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22-05-26 | 阅:  转:  |  分享 
  
应急预案编号密级:受控文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编制人:

发布人:

批准日期:年月日

执行日期:年月日



编制日期:年月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批准页









编制:(人员签名)年月日



评估:(人员签名)年月日



复核:(人员签名)年月日



批准:(人员签名)年月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布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它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要求,有效防范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减少单位财产损失,本单位特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本单位实施应急救援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本单位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

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年月日批准发布,年月日正式实施。本单位内所有部门均应严格遵守执行。





主要负责人:

年月日

















目录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预案 5

1总则 5

1.1编制目的 5

1.2编制依据 5

1.3适用范围 7

1.4预案体系 9

1.5工作原则 9

2基本情况 10

2.1生产经营概况 10

2.2平面布置 10

2.3生产工艺简介 10

2.4污染物产排及治理情况 11

2.5原料、产品储运规模情况 11

2.6设备设施 12

2.7该项目的保护目标及功能划分 12

2.8地形地貌 13

2.9气象气候 13

2.10水文地质 14

2.11土壤植被 14

(三)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14

3.1人员管理风险分析 15

3.2物质风险分析 15

3.3设施风险分析 15

3.4辅助生产设施风险性识别 15

3.5环保工程风险性识别 17

3.6不可抗力风险分析 18

(四)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8

4.1组织体系 18

4.2指挥机构及职责 18

(五)预防与预警 22

5.1环境风险源监控 22

5.2预警及措施 22

5.3预警发布、调整与解除 23

(六)应急处置 23

6.1应急响应 23

6.2应急措施 25

6.3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27

6.4应急监测 29

6.5信息报告与发布 31

(七)后期处置 32

7.1善后处置与恢复重建 32

7.2应急终止 33

7.3调查与评估 34

(八)应急保障 35

8.1应急人员通讯 35

8.2物资装备保障 35

8.3制度保障 35

8.4人力资源保障 36

8.5技术保障 36

8.6资金保障 36

(九)监督管理 36

9.1培训与演练 36

9.2奖励与责任追究 37

(十)附则 37

10.1术语和定义 37

10.2制定与修订 39

10.3应急预案实施 39

(十一)附件 39

11.1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表 40

11.2应急预案启动令 41

11.3应急预案终止令 41

11.4应急预案变更记录表 42

11.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43

11.6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 44

11.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总结报告 45

11.8通讯方式 45

11.9应急物资 46

11.10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46

11.11项目地理位置图 53

11.12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 54

11.13厂区周边情况图 55

11.14总平面布置图 56

11.15突发环境事件人员撤离路线图 57

11.16消防设施分布图 57

11.17厂区雨水、污水排放示意图 58

二、突发环境事件水污染专项应急预案 60

(一)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60

1.1影响范围及危害后果分析 60

1.2预防措施 60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60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61

(四)预防与预警 61

4.1预警及措施 61

4.2预警发布、调整与解除 62

(五)信息报告程序 63

5.1单位内部信息报告 63

5.2环境事件信息上报 63

5.3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 64

(六)应急处置 64

6.1应急响应 64

6.2应急措施 65

(七)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66

7.1现场通讯保障及后勤服务 66

7.2通信保障 66

7.3物资装备保障 66

7.4资金保障 67

7.5技术保障 67

7.6人力资源保障 67

三、突发环境事件大气污染专项应急预案 68

(一)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68

1.1影响范围及危害后果分析 68

1.2预防措施 68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69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70

(四)预防与预警 70

4.1预警及措施 70

4.2预警发布、调整与解除 71

(五)信息报告程序 71

5.1单位内部信息报告 71

5.2环境事件信息上报 72

5.3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 72

(六)应急处置 72

6.1应急响应 72

6.2应急措施 73

(七)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4

7.1现场通讯保障及后勤服务 74

7.2通信保障 74

7.3物资装备保障 74

7.4资金保障 75

7.5技术保障 75

7.6人力资源保障 75

四、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预案 76

(一)事故特征 76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 76

2.1应急组织 76

2.2指挥组织的主要职责 76

(三)应急处置 77

3.1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77

3.2现场应急处置 77

(四)注意事项 78

4.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78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79

4.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79

4.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80

4.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80

4.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80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环境污染事故能力,能够确保迅速做出响应,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按事先制定的抢险救援工作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抢险救援工作,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事故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增强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防范能力,减少风险,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以保障企业员工和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免受侵害,特制订本预案。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本预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关行业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编制。主要依据如下:

1.2.1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2015-01-01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2015修改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7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9)《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0)《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11)《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12)《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13)《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4)《淄博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5)《淄博市环境保护局临淄分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17)《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

(18)《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1.2.2标准、规范、规程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8)《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9)《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年版);

(10)《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11)《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

(1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14);

(13)《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动部发[1995]56号);

(14)《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1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16)《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1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18)《生产经营单位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19)《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环境风险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

(20)《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Q/SY1190-2009);

(2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

(22)《环境风险应急响应手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3)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2011年5月1日施行);

(24)《淄博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25)《淄博市高风险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淄环发(2011)67号;

(26)《关于提高全市重点行业和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的通知》(淄环工委办发[2011]6号);

(27)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1.3适用范围

1.3.1本预案适用于年产万混凝土项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突发性事件。

1.3.2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因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6)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下死亡;(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为了与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预案体系相衔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及风险特性,将公司内事件细分为公司级事件、车间级事件、岗位级事件三个级别。

公司级事件(Ⅴ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司级事件:(1)对周边环境敏感区产生较大影响,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2)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临界点超标排放,致使群众有中毒现象发生;(3)消防废水或物料流出厂界,对下游水体、植被或无防渗区域产生污染。

车间级事件(Ⅵ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车间级事件:(1)发生大面积泄露事故,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临界点有毒有害物质可以达标排放,物料未流出厂界。(2)发生小型可控火灾事故,消防废水全部进入本单位收集系统。

岗位级事件(Ⅶ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车间级事件:(1)发生小型泄露,物料未流出围堰或岗位周边10米范围,有毒有害气体在卫生防护距离临界点超标排放。(2)三废治理设施出现故障,导致污染物在卫生防护距离临界点超标排放。

1.4预案体系

公司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公司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结构图如下:























1.5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保障企业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处置事故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人力、技术、物资和信息应急资源来处理事故。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当达到公司级时,要在1小时内上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请求外界支援。当达到车间级时,要第一时间通知周边保护目标,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衍生污染。

2基本情况

2.1生产经营概况

位于临淄区齐鲁化学工业区内。该公司主要从事。

项目总占地面积m2,位于临淄区齐鲁化学工业区内,该公司南面是农田,东,西侧为道路。中心纬度36°′52″,中心经度118°1′18″。厂区地势平坦,附近无居民区。

2.2平面布置

厂区出入口位于北侧,厂区侧为料场仓库。

2.3生产工艺简介

工艺说明:

目是用水泥、、沙子、石子、粉煤灰等进行加工混凝土,水泥、粉煤灰由罐车运至项目现场,采用抽真空的方式输送到项目料仓内,料仓为全密闭钢结构,料仓中的水泥、粉煤灰从料仓直接进入搅拌机;项目石子、、沙子等其他物料储存于密闭的中,并采用密闭输送设备输送到搅拌机内。在搅拌机内加入物料的同时加入水进行搅拌混合。搅拌完成后的混凝土由搅拌车输送到施工现场。

工艺流程图如下:











2.4污染物产排及治理情况

2.4.1废水

本项目料场防尘洒水全部蒸发;生产水大部分进入产品,小部分蒸发;车辆冲洗废水经水池沉淀后循环使用,不外排。

2.4.2废气

该项目废气主要为:①原料在储存、运输过程的无组织粉尘;②沙子及石子上料工序产生的无组织粉尘;③搅拌机投料搅拌过程中产生有组织粉尘。

2.4.3噪声

该项目噪声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噪声,噪声源强约在75-95dB(A)之间。由于厂区布置合理,采取了吸声、减震、维护维养等合理措施,噪声经厂房隔声和距离衰减后达到厂界时叠加噪声影响值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2.4.4固废

该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除尘器收集的粉尘,生活垃圾,旱厕粪便,沉淀池污泥。

2.5原料、产品储运规模情况

2.5.1主要原材料消耗如下:

项目主要原料消耗表

序号 名称 储存地点 年用量1 水泥 料仓 万吨/年 5.6 2 外加剂 料场罩棚 万吨/年 0.14 3 粉煤灰 万吨/年 1.8 4 沙子 万吨/年 16 5 石子 万吨/年 22 2.5.2产品储存情况

产品储存情况表

序号 名称 储存地点 年产量 相态 备注 1 固态 产品 2.6设备设施

本项目的主要设备、设施详见下表:

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1 混凝土拖泵车 电力 1 混凝土拖泵车 柴油 1 混凝土输送泵车 日野-大象 1 混凝土输送泵车 沃尔沃-大象 1 混凝土搅拌车 UD 10 混凝土搅拌车 重汽 7 混凝土搅拌车 欧曼 1 轮胎式装载机 山工/柳工 各1 地磅 100T 1 全自动清洗平台 1 2.7该项目的保护目标及功能划分

该项目为环境风险二级,保护目标范围定为3公里范围内。

环境保护目标及功能划分表

序号 名称 相对方位 相对距离(M) 人口数量 环境功能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 1400 457 3 槐行村 东北 2050 1159 4 韩家庄村 东北 2300 856 5 小杜家庄村 东北 2200 300 6 王家庄村 东北 2700 1783 7 南罗家庄村 东北 2800 750 8 王家桥村 东北 2500 1657 9 大杜家庄 东北 2100 500 10 小张村 东北 1600 1617 11 太平庄 东北 1800 1448 12 大薄庄 西北 2400 1036 13 小薄王庄 西北 2040 600 14 田家庄 西北 1800 1050 15 侯家屯村 西北 1400 2200 16 段家庄 西北 1100 500 17 傅家庄 西北 1000 400 18 李家屯 西北 1600 400 19 金岭村 西南 1800 13950 20 毛托村 东南 1400 2363 21 于家店村 东南 2800 646 22 地表水 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 2地下水 厂界周边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2.地形地貌

淄博市地处山东省中部,位于北纬35°56′--37°18′,东经117°32′--118°31′,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是一个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等地貌景齐全的地区。鲁山横亘中南部,主峰海拔1108.3米,将淄博市分割为两大水系单元。鲁山以北为小清河水系,在胶济铁路以南呈簸箕状分布,其东西两翼为丘陵地带、中部为河谷低地,向北倾伏开阔至胶济铁路以北,由山前平原过渡至高青县黄泛平原,海拔最低点5米。全市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2%、29.9%和28.1%。淄博市地质条件为II级粘土层,最大冻土深度-0.55m,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性征周期为0.4s,相当于地震烈度为7度。

临淄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隶属华北地台区的鲁西断块之鲁中南隆起区的北缘,地层属鲁西地层分区。该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缓,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2.气象气候

临淄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回暖快,多风,雨水较少;夏季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秋季日照充足、多晴好天气。

项目所在区域近五年年均气温为13.7℃,年均降雨量697.7mm,全年平均主导风向为ESE,蒸发量1618.0mm,相对湿度63%,平均风速1.5m/s。

2.1水文地质

淄博市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小清河自西向东横跨桓台县、高青县。发源于淄博市的主要河流有沂河、淄河、孝妇河、乌河、东猪龙河。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是降水。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是一个水量型缺水的城市。同时,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注入河流、水库、湖泊,使全市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又成为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城市。

公司厂址区域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岩组和奥陶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岩组水位埋深为55m~90m,含水层厚度在30m~80m之间,含水岩层为卵砾石层及含泥砂卵石层,补给来源为区域南部的径流补给、降水下渗等,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奥陶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地下水由南部降水补给,向北部径流,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灰岩。

2.1土壤植被

项目所在地属华北落叶林区,原始植被已无,现多系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自然植被多分布在境内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边,沟坡及平原的河滩;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低山岭被、近山阶地和沟、渠、河道两旁及庭院四周。

(三)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根据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分析,该项目的环境风险源为运输、工艺、储藏、维修等各环节过程。主要风险为各环节物料泄漏引发的水和大气污染,以及对人员造成灼伤、中毒事故,另外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外界原因引发的机械伤害、火灾、爆炸等事故。

国内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事故频率分布图

事故原因 事故频率 事故比例(%) 顺序排名 违章用火或灭火措施不当 82 40.2 1 操作失误 51 25.0 2 雷击、静电及电气引火 31 15.2 3 仪表失灵 21 10.3 4 设备损坏、腐蚀 19 9.3 5 合计 204 100 综合上表,主要风险因素从人员管理、物质风险分析、设备风险分析、不可抗力四个因素做如下分析:

3.1人员管理风险分析

(1)未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环境风险单元及相应的应急处置设施未实行定岗及监管制度。

(2)员工环境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操作不当、巡检不到位。

(3)维修维护不及时,致使到达使用时限的仪器仪表及设施过期运行。

(4)未扎实开展应急培训及演练工作,致使员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3.2物质风险分析

根据导则的相关规定,并参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相关规定,对本项目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料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不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因此,确定本项目未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本项目水泥、外加剂、沙子、石子水泥、外加剂。

3.3设施风险分析

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及实际建设情况,将功能单元划分为:生产原辅料存储区、生产装置区。

主要风险如下:

(1)阀门、仪表或安全装置年久失修,造成失效,引发连电、火灾事故。

()操作人员失误,引发事故。

()停电事故,造成输送泵、阀门、仪表等失效,装置内物料积存过多,引发粉尘污染事故。

3.4辅助生产设施风险性识别

本项目辅助生产设施主要包括运输设施、供排水设施、低压配电设施等。其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如下:

1.运输设施危险分析

本项目厂外运输采用专用车辆。一般情况下,在运输途中不会产生物料的散落或泄漏,不会对沿途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由于运输频繁,路线复杂,发生交通事故从而引起物料外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本项目水泥、外加剂,发生泄漏主要为粉尘污染,危险性较低。

2.低压配电系统触电危险分析

(1)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存在触电危险。项目电气设备多,电流大,由于电器设备本身缺陷或绝缘损坏、线头外露等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等原因,可能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2)供配电设备、设施在生产运行中现场环境恶劣(高温、潮湿、腐蚀、振动)、运行不当、机械损伤、维修不善导致绝缘老化破损;设计不合理、安装工艺不规范、各种电气安全净距离不够;安全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备、违章操作、保护失灵等原因,若人体不慎触及带电体或过份靠近带电部分,都有可能发生电击、电灼伤的触电危险。特别是高压设备和线路,因其电压值高,电场强度大,触电的潜在危险更大。

(3)电器维修要严格执行挂牌制度,防止意外触电事故的发生。如检修电器设备拉闸断电后,要挂“有人工作,切勿合闸”的警示牌,否则,就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4)线路维修作业时,应按规定在作业区前后挂接地线,不然会发生意外事故;电器检修时,一定要切断电源,登高作业时要作好保护。

(5)手持电动工具如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就可能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照明灯具如果不使用安全电压,则移动照明设备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3.低压配电系统火灾、爆炸危险分析

(1)电气火花是引发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电缆质量不好;电缆隔热、散热不良;负荷过截,引起电缆发热;电缆绝缘老化,接触不良;电缆沟被车辆压坏,造成瓷套管破裂损坏,潮湿(或积水)引起短路;电缆接头不好,接头材料选择不当,接头氧化等,都容易引发电气火花或电气火灾。电气线路,如果由于以下原因出现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情况,可能发生电气线路火灾。

①短路包括以下原因:

i、使用绝缘导线、电缆时,没有按具体环境选用,使导线的绝缘受高温、潮湿或腐蚀等作用的影响而失去绝缘能力。

ii、线路年久失修,绝缘层陈旧老化或受损,使线芯裸露。

iii、电源过电压,使导线绝缘层被击穿。

iv、用金属线捆扎绝缘导线或把绝缘导线挂在钉子上,日久磨损生锈腐蚀,使绝缘受到破坏。

v、裸导线安装太低,搬运金属物件时不慎碰在电线上,金属构件搭落或小动物跨接在电线上。

vi、不按规程要求私接乱啦,管理不善,维护不当造成短路。

②超负荷包括以下原因:

i、设计或选择导线截面不当,实际负荷超过了导线的安全截流量。

ii、在线路中接入了过多的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电气线路的负载能力。

iii、接触电阻过大包括以下原因:

a、安装质量差,造成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衔接点连接不牢。

b、连接点由于热作用或长期振动使接头松动。

c、在导线连接处有杂质,如腐蚀、产生氧化层或渗入尘土。

d、铜线与铝线的连接方法不对。

(2)雷电

在雷雨季节,如装置的防雷设施未设置或设置不当,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可能导致设备设施发生雷击事故,进而可能引起火灾。

(3)建筑及其它火灾

如在建筑设计或施工时,建筑材料达不到耐火等级,或用可燃材料做建筑材料,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引发建筑火灾;或发生建筑物火灾时,建筑物达不到耐火极限而坍塌,使建筑物内人员来不及逃生而引发人员伤害。

4.其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建设项目投产后,除了火灾危险性等危害外,还存在其它危险、有害因素,如工人巡视及设备检修等过程中存在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等危险因素。

3.5环保工程风险性识别

废气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布袋除尘技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停电等,造成废气超标排放。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停产检修,找出原因,确保上述废气达标排放。

3.6不可抗力风险分析

(1)汛期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全年降水总量约为6500立方米,应完善雨污分流设施,建设足够大的事故收集设施,确保事故状态下有足够容量的收集能力。

(2)雷电多集中在汛期,应采取合理的防雷措施。

(3)本区域地震烈度为7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风险性小。

(四)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4.1组织体系

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总经理、副总、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夜间由各部门负责人值班)。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指挥及日常应急管理事务与协调,在事故状态下,应急救援指挥部设在事故现场,负责协助和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由总经理任总指挥,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注:如总指挥和副总指挥不在时,由公司财务副总任总指挥,生产主管、设备主管任副指挥,组成临时指挥部,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4.2指挥机构及职责

4.2.1指挥机构

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现场指挥:应急救援组:警戒保卫组:物资供应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监测分析组:指挥机构结构图:





























4.2.2职责

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领导小组是公司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公司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发生事故时,由指挥中心启动和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信号。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职责如下:

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和应急救援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2.组织制定、修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的培训和演习。

3.审批公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费用。主要用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的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的购置计划。

4.检查、督促做好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消除有毒有害介质的跑、冒、滴、漏。

5.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6.向上级报告和向周边单位通报化学品的泄漏量、风向等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增援请求。

7.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8.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9.负责对公司职工进行防止危险化学品中毒及救援方法的知识培训,向周边企业、社区提供本生产区有关危险化学品特性、救援知识的宣传材料。

10.负责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安排的临时性工作,接受上级领导的指挥和调遣。

总指挥

1.负责指挥、组织协调重大环保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下达救援抢险命令。

2.组织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3.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4.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5.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6.发布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7.负责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2)副总指挥:

副总指挥

1.协助总指挥开展事件救援工作。

2.总指挥不在领导岗位时,组织指挥全公司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组织指挥应急抢险工作的实施,指挥协调各抢险队的抢险工作,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抢险情况,组织搞好善后处理。

4.判断是否可能或已经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是否要求应急服务机构帮助;

5.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

6.继续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

7.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现场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

8.与消防人员、地方政府和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9.在危险源现场实施交通管制;

10.对难以解决的紧急情况做出安排;

11.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复受事故影响地区的正常秩序。

现场指挥

1.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理工作。

2.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

3.负责事故处理时生产系统的开、停车调度工作。

4.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应急救援组

1.组织应急人员抢救受伤人员。

2.第一时间切断污染源。

3.负责事故现场的清理、洗消工作,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警戒保卫组

负责事故现场警戒区域划分和人员进出管制。

协调车辆的出入和紧急疏散,搭设警戒线。

物资供应组

1.负责应急物资的日常维护。

2.确保在第一时间供应充沛的应急物资。

医疗救护组

负责对受伤、中毒人员的现场急救和重伤员转运任务工作。

后勤保障组

1.负责协调应急车辆,确保用水、用餐供应。

2.负责各项资金保障。

监测分析组

负责对事故周围的环境进行取样监测分析,根据当前风向确定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指挥部报告,便于组织开展救援活动。

(五)预防与预警

5.1环境风险源监控

针对本单位环境风险性分析,根据临淄区环保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临淄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了三级防护体系,与公司级、车间级、岗位级事件级别相对应,形成三级预警体系(参见事件分级)。

一级防护体系:

安排专人每天对生产装置及电线线路进行检查,防止线路引起的火灾。



二级防护体系:

建设了事故应急池,配套建设了导流设施。

三级防护体系:

对存储区、生产区进行了地面硬化。

对场定期喷淋降尘。

5.2预警及措施

该项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根据事件级别采取相应预警信息发布措施,预警信息的发布程序为:

岗位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岗位主管

车间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

公司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周边保护目标、环保主管部门、当地政府

一般及以上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周边保护目标、环保主管部门、当地政府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应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岗位级预警由公司安保部负责发布;车间级预警上报环境保护部门决定发布;公司级预警上报临淄区人民政府决定发布。

(3)转移、撤离或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上报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公司应急值班电话:淄博市环境保护局:12369

淄博市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0533-3163890

临淄区环保局电话:临淄消防队电话:119

医疗急救电话:120

淄博市中心医院:0533-2302103

临淄区人民医院:0533-7181956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医院:0533-2970119

5.3预警发布、调整与解除

该项目发生公司级以下级别的环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行,在30分钟内完成内部报告程序,发生公司级以上(包含公司级)级别的环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行,在1小时内完成外部报告程序。

报告内容:报告部门、报告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调整与解除:确定事件级别,实时掌控事态发展,及时调整预警级别,事件危机解除后30分钟内发布解除预警信息。

(六)应急处置

6.1应急响应

6.1.1分级响应

按照环境事件的级别、危害的程度、事故现场的位置及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人员伤亡及环境破坏严重程度,本单位应急响应根据事件级别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

启动三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岗位级事件,如因管道、阀门、接头泄漏等引起的微小污染事故或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等情况。利用本车间在岗人员或厂内应急力量能够及时处理、解决的事故,启动三级响应,运行现场处置方案,本车间及相邻车间职工参与。由厂内应急救援小组实施抢救工作。

启动二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车间级事件,如阀门、仪表或安全装置年久失修,造成失效,引发连电、火灾事故,消防水能够被拦截在厂区内,不进入外环境,大气污染物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临界点达标排放。为此需启动二级响应,二级响应为厂区事件,有现场指挥安排实施救援工作。

启动一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公司级及以上事件,所发生的事故为装置区引发火灾爆炸或中毒等事故,迅速波及1km2范围以上区域时需立即启动此预案,立即发布公司级预警,拨打环境应急电话、110、120,并立即通知应急指挥部、周边单位、环保部门及地方政府,联动政府请求立即派外部支援力量,同时出动消防车沿周边喊话,大范围疏散影响范围内居民,特别是下风向的居民。

6.1.2响应程序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的过程为接警、应急启动、控制及应急行动、扩大应急。

扩大或提高应急响应级别的主要依据是:

(1)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程度;

(2)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范围;

(3)突发环境事件的控制事态能力。

发生重大的火灾、爆炸和化学泄漏事故,总指挥决定扩大应急范围后,立即按程序上报,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6.2应急措施

6.2.1污染源控制

污染源控制原则

(1)先控制,后消灭。发生火灾时具有蔓延快和燃烧面积大的特点,积极采取统一指挥、以快制快;防止蔓延;重点突破、排除险情;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的灭火战术。

(2)在事故现场检测完毕确保无燃烧或爆炸事故危害的前提下,抢险人员必须穿戴颜色鲜艳易于辨认的醒目衣物进入现场;救援人员以三人为一组,相互配合监护、备齐通讯工具和救护装备进入现场;救援人员抢救完毕撤离时按既定撤离路线转移,一直到安全地带。

(3)按照任务分工做好物资器材准备,如:必要的指挥通讯、应急器材、灭火器抢修等环保应急物资,上述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4)应选择合适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6.2.2水体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措施

落实三级防护体系建设。总排口安装关闭装置,正常处于关闭状态,建设足够大的收集设施。厂区内各车间周围布设有雨水、污水收集管线。设置手动控制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在刚下雨时,手动开启污水管线阀门,把初期雨水切换到废水池内,同时手动关闭雨水管线阀门,一段时间(一般10~15min)后手动开启雨水阀同时手动关闭污水阀,使后期清净雨水切换到雨水管线内排放。

本项目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是消防水,公司制定了防范水体污染两级防控措施,即进行三道拦截:

第一道拦截:拦截在单元装置区;

第二道拦截:将污水拦截在事故应急池中,不出厂区;

第三道拦截:污染物万一由装置雨排沟进入农田及未硬化路面,坚决将其拦截在农田及未硬化路面之前,不外排。

6.2.3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措施

①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②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③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及时把受伤人员抢救到安全区域。

④事故状态下各单位、部门逃生人员根据引导人员的指引下沿上风向分片、分区沿着主干道进行逃生,逃生人员应互相照应,特别注意保护老、弱、病、残、孕等人员的疏散。逃生过程中要注意风向的变化。

6.3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6.3.1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2)监护措施

参加救护、救援人员以互相监护为主,按照必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护处理。

(3)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①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②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③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④事故状态下各单位、部门逃生人员根据引导人员的指引下沿上风向分片、分区沿着主干道进行逃生,逃生人员应互相照应,特别注意保护老、弱、病、残、孕等人员的疏散。逃生过程中要注意风向的变化。

6.3.2事故救援人员要求

(1)应急人员进入应急区域必须经过指挥小组同意后方可进行应急任务。

(2)若人员因吸入有毒物质出现呼吸道异常以及呕吐、胸闷等症状应立即撤离作业区,进行救治。

(3)各应急救援队伍救援结束后,由组长进行人员清点,并向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人员清点情况。

6.3.3撤离方案

(1)撤离条件

发生以下情况时,应急救援、抢险人员应立即撤离现场:

①事故已经失控;

②发生突然性的剧烈爆炸;

③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

④应急响应人员无法获得必要的防护装备的情况下。

(2)撤离方法

在设备发生爆炸产生飞片,出现容器的碎片和危险物质时,身体要保持低姿态,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

当火灾不能控制并蔓延到厂区其他位置,或者火灾可能产生有毒烟气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向上风向撤离。

(3)撤离要求

生产人员撤离前,应确认工艺状态情况,必要时应将设备全部断电;

撤离时由班组长组织本班人员有秩序地疏散、疏散顺序从最危险地段人员先开始,相互兼顾照应,并根据风向指明集合地点。

6.3.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1)应急救援调度

根据需要,企业成立环境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

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电话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领导小组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发生环境事故的有关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

(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②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③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④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⑤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⑥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⑦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6.3.5控制事件扩大的措施

(1)根据事故的危险性,有针对性的制定详细实施的措施;

(2)对可能发生扩大的事故进行预测和预防;

(3)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及修改;

(4)完善撤离现场的路线及通讯。

6.3.6事件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如发现事故由扩大的可能性,应急救援人员必须立即从事故现场撤离,向公司“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汇报,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施紧急措施。由应急领导小组上报临淄区应急指挥中心,请临淄区应急指挥中心准备或批准启动临淄区应急指挥程序。

当突发事件的事态进一步扩大,预计单靠临淄区应急中心现有应急资源和人力难以实施有效处置时,临淄区应急指挥中心应及时向上级发出请求救援信息。请求救援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性质、时间、地点、发展态势、事故地点气象条件,请求援助的人员、物资数量、到达的时间、地点、开进线路,联系方式、协同办法等。

6.4应急监测

6.4.1应急监测要求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它要求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快速监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扩散速度及危害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的技术支持,为正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少事故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应急监测组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公司监测人员利用应急监测设备进行自行监测,不能监测的因子由外部监测单位进行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同时监测方案应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6.4.2应急监测方案

①监测项目

环境空气监测:粉尘。

地表水监测:pH、COD、SS、氨氮。

地下水监测: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

②监测频次

事故发生后尽快进行监测,事故发生1小时内每15分钟取样进行监测,事故后4小时、10小时、24小时各监测一次。

③监测点位

环境空气监测点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泄漏量大小,分别在距离事故源0m、100m、200m、400m不等距设点,设在下风向,并在最近的村庄设一个监测点。

地表水监测点为乌河。

地下水监测点为厂区附近。

企业发环境是故事向临淄环境监测站申请监测。

6.4.3采样和现场监测的安全防护

进入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应急监测人员,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对事故现场不熟悉、不能确认现场安全和不按规定佩戴必要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未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许可,不应进入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

应急监测,至少二人同行。进入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应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许可,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按规定佩戴必要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进入泄露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包括附件如电源等)进行现场监测,有毒气体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使用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

6.4.4应急监测物资日常管理

用于监测的各种计量器具要按有关规定定期检定,并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采购服务应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6.5信息报告与发布

6.5.1单位内部信息报告

公司应急救援24小时报警电话:报警程序:当确认发生车间级及以上级别事故时,应立即报警,报告事故所在车间,同时上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小组,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要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事故情况,以利于及时组织其他应急救援部门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接报人员应做好接报记录并向上级报告。接报内容主要包括:①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②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原因、性质、危害程度、范围等;③做好记录;④通知救援队伍;⑤向上级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

应急指挥部接报后确认符合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时,由总指挥负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若总指挥不在,由副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电话通知应急救援部门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6.5.2环境事件信息上报

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立即拨打环保应急电话,并向地方人民政府(0533-7312345)报告事故信息,随时报告事故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6.5.3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

当突发事件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公司应及时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通报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性质、时间、地点、发展态势等,友邻单位应做好紧急防范措施。

(七)后期处置

7.1善后处置与恢复重建

7.1.1事故现场保护

事故得到控制后要尽可能的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避免非工作人员破坏事故现场,影响正常生产的恢复,以利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和事故责任的落实。

7.1.2善后处置措施

处置对象 处置措施 监督监管 消防水 泄漏物料尽量回收利用,进入事故应急池,调节至排放标准,输送至处理厂深度处理。 1.制定可行合理合法的灾后处置方案,交环保部门审核备案。

2.建立健全相应处置台账,以备核查。

3.依据“三个不放过”原则,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 受污染土壤、破旧设备 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置换,灾后产生的固体废物暂存在防腐、防渗、密闭储存区,属于危险废物的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一般固体废物外售,并建立台账。 受破坏植被 对受破坏植被进行恢复,保证绿化面积和成活率。 灾后监测 委托有资质单位对特征污染物进行灾后监测,消除潜在危害。 7.1.3恢复重建

突发环境事件结束后,要抓紧时间查明事故中受损设备、装置、厂房等,购置新设备,对厂房进行整修。保证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减少经济损失。

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涉及厂外的,要积极配合当地相关部门完成恢复重建工程。

7.2应急终止

终止条件: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且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消除,无继发可能;

3.事件造成的危害已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6.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污染物全部合理合法处置,对周边环境敏感区不造成影响。

终止程序:

1.经现场连续跟踪监察,环境污染事故已消除或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质指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前提下,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核查后,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响应级别,现场救援指挥部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2.事故救援工作结束时,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告知相关单位和周边保护目标事件危险已解除。

现场取证:

恢复现场前,进行必要的取证工作,将取证材料移交事件调查组。

总结上报:

应急结束后,按照要求上报事件情况,并向事件调查组移交相关材料,做好事件工作总结报告。

应急终止后环境评估方案:

对于应急终止后环境影响要定期监测,最少在一年内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单位对污染物特征因子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对潜在的长时间内难以消除的危害进行监测,评估其危害周期和影响范围。

7.3调查与评估

1、调查评估

(1)事故发生后,应根据事故的级别及时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安环部负责收集有关资料并存档。

(2)事故调查小组应积极配合上级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阻挠。

(3)事故调查清楚后,事故调查小组应及时写出事故调查报告报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4)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结束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及抢救过程应急能力评估,并就有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6)经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和事故防范措施积极落实,立即进行生产秩序恢复前的污染物处理、必要设备设施的抢修、人员情绪的安抚。

2、报告制度

严格按《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要求落实报告制度。

(1)一般(III级)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区县环保护局应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30分钟内上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应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和省环保局报告。

(2)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初期无法按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确认等级时,报告上应当初步判断的可能等级。随着事件的续报,可视情核定突发环境事件等级并报告应报送的部门。

(3)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上报。

(4)突发环境事件可能波及相邻市级行政区域的,区环保局应当在向市环保局报告的同时,及时通报可能波及的其他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5)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报告中弄虚作假,致使事故扩大或者延误事故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应急保障

为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应急资源筹备根据归口应急队的职责及时对应急救援物资进行补充、完善,所需资金直接报总经理审批。应急人员通讯详见附件。

在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的基础上,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应急预案启动时应急工作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队伍的联络畅通。

环保部门及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分工,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和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够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各项应急救援器材和资料由专人保管,确保完好可随时调用。应急救援器材包括报警、通讯设备、灭火器材、防护设施等,定期检查、保养,确保处于良好状态。应急救援相关资料包括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和周边地区图、气象资料等。

8.31.建立健全各种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

2.加强操作规程和巡检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阀门挂牌、储罐卡尺收料等规章制度,避免误操作。

3.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做到液位不超高、超温、超压,做好日常管线泄压工作。按时巡检,按时检尺,并对手检尺与仪表检尺进行核对。

4.操作人员应该熟悉所辖区域的生产情况,对生产装置的异常变化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排除险情。

5.加强对生产设施、环保设施及安全附件的日常检查,保证安全环保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6.定期进行安全环保检查,强化安全环保教育。

8.4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8.5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8.6资金保障

为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应急资源筹备根据应急小组的职责及时对应急救援物质进行补充、完善,所需资金直接报经理审批。本单位设置环境污染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保障各项资金按时到位。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装备等购置,应急人员培训费用等,设专人负责,由经理审批,不得用于环境事件应急以外的事项中。

(九)监督管理

9.1培训与演练

培训计划

本预案制订后实施后,所有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各专业救援队成员应认真学习本预案内容,明确在救援现场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对应急成员每年进行一次应急培训,学习救援专业知识和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处理办法。每个人都应做到熟知救援内容,明确自己的分工,业务熟练,成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

培训计划、方式和实施

应急作业人员、管理人员、指挥人员及其他应急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培训计划,并由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培训的形式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定期开设培训班、上课、事故讲座、广播、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利用各企业内黑板报和墙报等,使教育培训形象生动。

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内容

应急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识别危险、如何启动紧急警报系统、危险物质泄漏控制措施、各种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防护用品的佩戴是使用、如何安全疏散人群、介质危险特性、职业危害、自救、互救、事故案例和法律法规等。

制定演练计划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作为培训的内容,在培训后进行。进行演练前,做好计划,计划中表明演练对象,准备好所需要的器材、设施,对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下好书面通知。演练结束后由指挥部各成员组成评审小组,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评审。

演练频次

演练分公司级、车间级、岗位级,公司级演练每年组织不得少于一次,车间级演练每半年一次,岗位级演练每季度一次。且除定期进行全面的演习和训练外,还要针对通讯、消防、医疗、污染控制、监测、净化和清洁,以及人员疏散等关键要素进行演练。

演练总结

要组织考核组对演练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核和评价演练效果,评审演练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以及应急救援预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演练结束各救援队伍要根据在演习过程中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出书面总结。

9.2奖励与责任追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应急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不力,渎职、失职的给予处罚,公司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奖励。

(十)附则

10.1术语和定义

1.环境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环境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环境保护目标企业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

4.危险物质指能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等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

5.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6.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包括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的危险物质以及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7.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8.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9.应急准备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10.应急响应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11.应急救援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12.恢复指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10.2制定与修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更新:

1.日常应急管理中发现预案的缺陷;

2.训练、演习或实际应急过程中发现预案的缺陷;

3.组织机构、人员及通讯联络方式发生变化;

4.应急设备和救援技术发生变化;

5.企业厂址、布局、原材料、生产工艺发生变化;

6.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发生变化。

本应急预案批准后报淄博市环境保护局临淄分局备案

10.3应急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日起实施。

(十一)11.1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表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表

事件名称 初步判断事件可能等级 口特大(Ⅰ级)口重大(Ⅱ级)口较大(Ⅲ)口一般(Ⅳ)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引发事故原因 口安全生产;

口企业排污;

口工程施工;

口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

口交通运输;

口其他。 污染物质 稳定性/危险性 理化性质 名称: 允许极限 水中:空气中:土壤中: 污染强度 泄漏数量 俗称: 备注 事件人员死亡总数(人) 因污染死亡人数(人) 突发环境事件 人员重伤数(人) 人员中毒数(人) 造成后果情况 需转移附近居民人员数(人) 预计经济损失(万元) 备注 可能涉及环境敏感点 口饮用水源地(距离事发地:公里;影响人数:)

口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涉及人数:)

口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级:距离:)

口基本农用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级:距离:)

口其他 污染可能扩散路线图 简要处置情况 下一步工作建议 其他说明 11.2应急预案启动令

签发人 签发时间 年月日时分 传令人 传令时间 年月日时分 命令内容:

(包括信息来源、事件现状、宣布事宜)



受令单位:

受令人:

时间: 备注: 11.3应急预案终止令

签发人 签发时间 年月日时分 传令人 传令时间 年月日时分 命令内容:

(宣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现场基本恢复,现场指挥部(小组)撤离,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善后恢复工作)



受令单位:

受令人:

时间: 备注:





11.4应急预案变更记录表

变更时间 变更原因

变更依据

























变更

主要内容 申报单位 相关方获知情况

编制人员 评审人员 审批人 评审结果





11.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备案编号: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经办人 联系电话 传真 单位地址 你单位上报的:





经形式审查,符合要求,予以备案。



















(盖章)





年月日

注: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编号由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年份和流水序号组成。预案备案登记编号为:“行政区划代码(六位数字)+年月日(八位数字)+登记流水序号(三位数字)”,备案编号共计十七位。

11.6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基本内容及格式》

一、前言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时间类别以及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等。

事件故调查组的组成情况。

二、事件单位概况

事件单位成立的时间、改(扩)建时间、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生产规模、污染产生及处理情况,劳动组织情况。

三、事件发生及应急救援情况

1、事件经过

事件发生过程、主要违法事实、事故后果等。

2、事件报告(速报、确报)、处置情况。

四、事件原因及性质

(一)事件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二)事件性质与分级

五、责任认定及处理建议

事件责任者的基本情况(姓名、职务、主管工作等),责任认定事实、责任追究的法律依据及处理建议。并按以下顺序排列:

1、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

2、给与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的;

3、对事件单位的处罚建议。

六、防范措施

主要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事故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并对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法规、规章及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

七、附件

1、事件现场平面图及有关照片;

2、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结论、环境监测数据或技术报告;

3、直接经济损失计算及统计表;

4、调查组名单及签字;

5、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11.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总结报告

一、评价的基本依据

1、环境应急过程记录;

2、现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总结报告;

3、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掌握的应急情况;

4、环境应急救援行动的实际效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5、公众的反应等。

二、得出的主要结论应涵盖以下内容:

1、环境事件等级;

2、环境应急总任务急任务完成情况;

3、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

4、出动环境应急队伍的规模、仪器装备的使用、环境应急程度与速度是否与任务相适应;

5、环境应急处置中对利益与代价、风险、困难关系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

6、发布的公告及公告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时机是否得当,对公众心理产生了何种影响;

7、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

8、需要得出的其他结论等

11.8通讯方式

外部通讯

内部通讯

序号 姓名 职务 移动电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9应急物资

应急救援物资

序号 物资名称 存放地点 型号 数量 管理责任人 1 仓库、维修 35kg推车式 3 2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仓库、维修 手提式,8kg 8 3 消防沙 仓库、维修 1 4 消防桶 仓库、维修 6 5 防火锹 仓库、维修 6 6 急救药箱 车间 标准 1 7 担架 综合科 耐酸碱 2 8 警戒线 综合科 耐酸碱 1 9 止血带 综合科 2 10 绷带 综合科 3 11.10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

1.1为了预防和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遵守国家环保的法律法规。

1.2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3为给员工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部门,包括外包工、实习考察人员等。

三、职责:环保部门负责本管理制度的实施监督。其它各相关部门协助环保部门完成本制度的实施。

四、引用文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6-200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

五、术语、关键词:

5.1预防和控制污染:指采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5.2国家法律法规:包括所有国家政府部门颁发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文

件。

5.3环保事故隐患:指尚未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的设备、操作等所存在的环保隐患。

5.4微小环保事故:指小量人为的或可避免的跑、冒、滴、漏现象,所辖区域环境卫生未达标等。

5.5一般环保事故:指造成清水沟、地面、空气等大面积污染的环保事故。

5.6较大环保事故:指因环境污染造成周边村民与公司产生矛盾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环保事故。

5.7特大环保事故:指环境污染被省、市、县级环保部门通报,并使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环保事故。

六、内容:

6.1环境方针:预防和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做到守法经营;持续改进公司的环境行为,为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而努力。

6.2环境口号:清洁、精益生产,“三废”达标排放;

全员、全过程参与,推行开源节流,循环节约运行。

6.3在我公司现行的制度中,环保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并且具有一票否决权。

6.4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6.4.1新改扩建项目、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引进时,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6.5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执行公司所在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6.5.1水质指标主要是控制排出水的COD≤400mg/L,PH=6~9,悬浮物排出的水必须做到无色、无味、无油迹。

6.5.2装卸车尾气必须全部接入废气吸收系统,达标排放。

6.5.3固体废弃物必须分类管理。

6.5.4对周边生活环境造成影响的工业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6.6安环部要定期组织环保培训教育工作,逐步增强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全民动员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6.7环保主管部门要建立监督巡查管理制度,制定监督巡查管理规范,加强对各环境因素的监督和管理,定期通报公司的环境状况并及时上报公司负责人。

6.8凡有新产品建设的项目,必须从小试进行跟踪分析,制定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等污染物的处理方案,未能制定有效可行的处理方案的不能进入中试。

6.9凡有新产品建设的项目,确立后必须进行公司内环评论证会,对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根据公司实际处理能力,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处理方案,给新产品建设项目提供可靠的保证。

6.10“三废”处理中心的要求:

6.10.1确保废气吸收系统安全可靠、正常有效工作,发挥其技术特性,减少故障,确保系统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运行,从而使废气达标排放。

6.10.2对各类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对危险废固的跟踪监督管理。

6.10.3定期做好各种环境因素的监测检测工作,同时做好登记。

6.10.4保持“三废”操作记录、运行台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6.11生产车间的要求:

6.11.1各生产车间必须保持周围的清水沟清洁无污染物。水质经检测,如果超标的,由环保监督管理人员立即通知当事车间并会同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分析,做好有关记录,提出处理意见,呈送环保主管部门备案。

6.11.2在运输过程中小量跑、冒、滴、漏和洒落物料,做到先清扫,后用拖把擦净,使地面不留痕迹,严禁用水冲洗排入清水沟。

6.11.3凡公司内动火,必须严格控制用水量,一方面杜绝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水产生量,缓解污水处理的压力。

6.11.4对机械维修产生的污油,不得乱排乱放,必须先收集存放后统一处理,洒漏地面的油污于完工后必须及时吸附清扫,统一处理。

6.11.5严格控制气体的无组织排放。

6.11.6对生产废气的排放,各车间一定要做好吸收回收工作,按照环境管理目标、指标要求限期整治,对吸收回收设施未能正常运行或随便停止运行的,对回收设施泄漏未及时修理的,一经发现和查实,必须严肃处理。

6.11.7各车间废气吸收设施和废气处理系统必须正常运行,严格执行《废气吸收系统操作规程》。

6.11.8各车间如果工艺改进或其他原因产生了新的废气,必须通知环保部门,商讨解决的对策。

6.11.9各车间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固体废弃物不得混放,固体废物放置见废物放置标识牌,各生产车间应注重减少各类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做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

6.11.10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生产车间有沉淀池的要对残渣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对不能利用的,经压滤后,滤渣运到指定的堆放点,由后勤负责统一处理,滤液排至污水管。

6.11.11各车间如果工艺改进或其他原因,产生了新的废固,必须通知安环部,商讨解决的对策。

6.11.12噪声污染防治,必须严格控制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生产设备时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6.11.13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和防治设施如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通知环保部门,并采取应有的防治措施。

6.11.14各车间所有管路走向必须规范、标识清楚,设备布局整齐。

6.11.15各车间发生大小生产事故时,必须在第一时间通知安环部,由安环部会同当事车间对事故是否造成污染作出论证,决不允许在检查过程中弄虚作假,隐瞒不报。

6.11.16各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必须尽职尽责、实事求是协助环保监督管理人员对因发生事故或者其它突发性事件造成污染事故的岗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做好记录,呈送环保主管部门备案。

6.12仓储部的要求:

6.12.1公司建筑物外墙色彩保持统一,钢架结构车间定期除锈、油漆。

6.12.2对各部门清理的废纸、旧报纸及塑料类可回收部分在各部门内部进行分类,由后勤收集、联系外卖。对不可回收的固体废物和垃圾由清洁工统一收集至垃圾场后,由后勤统一运至环卫所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6.12.3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办公用纸(尽可能做到正反使用)及其他物品,以减少生活废弃物的产生量。

6.12.4后勤负责办公楼及厂区公共区域垃圾筒的生活废弃物的收集、分类。

6.12.5对于废电池、废旧日光灯管、墨盒等应集中收集到指定位置处理。

6.12.6食堂馊饭菜由后勤安排运走,食堂的馊饭菜不准储存过夜,每天清运,并对存放馊水桶处应及时清理和清洗,清洗废水应排入废水管路。

6.12.7厂区内的通道及绿化带内的固体废弃物,每天由后勤清扫后运到厂区垃圾场。

6.12.8保证公司内的绿化带的成活率,并定期修剪,及时增补,使绿化面积比例逐年提高。

6.12.9车辆(包括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必须在指定地点清洗。

6.13奖励与惩罚

6.13.1奖励

6.13.2在公司的环境保护中做出较大贡献者,公司将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张榜表扬。

6.13.3惩罚

6.13.4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有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公司本着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处理各类环保事故。

6.13.5公司仓储部下属各车间环保员为环保第一责任人,行政部门的主管为环保第一责任人,如发生环保事故,应负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对当事部门的经理、生产部车间主任、组长进行连带处罚,但是环保罚款总额每月不得超过本人工资总额的30%(该标准仅适用于本制度中的6.13.6,6.13.7,6.13.8)。

6.13.6对于环保事故隐患,由环保监督巡查人员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方案,由部门(车间)落实具体措施,安环部协助并登记、备案,以行政各部门或生产部各车间为单位,如果一个月内发生类似事故隐患3次以上(含3次),则升级为微小环保事故,如果是车间发生的,则月底对车间环保员处以50元的扣款,对车间组长处以100元扣款,对车间主任处以200元的扣款,对生产部经理处以300元的扣款;如果是行政部门发生的,则对当事后勤部门主管处以200元扣款,当事行政部门部长处以300元扣款。

6.13.7对于微小环保事故,由环保监督巡查人员先进行登记、备案,对当事人一律处以50元的扣款。如果是车间发生的,则对车间环保员处以50元的扣款,对车间组长处以100元扣款,对车间主任处以200元的扣款,对生产部经理处以300元的扣款;如果是后勤部门发生的,则对当事后勤部门主管处以200元扣款,对当事后勤部门经理处以300元扣款;以后勤各部门或生产部各车间为单位,如果一个月内发生微小环保事故3次以上(含3次),则升级为一般环保事故,月底另外对车间环保员加罚100元,对车间主任加罚200元,对生产部经理加罚300元。

6.13.8对于一般环保事故,由环保监督巡查人员先进行登记、备案,对当事人一律处以100元的扣款。如果是车间发生的,则对车间环保员处以100元的扣款,对车间组长处以200元扣款,对车间主任处以300元的扣款,对生产部经理处以400元的扣款;如果是后勤部门发生的,则对当事后勤部门主管处以200元扣款,对当事后勤部门经理处以300元扣款;以后勤各部门或生产部各车间为单位,如果一个月内发生一般环保事故3次以上(含3次),则升级为较大环保事故,月底另外对车间环保员加罚满其工资总额的30%,对车间主任加罚满其工资总额的20%,对生产部经理加罚满其工资总额的10%。

6.13.9对于发生较大、特大环保事故的,立即上报公司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后再作出处罚决定,情节特别严重者,移送政府司法部门处理。

6.13.10环保事故由安环部每月统计并全公司通报,年终分类统计后,上报公司经理执行层,进行绩效考核。

七、附则

7.1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不一致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7.2本制度由安环部负责解释。

7.3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11.14总平面布置图



























11.15突发环境事件人员撤离路线图



























11.16消防设施分布图



























11.17厂区雨水、污水排放示意图

























二、突发环境事件水污染专项应急预案

(一)根据综合预案分析,本项目发生水污染物的主要诱因是项目火灾发生后的消防废水污染外环境。一旦发生此类事故排放,将导致水体及土壤受到污染。通过对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确定风险电气火花引发。

环境风险源及风险性同综合预案(三)

1.1影响范围及危害后果分析

火灾、爆炸引发的次生、衍生污染物:发生大型火灾事故后,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大量高浓度消防废水,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外流,如进入对周边水体环境敏感区会造成一定影响。

1.2预防措施

落实三级防护体系建设。总排口安装关闭装置,正常处于关闭状态,建设足够大的收集设施。厂区各车间周围布设有雨水、污水收集管线。设置手动控制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在刚下雨时,手动开启污水管线阀门,把初期雨水切换到废水池内,同时手动关闭雨水管线阀门,一段时间(一般10~15min)后手动开启雨水阀同时手动关闭污水阀,使后期清净雨水切换到雨水管线内排放。

(二)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保障企业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处置事故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人力、技术、物资和信息应急资源来处理事故。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当达到公司级时,要在1小时内上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请求外界支援。当达到车间级时,要第一时间通知周边保护目标,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衍生污染。

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原则

1、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切断污染源;

2、迅速了解事发地及下游一定范围的地表及地下水文条件、重要保护目标及其分布等情况;

3、迅速布点监测,在第一时间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出具监测数据;测量水体流速,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

4、针对特征污染物质,采取有效措施使之被有效拦截、吸收、稀释、分解,降低水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

5、严防饮水中毒事件的发生,做好对中毒人员的救治工作;

6、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同综合预案。

(四)预防与预警

4.1预警及措施

该项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水污染后,根据事件级别采取相应预警信息发布措施,预警信息的发布程序为:

岗位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岗位主管

车间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

公司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周边保护目标、环保主管部门、当地政府

一般及以上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周边保护目标、环保主管部门、当地政府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应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岗位级预警由公司安保部负责发布;车间级预警上报环境保护部门决定发布;公司级预警上报临淄区人民政府决定发布。

(3)转移、撤离或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上报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4.2预警发布、调整与解除

该项目发生公司级以下级别的环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行,在30分钟内完成内部报告程序,发生公司级以上(包含公司级)级别的环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行,在1小时内完成外部报告程序。

报告内容:报告部门、报告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调整与解除:确定事件级别,实时掌控事态发展,及时调整预警级别,事件危机解除后30分钟内发布解除预警信息。

(五)信息报告程序

5.1单位内部信息报告

公司应急救援24小时报警电话:报警程序:当确认发生车间级及以上级别事故时,应立即报警,报告事故所在车间,同时上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小组,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要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事故情况,以利于及时组织其他应急救援部门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接报人员应做好接报记录并向上级报告。接报内容主要包括:①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②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原因、性质、危害程度、范围等;③做好记录;④通知救援队伍;⑤向上级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

应急指挥部接报后确认符合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时,由总指挥负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若总指挥不在,有副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救援部门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5.2环境事件信息上报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拨打环保应急电话,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随时报告事故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5.3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

当突发事件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公司应及时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通报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性质、时间、地点、发展态势等,友邻单位应做好紧急防范措施。

(六)应急处置

6.1应急响应

6.1.1分级响应

按照环境事件的级别、危害的程度、事故现场的位置及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人员伤亡及环境破坏严重程度,本单位应急响应根据事件级别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

启动三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岗位级事件。利用本车间在岗人员或厂内应急力量能够及时处理、解决的事故,启动三级响应,运行现场处置方案,本车间及相邻车间职工参与。由厂内应急救援小组实施抢救工作。

启动二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车间级事件,污染物能够被拦截在厂区内,不进入外环境。为此需启动二级响应,二级响应为厂区事件,有现场指挥安排实施救援工作

启动一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公司级及以上事件,所发生的事故为火灾爆炸或中毒等事故,迅速波及1km2范围以上区域时需立即启动此预案,立即发布公司级预警,拨打环境应急电话、110、120,并立即通知应急指挥部、周边单位、环保部门及地方政府,联动政府请求立即派外部支援力量,同时出动消防车沿周边喊话,大范围疏散影响范围内居民,特别是下风向的居民。

6.1.2响应程序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的过程为接警、应急启动、控制及应急行动、扩大应急。

扩大或提高应急响应级别的主要依据是:

(1)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程度;

(2)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范围;

(3)突发环境事件的控制事态能力。

发生重大的火灾、爆炸和化学泄漏事故,总指挥决定扩大应急范围后,立即按程序上报,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6.2应急措施

6.2.1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落实三级防护体系建设。总排口安装关闭装置,正常处于关闭状态,建设足够大的收集设施。厂区内各车间周围布设有雨水、污水收集管线。设置手动控制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在刚下雨时,手动开启污水管线阀门,把初期雨水切换到废水池内,同时手动关闭雨水管线阀门,一段时间(一般10~15min)后手动开启雨水阀同时手动关闭污水阀,使后期清净雨水切换到雨水管线内排放。

公司制定了防范水体污染两级防控措施,即进行三道拦截:

第一道拦截:将消防废水拦截在单元装置区之内;

第二道拦截:将污水拦截在事故应急池中,不出装置区;

第三道拦截:污染物万一由装置雨排沟进入农田及未硬化路面,用砂土等堵漏措施,坚决将其拦截在农田及未硬化路面之前,不外排。

为避免本项目发生水体污染事件,制定以下防渗措施。

防渗部位 实际防渗措施 生产车间 ①40mm厚细石砼;②水泥砂浆结合层一道;③100mm厚C15混凝土随打随抹光;④50mm厚级配砂石垫层;⑤3∶7水泥土夯实。 事故水收集池 ①隔离层:环氧树脂玻璃丝,二毡三油,厚1.5mm。②防腐层:涂抹防酸水泥一层,刷防酸油漆一道。③垫层:C30号混凝土,厚250mm。④基土层:3:7灰土夯实并找坡。 料场 ①面层:50mm厚水泥面随打随抹光。②基层:50mm厚C15砼垫层随打随抹光。③找平层:50mm厚C15混凝土随打随抹光。④垫层:50mm厚级配沙石垫层。⑤基土层:3:7水泥土夯实。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本项目对可能产生水影响的各项途径均进行有效地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在厂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控制厂内废水污染物的下渗现象,避免污染水。

6.2.2事件应急措施

①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切断污染源;

②迅速了解事发地地形地貌、气象条件、重要保护目标及其分布等情况;

③迅速布点监测,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以及现场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敏感环境目标;

④做好可能受污染人群的疏散及对中毒人员的救治工作;

⑤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监测,预测污染扩散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

6.2.3善后处置措施

处置对象 处置措施 监督监管 消防水 尽量回收利用,无回收利用价值的经隔油处理进入事故应急池,调节至排放标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 1.制定可行合理合法的灾后处置方案,交环保部门审核备案。

2.建立健全相应处置台账,以备核查。

3.依据“三个不放过”原则,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 受污染土壤、破旧设备 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置换,灾后产生的固体废物暂存在防腐、防渗、密闭储存区,属于危险废物的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一般固体废物外售,并建立台账。 受破坏植被 对受破坏植被进行恢复,保证绿化面积和成活率。 灾后监测 委托有资质单位对特征污染物进行灾后监测,消除潜在危害。 (七)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现场通讯保障及后勤服务

为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应急资源筹备根据归口应急队的职责及时对应急救援物资进行补充、完善。

7.2通信保障

在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的基础上,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应急预案启动时应急工作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队伍的联络畅通。

7.3物资装备保障

环保部门及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分工,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的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和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够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各项应急救援器材和资料由专人保管,确保完好可随时调用。应急救援器材包括报警、通讯设备、灭火器材、防护设施等,定期检查、保养,确保处于良好状态。应急救援相关资料包括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和周边地区图、气象资料等。

7.4资金保障

日常运作保障资金,包括应急技术支持和演习等工作的资金,按规定程序列入部门预算。

为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应急资源筹备根据应急小组的职责及时对应急救援物质进行补充、完善,所需资金直接报经理审批。本单位设置环境污染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保障各项资金按时到位。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装备等购置,应急人员培训费用等,设专人负责,由经理审批,不得用于环境事件应急以外的事项中。

7.5技术保障

要开展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保障。

7.6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三、突发环境事件大气污染专项应急预案

(一)

根据综合预案分析,在生产、使用和贮存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容器(管道、泵、储罐)破损、操作失误等可发生易燃物质燃烧爆炸、有毒物质泄漏中毒事故;设备设施发生爆炸或火灾有引发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可能,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如处理措施不当有引发大量有毒物质泄漏的可能。该项目发生大气污染环境事件的主要诱因是物料泄漏后对外环境造成影响,火灾、爆炸发生后的次生、衍生有毒有害气体对外环境造成影响。主要风险物质主要为粉尘,以及次生或衍生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环境风险源及风险性同综合预案(三)

1.1影响范围及危害后果分析

火灾次生、衍生污染物:发生大型火灾事故后,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根据1.9米/秒风速评估,在3公里范围内,对周边环境敏感区有影响,1公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卫生防护距离临界点有重大影响。

1.2预防措施

(1)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2)开启洗消喷淋设施,防治大气污染物高浓度排放。

(3)参加救护、救援人员以互相监护为主,按照必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护处理。

(4)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①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②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通报转移的敏感区域内的保护目标主要为厂区周边企业的员工以及1公里以内的群众。

③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④事故状态下各单位、部门逃生人员根据引导人员的指引下沿上风向分片、分区沿着主干道进行逃生,逃生人员应互相照应,特别注意保护老、弱、病、残、孕等人员的疏散。逃生过程中要注意风向的变化。

(二)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保障企业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处置事故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人力、技术、物资和信息应急资源来处理事故。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当达到公司级时,要在1小时内上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请求外界支援。当达到车间级时,要第一时间通知周边保护目标,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衍生污染。

突发有毒有害气体扩散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切断污染源;

2、迅速了解事发地地形地貌、气象条件、重要保护目标及其分布等情况;

3、迅速布点监测,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以及现场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敏感环境目标;

4、做好可能受污染人群的疏散及对中毒人员的救治工作;

5、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监测,预测污染扩散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同综合预案。

(四)预防与预警

4.1预警及措施

该项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大气污染后,根据事件级别采取相应预警信息发布措施,预警信息的发布程序为:

岗位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岗位主管

车间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

公司级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周边保护目标、环保主管部门、当地政府

一般及以上事件:发现人、周围人员、车间主管、应急领导小组、周边保护目标、环保主管部门、当地政府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应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岗位级预警由公司安保部负责发布;车间级预警上报环境保护部门决定发布;公司级预警上报临淄区人民政府决定发布。

(3)转移、撤离或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上报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公司应急值班电话:4.2预警发布、调整与解除

该项目发生公司级以下级别的环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行,在30分钟内完成内部报告程序,发生公司级以上(包含公司级)级别的环境事件后,按照上述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行,在1小时内完成外部报告程序。

报告内容:报告部门、报告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调整与解除:确定事件级别,实时掌控事态发展,及时调整预警级别,事件危机解除后30分钟内发布解除预警信息。

(五)信息报告程序

5.1单位内部信息报告

公司应急救援24小时报警电话:报警程序:当确认发生车间级及以上级别事故时,应立即报警,报告事故所在车间,同时上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小组,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要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事故情况,以利于及时组织其他应急救援部门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接报人员应做好接报记录并向上级报告。接报内容主要包括:①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②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原因、性质、危害程度、范围等;③做好记录;④通知救援队伍;⑤向上级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

应急指挥部接报后确认符合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时,由总指挥负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若总指挥不在,有副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救援部门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5.2环境事件信息上报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拨打环保应急电话,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随时报告事故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5.3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

当突发事件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公司应及时向周边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通报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性质、时间、地点、发展态势等,友邻单位应做好紧急防范措施。

(六)应急处置

6.1应急响应

6.1.1分级响应

按照环境事件的级别、危害的程度、事故现场的位置及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人员伤亡及环境破坏严重程度,本单位应急响应根据事件级别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

启动三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岗位级事件。利用本车间在岗人员或厂内应急力量能够及时处理、解决的事故,启动三级响应,运行现场处置方案,本车间及相邻车间职工参与。由厂内应急救援小组实施抢救工作。

启动二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车间级事件,污染物能够被拦截在厂区内,不进入外环境。为此需启动二级响应,二级响应为厂区事件,有现场指挥安排实施救援工作。

启动一级响应:出现事件分级中公司级及以上事件,所发生的事故为火灾爆炸或中毒等事故,迅速波及1km2范围以上区域时需立即启动此预案,立即发布公司级预警,拨打环境应急电话、110、120,并立即通知应急指挥部、周边单位、环保部门及地方政府,联动政府请求立即派外部支援力量,同时出动消防车沿周边喊话,大范围疏散影响范围内居民,特别是下风向的居民。

6.1.2响应程序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的过程为接警、应急启动、控制及应急行动、扩大应急。

扩大或提高应急响应级别的主要依据是:

(1)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程度;

(2)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范围;

(3)突发环境事件的控制事态能力。

发生重大的火灾、爆炸和化学泄漏事故,总指挥决定扩大应急范围后,立即按程序上报,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6.2应急措施

6.2.1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①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②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③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及时把受伤人员抢救到安全区域。

④事故状态下各单位、部门逃生人员根据引导人员的指引下沿上风向分片、分区沿着主干道进行逃生,逃生人员应互相照应,特别注意保护老、弱、病、残、孕等人员的疏散。逃生过程中要注意风向的变化。

6.2.2抢救、救援原则

①救护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了解中毒物质及现场情况,防护器具佩戴齐全;

②救护人员必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护;

③救护人员进入有毒气体区域必须两人以上分组进行;

④发生伤亡事故,抢救工作要分秒必争,及时、果断、正确,不得延误、拖延;

⑤迅速将伤员抢离现场,搬运方法要正确;

⑥根据伤员的伤情,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和工具,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⑦呼吸已停止或呼吸微弱以及胸部、背部骨折的伤员,禁止背运,应使用担架或者双人抬送。

⑧搬运时动作要轻,不可强拉,运送要迅速及时,争取时间。

对于本项目易发生大气污染的物质,本项目采取以下措施:

6.2.3善后处置措施

处置对象 处置措施 监督监管 消防水 尽量回收利用,无回收利用价值的经隔油处理进入事故应急池,调节至排放标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 1.制定可行合理合法的灾后处置方案,交环保部门审核备案。

2.建立健全相应处置台账,以备核查。

3.依据“三个不放过”原则,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 受污染土壤、破旧设备 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置换,灾后产生的固体废物暂存在防腐、防渗、密闭储存区,属于危险废物的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一般固体废物外售,并建立台账。 受破坏植被 对受破坏植被进行恢复,保证绿化面积和成活率。 灾后监测 委托有资质单位对特征污染物进行灾后监测,消除潜在危害。 (七)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现场通讯保障及后勤服务

为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应急资源筹备根据归口应急队的职责及时对应急救援物资进行补充、完善。

7.2通信保障

在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的基础上,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应急预案启动时应急工作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队伍的联络畅通。

7.3物资装备保障

环保部门及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分工,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的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和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够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各项应急救援器材和资料由专人保管,确保完好可随时调用。应急救援器材包括报警、通讯设备、灭火器材、防护设施等,定期检查、保养,确保处于良好状态。应急救援相关资料包括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和周边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

7.4资金保障

日常运作保障资金,包括应急技术支持和演习等工作的资金,按规定程序列入部门预算。

为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应急资源筹备根据应急小组的职责及时对应急救援物质进行补充、完善,所需资金直接报经理审批。本单位设置环境污染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保障各项资金按时到位。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装备等购置,应急人员培训费用等,设专人负责,由经理审批,不得用于环境事件应急以外的事项中。

7.5技术保障

要开展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保障。

7.6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四、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预案

(一)事故特征

生产装置区可能发生泄漏、线路火灾事件,造成物料流失,人员伤亡,装置报废,控制不当容易造成对外界环境及周边保护目标的环境破坏。事件发生前的征兆多为污染物超标排放、有冒烟、着火等现象。

按照环境风险源识别和评价程序,对公司存在的危害与环境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本项目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公司内存在主要风险为线路短路老化引起的火灾,其中火灾风险防范为重中之重,控制不当将对周边环境和保护目标造成一定影响。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组织

应急小组成员安排:

组长:经理,联系人姓名:副组长:,联系人姓名:成员:生产副主任、生产车间当班班长、操作工以及本公司相关的人员。

2.2指挥组织的主要职责

(1)现场处置组织机构直接受本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请示并落实应急指令;

(2)组长负责落实现场处置方案;

(3)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组长或副组长负责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求援并配合上级部门应急工作;

(4)组长组织本公司现场处置方案的演练和总结;

(5)班长为现场处置方案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班组人员进行现场处置,并向生产厂长报告;

(6)班组人员应按照现场处置方案逐项落实各项环保安全措施,做好现场监护和警戒,稳定工艺操作,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7)班组人员应积极参与环境风险分析,参加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不断学习现场处置方案和演练。

(三)应急处置

3.1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1)当班操作工发现生产设施出现冒烟、着火点等异常现象,立即向当班班长报告,当班班长立即安排不少于2名的穿好防护服到现场对异常现象进行确认。若有人员受到伤害首先将受害人抬出现场放置到空气较流通的地方进行紧急施救。

(2)生产调度接报后立即向公司总指挥报告,总指挥确定污染事件为公司级事故后,立即下达启动本应急预案的指令,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所有成员和本预案的应急小组成员迅速达到指定位置并开始履行各自的应急救援职责。

(3)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决定,现场指挥向淄博市环境保护局临淄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局、朱台镇政府等部门报告,报告内容为单位名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位,污染物介质、数量及污染情况,有无人员中毒、受伤,目前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后果等。

3.2现场应急处置

首先通过工艺调整,减少生产装置或设施中的污染物质跑损量;其次分析污染物质可能造成的对外环境的污染路径,制定措施,合理调度物料流向,减少向外环境的跑损量;最后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切断并分流事故后期无污染的水流,尽量减少事故污水量。

3.2.1发生火灾事故导致水体污染事件时

)事故车间外操及时关闭雨水截断阀或切断雨水排放口,必要时用沙袋封堵通向厂外的雨排口和其它出口,并监视物料是否溢流到厂外或溢流到厂内未硬化的地面上。

)启动应急程序,安排员工回收污水至事故池;如果污水量可能超出事故池的能力,联系协作单位派出罐车和潜水泵增援。

)选择在地势低洼处、污水井、雨排沟或雨排井处设置临时潜水泵,将污水回收、转储至污水池、事故池中。当预测污水储存能力不足时,紧急协调汽运槽罐车转储污水。

)现场监测人员按照监测方案确定的监测因子,对污染污水、事故池收集污水、厂外的污水、受保护敏感目标范围内的河流等水体进行监测。

)事故得到控制,已产生的污水要尽快收集并妥善处置,并经现场监测,确认水体恢复正常后报告总指挥。

3.2.2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导致大气污染事故并有毒有害物质逸散时1)消防灭火组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进入现场抢救中毒人员。

2)环境监测组监测空气有毒物质的浓度,并上报现场总指挥。根据现场风向等气象条件,确定警戒和疏散范围,并发出有害气体逸散警报3)现场保卫组立即疏散现场无关人员,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对影响范围内的周边村民、居民、企业职工等人员进行疏散。

4)后勤服务组立即落实加强现场人员个体防护,配置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

3.2.3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以下两个专门工作小组

1)在总指挥的指令下,组成生产部、安全环保部、检维修车间和生产车间参加的污染清理小组,进行现场污染清理。对于硬化区域用消防水冲洗少量废弃物至事故池,其他区域要收集置换污染土壤,合理处置,恢复环境。

2)在总指挥的指令下,组成安全环保部、生产部、检维修车间、消防部门和车间参加的污染评估和事故调查小组,评估现场污染状况,调查事故发生原因,研究制定处置和防范措施,严格落实“三不放过”的规定。

(四)注意事项

4.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防护器具的选型,应根据不同化学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防护器具。

(2)注意正确佩戴个人防护器具,特别是防毒面具要与自己的脸部紧密结合。

(3)使用前应检查防护器具是否完好,不得使用有缺陷或已失效的器具。

(4)空气呼吸器

①打开气瓶阀,旋转至2圈,检查气瓶有充足的供气量。

②检查面罩密封性,用手掌捂住面罩接口处,通过深呼吸检查面罩密封是否良好。

③佩戴面具,将气瓶阀向下,背上气瓶,通过拉肩的自由端调节气瓶的上下位置和松紧,直到感觉舒适为止。

④扣紧腰带,将腰带插头一端插入座内,然后将腰带左右两侧的伸出端同时向两侧拉紧,收紧腰带。

⑤佩戴面罩先放松面罩下方的2根颈带和上方的2根头带,然后将面罩帖合在佩戴者脸上,戴好面罩,调节面罩位置,收紧下端的2根颈带,再收紧上方的2根头带,直到舒适为止。

⑥连接供气阀,先将供气阀的接口与面罩接口啮合,然后顺时针旋转90度,当听到咔哒声即安装完毕。

⑦佩戴完毕后,深呼吸几次,激活供气阀,当呼吸舒畅后,方可进入作业区域。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1)应急处置人员如果配戴全封闭性呼吸器材,应首先检查救援器材是否完好并在备用状态,如佩戴正压空气呼吸器前,打开气阀后应首先检查压力是否在正常使用范围内。

(2)应急处置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及器材应为防爆型。

(3)使用灭火器时防止人员受伤。灭火设施应确保完好。

4.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采取应急救援时,要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并切断事故源,方可有效展开救援。如果是夜间还要有充足的安全照明设施。

对于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必须立即消除泄漏污染区域内的各种火源,救援器材应具备防爆功能,并且要有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下室或受限空间的措施。

4.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1)先救容易救的人,先重后轻,伤员经现场处理后,多数需要及时转送到医院进一步处理。

(2)尽快使伤员脱离现场,做好初步急救处理,立即去除致伤的因素,如燃烧或被热液浸渍的衣服等。

(3)对于危重伤员原则上转入就近医院进行治疗抢救,待伤情好转后再继续转送。

4.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公司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及专业应急处置力量来完成,因此只有公司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及专业应急处置力量具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其他无关人员原则上不得参与事故救援。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组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应急救援结束后,应尽快组织事故调查,并对事故现场进行处置,并派专人留守,防止二次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104









10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16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0







突发环境事件综合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专项预案



大气污染专项预案





水污染专项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应急总指挥



现场指挥

















后勤保障组



医疗救护组



物资供应组



警戒保卫组



应急救援组























突发事故现场



接警



险情判断是否启动本预案



信息反馈



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



启动预案



成立现场指挥部



信息网络开通



应急资源调配



申请增援



救援抢险行动



人员救助



工程抢险



警戒与交通管制



医疗救护



人群疏散



现场监测



专家支持



控制事态



后期处置



解除警戒



善后处理



事故调查



结束应急救援行动



总结











大门



门卫



办公楼



罐体



仓库



主控室



料场



砂石罩棚



料场



料场







大门



门卫



办公楼



罐体



仓库



主控室



料场



砂石罩棚



料场



料场



疏散路线







大门



门卫



办公楼



罐体



仓库



主控室



料场



砂石罩棚



料场



料场



灭火器



消防水炮







大门



门卫



办公楼



罐体



仓库



主控室



料场



砂石罩棚



料场



雨水管线



堵漏点



料场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877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