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金岁月|母亲的银行职业生涯

 渐华 2022-05-26 发布于山东

文/ 春江月明

文章图片1

我的眼前,经常闪现这样一幅场景: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屋内,洒在母亲的身上,母亲眯着双眼坐在沙发上,两只手做出拨打算盘的动作。这是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常常做出的动作。我悄悄地问她:“妈,您又打算盘了?”思维有些糊涂的母亲,稍稍睁开眼睛,喃喃地说“怎么老是算不对呢?”母亲干了一辈子银行会计,打了一辈子算盘,她和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日子里,这位“老银行”,用她独特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母亲的银行职业生涯是从1948年开始的,那时还是胶东解放区组建的“北海银行”。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了“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建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立在石家庄,49年迁址北京。母亲幸运的成为“人民银行”的第一批员工。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银行的主要工作是整顿金融秩序,开源节流,增加资金供给,保证新中国经济建设。除了打击黑市金融交易,还要开展爱国储蓄宣传。母亲作为一名储蓄宣传员,每天到工厂、街道宣传储蓄利国利民的好处,动员大家踊跃参加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可是,当时不光国家没有家底,老百姓手里也没有闲钱,开展储蓄工作并不容易,都是老百姓省吃俭用的钱。无论大小储户,就是存1元钱,银行也给开户。每月存5元,零存整取的储户,就算vip了。记得有一年国庆节,母亲还被派往大明湖公园,利用群众游园活动的机会去宣传储蓄,树上的大喇叭里,传出母亲清脆标准的普通话,我自豪地告诉别的小朋友,“听,这是俺妈的声音”。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这些储蓄原则,是从母亲对储户的宣传中听来的。

母亲工作的单位在现在的泉城路,是一座德国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当时是“人民银行历下区办事处”(现在是金店和工商银行)。母亲干的是储蓄员,先后在大明湖和工学院储蓄所上班。当时的银行储蓄所十分简陋,我记得工学院储蓄所是在学校北门东侧的一座小院里,是一间破旧的小西屋,面积大约20平米。里面有一个柜台,三张办公桌,挤得满满当当。储蓄所有4名员工,1名外勤(负责跑储蓄和信贷)和3名内勤(倒班,每班2人,1人会计记账,1人现金出纳)。那时办理业务,计算靠打算盘,记账靠抽账页。每一个账户对应一张账页,按编号排列在账页箱内,办理存取业务时,凭存折号找出账页,记账后单独放置,下班结账时算出当班余额,再与现金核对,分文不差,平账后才能下班。如果核对有误,经办人得一笔笔回忆,那时电话很少,联系不方便,凡有疑问的,就得上门找储户核实。有时需要跑好多家,连饭都顾不上吃,饿着肚子跑到很晚,干储蓄的行话叫作“崴泥”。小时候很不理解,有一次母亲回家很晚,我问:“妈妈,今天崴泥啦?”母亲说:“差了1角钱,跑了三家才找回来。”我说:“你自己垫上不就行了”母亲说:“这怎么行?银行是国家的,干银行工作得老老实实,1分钱也不能错,一丝一毫都不能作假”。

母亲是一位业务骨干,经常参加行里举办的业务比赛,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常在家练习珠算和点钞。那时没有计算器,打算盘是银行工作的基本功。母亲的珠算能力很强,这与她日常勤学苦练有关。一组数字的加减乘除,我念完了母亲也算完了,让我十分佩服。遇到储蓄利率调整,需要分段计息,算盘算起来也很费劲,但是母亲却能熟练计算,很少出错。

当年,做储蓄工作是吃苦受累的活。不像现在,每天有专车专人押运现金。那时,是二人出入库,每天上班前由储蓄所当班人员去办事处办理现金出库,然后背着装有大量现金的背包,步行到储蓄所。下班后,也是两人背着当天的现金,步行到办事处,交 “事后监督”,确认无误,办理完现金入库,才算完成当天的工作。营业时间加上出入库时间,每天实际工作十几小时。储蓄工作责任重大,稍不留神,就会铸成大错。有一次,恰巧我母亲不当班,储蓄所另外两人下班时在街上买芸豆,买完菜将装着现金的包忘在卖菜的车上,等到发现回去找,卖菜的早跑得不见踪影。当事人急得寻死的心都有,赶紧向领导汇报并向公安局报案。公安局迅速封锁各路口,查找卖菜车辆。银行也撒出人四处寻找。最后,总算找到了那个卖菜的,他把装钱的包藏到芸豆中,打算蒙混过关,被银行派出的一位男同志抓获。结果,这位同志受到奖励,丢钱的人受到处分。

母亲在银行工作,带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每次人民币改版发行新币,她总是换回几张崭新的钱币送给孩子们。每当得到那些“分”“角”面值的新票,我都爱不释手。特别是第二套人民币还发行了硬币,几枚亮晶晶的硬币放到手上,曾让我感到惊喜。还有每年的除夕,母亲都会换回些崭新的钱票,作为压岁钱发给我们,那些簇新的“角”票,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至今过年还会回忆起母亲的压岁钱送来的温馨。如今,随着科技进步,手机支付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出门基本不带钞票了。家里积攒的硬币多了,想花出去,就带了一把角币去买东西,售货员不高兴地说:“下次最好别用了,我们收了找不出去。” 当初被我视为珍宝的硬币,竟沦落到没人愿要的地步,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那时银行的业务比较单一,主要是储蓄(品种单一,只有定期和活期存款)和信贷(只对国有工商业)。银行不是商业化运作,只是低利润经营,职工收入与其它单位一样,甚至还不如企业。那时企业有奖金和加班费,银行没有,每月就是三四十元工资。但是,母亲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足,尽管家里孩子多,经济拮据,但很少听到母亲嫌工资低的埋怨,那个时代的人,大抵都是这样,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记得母亲在行里集体贷款,花50元,买回一台三灯电子管收音机,每月扣5元。家里就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特别是我,每晚都可以听着收音机,等候下班很晚的母亲,那时下了班,还得开会学习。

母亲平日上班都是自带午饭,吃得很简单。有时来不及做,就带上干粮,中午开水泡泡,凑合裹腹。储蓄所不可能有食堂,街上也买不到午饭。银行最慷慨的时候是年末结息,晚上得干到12点(全国银行报表数字汇总的时点),不但领导重视,同大家一齐忙活,而且管晚饭和夜餐,有鱼有肉,慰劳忙碌了一年的员工。“噼噼啪啪”的算盘声一直响到深夜,虽然劳累,只要顺利平账,大家都很兴奋,银行结息就像过年。某日,我问银行的一位员工,现在结息还那么热闹吗?被问的年轻人一脸茫然,说“现在电脑自动结息,很快就出结果啦”。于是,为自己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感到好笑。

令人难忘的是,母亲工作的储蓄所,竟然发生过一起惊心动魄的案件。某夏,一个阴雨天中午,储蓄所只有一位女同志值班(我叫她S阿姨)。忽然,进来一位在银行办事处工作的男青年,说是路过,进来看看。因为此人平时表现积极进步,又是内部职工,S阿姨就让他进了柜台。此人趁S阿姨趴在桌上打盹的机会,偷偷抽取账页(有他的账户),企图伪造账户余额,下一步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提取现金。不料被S阿姨发现,厉声喝问“你想干什么?”,惊恐之下,罪犯拿起铰账页的剪子便刺,两人打到一处,S阿姨身上被刺了43处,血流不止。打斗声被附近的人听到,罪犯被擒。S阿姨为保护国家财产同歹徒英勇搏斗的事迹,教育和感动了银行的员工,母亲也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教育。这件事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再一次提醒银行工作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如果按制度规定,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进入柜台内。出事后,储蓄所按上了与山工保卫处联接的报警铃,算是亡羊补牢吧。母亲常用这件事教育我们,“干任何工作都得小心谨慎”。

母亲于1985年离休。1984年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是商业化运作,而专职中央银行的职能,母亲的单位被划归中国工商银行。母亲的银行职业生涯,从一个微观的侧面,反映了银行的发展史。现在的银行,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电算化,大数据,云计算,有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无人窗口,极大地方便了储户。银行业务已经同国际接轨,金融及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储蓄、理财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展,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柱。这些,是老一辈的银行人想都不敢想的。如果母亲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在庆祝党的100周年诞辰的喜庆日子里,想想老一辈人的奋斗历史,深感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母亲亲身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在这个历史时期,经过几代银行人的努力奋斗,银行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单一的国有资本变为以国有资本为主,各种经济成分共存的股份制金融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为构建国家金融体制和管理体系,起到了核心骨干作用。

母亲去世后,骨灰存放在济南英雄山,那里有她生前的老战友、老同事。她老人家留下遗愿,希望和这些共同战斗过的老人们在一块儿。母亲生生死死,都和她的银行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

(壹点号 春江月明)

壹点号 春江月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