞台空间,侵蚀和削弱了京剧固有的写意、虚拟。京剧的空间本来是自由的,就在演员身上,转一个圆场就走过了千山万水,一个跟头能翻出十万八千里,现在把环境景物都实实在在地再造出来,还虚拟什么呢?即使还用那些身段表演,也显得极不协调,并非原来的意境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反对“大制作”,不仅在于一堂景投入多少,使用几吨钢材、木料,而是它有悖京剧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规律。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京剧舞台适当加以美化是可以的,也是一种丰富和进步,但此类“大制作”显然已不属于“移步”之列。还有追求历史真实的古代剧服饰,话剧化、生活化的表演,也在淡化京剧独特的程式美感。写意、虚拟和程式化是京剧的基本特征,如果都被蚕食和撼动,就有“换形”之危了。

  另一方面,京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四功五法”又是表演艺术的核心,由于重视和投入不够,艺术追求摇摆不定,反而缺少富有成效的“移步”。唱、念、做、打四功,唱字为先,多年来鲜见新的唱腔唱红和流传,晚会和业余爱好者传唱,主要还是几十年前的经典唱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戏以曲传,不能不影响到剧目的艺术生命力。而念、做、打三门功夫,由于新剧主要重唱(语言表述)和话剧化倾向,尤显薄弱,以“打”为特色的武戏创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时做、打还受到舞台制作的限制,曾听一位演员抱怨,排戏时他正精神抖擞地走身段,导演在台下叫停,因为他走出追光的光区了,不禁暗问是灯光为表演服务,还是表演从属于灯光呢?如此本末倒置,过度包装,已经成为了“移步”的障碍。

  不应“换形”欲换形,当“移步”处难移步。事实证明,“换形”虽然干系重大,关乎剧种之本,但只要削足适履,依靠高投入、高科技手段,操作起来并不难,反倒是立足本体的“移步”,在保持京剧传统样式和风韵的基础上,于继承中求新的难度更大。“换形”易而“移步”难,这是否也是形成“换形而不移步”趋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京剧创新要坚持从本体出发,符合艺术规律的声音日渐高了起来,有望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应该承认,历经一代又一代大师、艺术家精心锤炼的京剧,已经成为一门高度成熟而精美的艺术,表演艺术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后人进行新的创造和丰富,绝非易事。然而艺途又无捷径可走,只能扎扎实实地搞好继承,既学前人的艺术,又认真汲取他们成功的创造经验,积累深厚的资本,把准方向,艰辛求索。“移步”的步子可以慢一些、稳一些,却不能舍本求末,避难从易,“移”到“换形”上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