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很难解决的问题,《道德经》只用两个字即可破解

 自主是道 2022-05-26 发布于广东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归来不晚

复旦教授王德峰在一个讲座中讲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原邻居搬家后打电话给王德峰,希望他帮她解决家庭危机。她和准备高考的儿子关系很僵,孩子成绩不好,她很着急,所以两人经常因为学习成绩的事情争吵,现在已经到了互不说话的地步,只要是谈到学习,矛盾就变得更锐利,担心孩子高考的她只能试着求助于王德峰。

王德峰用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来思考问题,他建议这位邻居「把自己从中退出来」:

从今天起,别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儿子,也别把自己看成孩子的母亲,现在孩子只是好朋友托付给她照顾的人,你只管照顾好他三件事:别饿着、别冻着、睡好来。

邻居疑问:如果成绩还是下降怎么办?王德峰回答,让孩子自己找找下降的原因,找到的原因和她相关的话,就会帮他解决,如果无关的话,就要自己解决。

两三个月之后,邻居找到王德峰说出孩子惊人的变化:不仅两人现在关系非常融洽,孩子也变得非常懂事,在自己生病时不仅会给自己买药喂药,还会煮饭菜。

不经会思考,这无为而无不为到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老子的《道德经》一直被奉为神作,它围绕着道在讨论。

什么是道

太阳东升西落,这是道。

人,无论贫贱都会死亡,这是道。春夏秋冬,这是道。.......

道,它看不见摸不着,老子把道当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一种秩序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论的说法,道,就是规律。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它虽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不在主宰世界的运行。

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

无为和无不为是因果关系,因为无为,所以才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事尊重规律,遵循道,不妄为,尊重规律驾驭规律则可以实现无不为。

阿城《闲话闲说》说“无为”是讲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我们拆开分析:

热铁不能摸,因为热铁温度太高会烫伤手,所以不能摸,深层次是因为铁的温度过高会传递到皮肤破坏细胞,进而会产生痛觉。仍然要违背规律去妄为,用手摸只会被烫伤。(规律→无为)

要想移动热铁,我们可以选择用铁夹子、铲子来移动,因为他们耐高温,手不必亲自接触热铁也可以移动了。(无为→无不为)

它背后的逻辑是尊重规律,并且打破框架驾驭规律从而实现了无为到无不为。

王德峰知道硬碰硬无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会让矛盾更尖锐,这是家庭人际的某种规律。此时跳出母子间的人际思维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则有助于解决问题。

有为心是无不为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贪念、偏见,所以在做某件事时也同样会带有以上东西,于是就有了有为心。

做一件好事,期望别人的回报或获得一个好名声,一旦附上回报,它就是有为心了。因为诚心是这件事最原始朴素的原点,而后才附加了回报、名声等私心、贪念。如果只出于诚心,则做好事就没有拘束,不会因为对方没有报答而失去诚心。

读更多书,是为了显摆自己看的书多,完成了比别人更多的目标书单,获得更多人的称赞,这也是有为心。因为满足好奇心、消除知识障碍是读更多书最原始朴素的原点,而后才附加了喜好、回报等私心、贪念。如果只出于满足好奇心,则读书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此时别人的看法和目标的执念都没有,因为通过看书获取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它驱使我们去探寻更多自己想要的知识,而不是靠目标和别人的点赞推动。

从中退出来,就是回到最朴素的原点。脱离我执,因为我执夹杂了太多个人的私心、偏见、贪念。

从朴素的原点看,母亲期望孩子如何?最简单的是健康。而后才附加了学习成绩要好、对象要孝顺、要城里买房等。

从朴素的原点看,孩子期望母亲如何?最简单的是健康。而后才附加关心自己、会赚钱、会体贴人等。

把以上附加的东西都剥离,对于双方都是如释重负。它带来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从一个面的改进进而推动了全面的改进,带来的是附加内容的全面改善。

事实上,无为是很难的。就像此刻我深知分享和创造有价值的观点是原点,但在内心附着了很多其他有为心:期望得到点赞分享再看。带着这样的有为心,如果没有实现更多的传播,那么我的写作的行动力可能会因此下降进而失去坚持的动力。但如果剥离其他要素,单纯的从原点出发看,则不会痛苦,也不存在写作阻力。

以上是个人愚见,还请高手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