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第4计 以逸待劳(胜战计)

 蔓萝花 2022-05-26 发布于安徽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引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以逸待劳疲对手,养精蓄锐破蛮曹。
孤城可守江东稳,大敌当前四计高。


       以逸待劳计。以不变应万变,积蓄力量,一鸣冲天!

       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视。通读下来看得出作者在谋章布局的手法掌握的也算娴熟,亮点频出。首句不疾不徐,扣题。末二句信手拈来,具才思。绝句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读此诗可味一二。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以逸待劳 

       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①。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③。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④。”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⑤。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⑥;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⑦;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注释】

       ①制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制敌,即调动敌人。

       ②佚:同逸,安闲。指从容休整,养精蓄锐。

       ③劳:疲劳。

       ④致人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⑤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

       ⑥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

       ⑦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之败局已定,愧愤自杀。


【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三十六计之四: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之计,就是在敌人气势正盛之际,采取不直接进攻的战略,而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消磨敌人士气,使敌人疲于奔命。同时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从而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1. 成语相关;以逸待劳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引证解释】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斯取胜。”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作战、工作等方法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
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反义词】疲于奔命

【同韵词】轻于鸿毛、腹背之毛、胆战心摇

 
2. 成语出处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3. 成语示例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4.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之计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5. 计名由来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在历代兵书和史书之中,对于以逸待劳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例记载非常之多。

       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

       《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之时,再动手消灭他。

       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6. 用计概述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 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 《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
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
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7. 用计分析
 
      《孙子兵法》对“以逸待劳”的诠释表明,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来的,他就安逸而充满主动性,而后来到作战阵地的,必定是被动者和疲惫者,双方交战,先行者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双方作战力量均衡的条件下,“逸者”取胜“劳者”的胜率较大。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战胜力量强势的“劳者”。所以,作为一位善战的指挥员,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时掌握对方活动的规律,善于挑选一到数个恰到好处的伏击地点,要善于把敌人引诱到为之布好的“口袋”阵里,而加以歼灭。但是,如果双方军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装备)过于悬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战胜“劳”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电视剧中,新四军六分区选择在村庄伏击日军,刚开始交火,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但,由于日军人多、武器装备远远强于我军,几个回合下来,六分区就渐渐地败下阵来,多亏一分区及时赶到救围,才避免了六分区被日军全歼的败局。

       因此,以逸待劳计,并非万能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现代战争,信息化作战成为战争的主导,“逸”、“劳”之间,相辅相成,而关健在于谁更拥有对战争的主导、主创和人文优势!

 
8. 计策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

       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

       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

       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9. 战争案例

9.1 曹玮用计挫敌士气

       一年,西夏的军队屡次骚扰北宋的西北边境,百姓不得安宁。皇帝召见大将曹玮,命他率部前往平定。

       曹玮带兵直驱西北边疆。西夏的军队一见“曹”字旗帜,便知常胜将军曹玮军到,稍一交锋便溃逃了。

       曹玮心想:“我军一到,他们便逃。我军一走,他们又来骚扰,如此进进退退总不是办法。只有把他们引出来,彻底消灭方能解除后患。”

       第二天,曹军赶着敌人撇下的牛羊,抬着缴获的战利品,散散漫漫地往回走。

       西夏军统帅听探子飞报:曹军贪图战利品,部队毫无纪律,一片混乱。

       西夏军觉得这是战胜敌方的机会,便率军回马撵上宋军交战。

       曹玮部队拖拖拉拉地走到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口,即摆阵迎战。

       过了半天,远处飞马骤驰,尘土遮天,西夏军队赶来了。曹玮笑笑,即派人到西夏军队那边传言说:“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趁人之危而作战,先请你们休息一下,待会再决胜负。”西夏统帅一听,认为对自己有利,便同意了。

       过了一会儿,曹玮认为时机已到,又派人过去通知:“休息好了,开始吧!”

       当即,山谷中战鼓震天,双方人马好一番厮杀。没多久,西夏军队就被打得尸横山野,死伤大半。

       曹玮的幕僚觉得奇怪,堪称剽悍骁勇的西夏军怎么没经好好交战就落花流水了呢?

       便问将军。曹玮说:“匹夫之勇在战场上是不行的,要动脑子。昨天我们双方一交战,他们就逃,其实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不与我主力硬拼。为了彻底解决他们,我便以贪图战利品的幌子迷惑他们,装作军纪涣散的样子引他们上钩。不出我所料,他们果真上了当,100多里路追来,肯定相当疲劳;而我们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当时迎战,我方必定会伤亡较大,因为他们的士气还很盛,决战的精神很足。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这下就挫伤了他们的士气,精神亦松弛下来。要知道:走远路的人,干重活的人,停下来会浑身散架。这时出击,我们就很轻松地取胜了!”

       一番话,说得幕僚们心中佩服不已。


9.2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国背弃了与鲁国订立的盟约,发兵侵犯弱小的鲁国。

       齐军与鲁军在长勺遭遇。鲁庄公御驾亲征,旁边坐着新请来的参谋曹刿,对面的齐军已摆开架势,只等作战的鼓声擂响。

       不一会儿,齐军战鼓齐鸣,杀声连天,兵士如潮水般冲了过来。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被曹刿制止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敌人锐气正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

       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碰铁桶一样,冲不垮鲁军的队列只得退下。不久,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岿然不动,铁桶似乎更坚固了。随着一声令下,齐军的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

       但是,这时的齐军士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认为鲁军不敢出击,斗志无形中松懈下来。

       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鼓响,便对鲁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于是,待命的鲁军士兵像猛虎扑食一样冲了出去。齐军临变而慌,被杀得七零八散大败而逃。

       鲁庄公见敌人逃却,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加以制止:“别忙,等一会儿。”说完,他跳下车,看看地上的车辙马迹,又站在车顶上向逃走的齐军望了一阵,然后说:“放心追赶下去,杀他个片甲不留!”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赶回齐国,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庆功宴会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呢?”

       曹刿答道:“凡打仗,全凭士兵的一股勇气。当第一次击鼓的时候,齐军的士气很旺盛,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硬碰。第二次击鼓时,齐军的斗志开始松懈。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士气低落,精神疲惫,战斗力骤减。而这时我军初次鸣鼓进攻,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散,自然就可以旗开得胜。”

       鲁庄公又问:“可是,当齐军败退时你为什么阻止我下令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允许穷追不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曹刿又说:“兵者,诡道也。齐军诡计多端,如果败走有诈,诱我追击,就可能中了他们的埋伏。因此,我下车看看车辙马迹,杂沓非常,证明是仓皇逃军。远远望去,齐军旗歪阵乱,说明他们确实打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大胆进军。”

       鲁庄公听罢曹刿这番话,大加赞赏,亲自赐给曹刿一杯胜利酒。


9.3 黄忠以逸待劳占领定军山
 
       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察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

       “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的时候,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

       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面的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郃几次苦苦地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

       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

9.4 周亚夫以静制动平叛军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迎击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

       周亚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敌锐气衰落时再作打算。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数次请周亚夫救援,都被周亚夫拒绝了。梁王恼羞成怒,上书汉景帝。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下旨令周亚夫速发兵解救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向周亚夫高声宣读了这道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毫无发兵的意图。使者大怒,斥责周亚夫抗旨不遵。周亚夫从容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予我指挥权,而军队的具体布置要由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国虽然危急,但尚有5万守军,粮草充足,坚守10日不成问题。我大军远道而来,军力疲乏,且叛军强大,不宜决战,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机出击,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

       周亚夫拒不救梁的消息传到叛军将领的耳朵里,他们认为周亚夫怕死怯战,根本不把周亚夫放在眼里,放心大胆地猛攻梁国。

       在叛军疏于防范的情况下,周亚夫调动一股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失去了粮草,自知不能长久坚持,于是放弃梁国,掉回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决一死战。

       周亚夫知道叛军粮草匮乏,急于做困兽之斗,所以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叛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加上周亚夫经常派轻骑兵夜间偷袭,战斗力日衰。周亚夫故意制造防御松懈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当叛军进入中军大营时,被周亚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个正着,刹那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陷入重围之中。经一夜激战,叛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吴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9.5 李文忠劳敌之术

       洪武二年(1369)春,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偶罹暴疾而亡,明太祖悲痛万分,追封他为开平王。明太祖诏命李文忠袭常遇春之职,发兵攻打庆阳。

       李文忠兵至太原,闻报:元将脱列伯围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对诸将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有利于战局,专擅也无妨。今不同被围,宜速去救援,若禀命而后行,岂不坐失良机?”遂引军出雁门,行至马邑,与元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游骑相遇。李文忠指挥部下与敌交战,结果大败元军,擒元将刘帖木。

       李文忠率明军进至白杨门,择地安营扎寨。是夜,天降雨雪,满山皆白。李文忠不敢丝毫大意,引亲兵在营外巡视,见雪地上似有行人踪迹,立即策马而还,督军前移五里后才阻水立寨。诸将问其故,李文忠说:“以前安营之处是元军伏兵的地方,很危险。今移兵此地,稍觉安全,但须严加防范,警惕元军劫营。”

       果然不出所料,脱列伯派兵乘夜劫营,被李文忠部队的炮矢射退。次日天色微明,李文忠秣马厉兵,发两营军士前去挑战。此时折腾一夜的元军正准备埋锅造饭,见明军杀来,也顾不得吃饭,强打精神上马迎战。杀了几个时辰未分胜负,有人屡劝李文忠发兵增援,李文忠泰然自若,并不发兵。待元军战到疲惫不堪之时,李文忠陡然上马,率两路大军左右夹击,如泰山压顶般包抄过来,可怜饥肠辘辘的元军欲战无力,欲逃无路,个个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脱列伯见腹背受敌,欲打马逃遁,李文忠赶上一枪刺中其马首,战马负痛跳蹶前蹄,将脱列伯掀于马下,遂被生擒活捉。余众见主帅被俘,纷纷下马乞降,李文忠大获全胜。

      《十一家注·李荃》中说:“敌逸,我能劳之者,善功也。”李文忠先派小股部队与敌人纠缠,把敌人搞得疲惫不堪,而大部队却以逸待劳,趁机发起猛攻,一举歼灭敌人。


9.6 铁木真以逸待劳破劲敌

       铁木真成为蒙古部首领之后,招携怀远,举贤任能,势力一天天地强盛起来。曾与铁木真结为盟友的札木合心怀不满,寻机要与铁木真一比高低。

       铁木真的叔父拙赤居住在撒阿里川一带,他经常令部属到野外放牧马群。一次,他的一群马被人劫走,放马人急忙通报拙赤。拙赤极为愤怒,只身一人前去追赶。傍晚时分,拙赤追上劫马者,把为首的那个人用箭射倒,然后乘乱将马群赶回。

       原来,拙赤射中的那个人正是札木合的弟弟。札木合闻讯悲恨交加,遂联合塔塔儿部、泰赤乌部等13部,合兵3万,杀奔铁木真的营地。

       铁木真得到消息后,立即集合部众3万人,分作13翼,做好迎敌的准备。开始的时候,铁木真的部队抵挡不住气势汹汹的札木合军,不得不且战且退。

       在军务会议上,博尔术对铁木真说:“敌军气焰方盛,意在速战速决,我军应以逸待劳,等敌军力衰之时再出击掩杀,定获全胜。”铁木真采纳了博尔术的意见,集众固守。札木合几次遣军进攻,都被铁木真的弓箭手一一射退。

       本来,草原兴兵,不带军粮,专靠沿途抢掠或猎获飞禽走兽。札木合远道而来,军粮渐少,又无从抢夺,士兵只得四处觅野物,整日不在军营当中。博尔术见敌军,东一队,西一群,势如散沙,立即入帐禀报铁木真。铁木真认为时机已到,遂命各部奋力杀出。

       此时的札木合正在帐中休息,得知铁木真发动进攻,慌忙吹号角集合部队,可是他的士兵大多数出外捕猎,来不及归回。札木合手下的12个主将因敌不过排山倒海而来的铁木真军,纷纷落荒而逃。札木合见大势已去,骑快马从帐后逃走。已养足精力的铁木真军,像砍瓜切菜一样,将在帐营中的札木合部队数千人全部消灭。

    这场战斗结束后,铁木真在蒙古草原的声威日振,附近的部落纷纷前来归附。

10. 三国案例

       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象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死。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开始时,蜀军士气旺盛,东吴难以抵御,连折数员大将,甘宁、潘璋、马忠皆在此役中战死。蜀军兵锋所指无人能当,此时东吴生死存亡之秋,举国震惊。

       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与刘备决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或公室贵族,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陆逊怯懦无能。

       陆逊说:“我虽一介书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有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守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

       刘备要求决战,无奈对方就是不理,气得够呛,派吴班领数千弱兵在平地立营,引吴军出来,自带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准备切断吴兵退路。但吴兵就是不出战。陆逊劝告众将,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只能观望。

       刘备见吴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来。两军又相持了一个来月,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兵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准备反守为攻。可将领则认为进攻还是开始的时侯,现在不能有利。可陆逊胸有成竹,先派兵试探了一下,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全体吴军一齐出战。这一仗烧得蜀军狼狈逃窜,并斩了好几名蜀将。

       这一战破了蜀军40座大营,迫使蜀军几名战将投降,刘备逃到了白帝城。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战。蜀军是大败呀。

       陆逊不算完,继续猛攻,刘备千方百计才算逃了出来。书中描写是多亏了孔明的八卦阵。

此次战役,陆逊用的就是以逸待劳之计:

       一是知道刘备远来,水土不服,当然想速战速决,此时要战,吴军非输不可。

       二是陆逊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军,让蜀军深入(现在叫诱敌深入)。

       三是拖垮蜀军,蜀进攻不成,战斗力下降,意志力减退,这时决战吴兵就肯定胜了。


11. 商场案例

福特
的袖里乾坤

       上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
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想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不会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公司快倒闭了。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
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强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某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后发制人”或者是“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在商战中经常应用的。“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

       因此,决胜之关键除了要有“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冷静之外,还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胜”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一、计名:

以逸待劳,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战国时期,管仲在管理齐国内政时,就实行军事训练,实际上是在备战。赵将李牧镇守雁门关时,长期不同匈奴作战,其实是在积极备战,所以后来一举大破匈奴。

 

二、解语: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而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这是从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计谋。

 

三、易解:

1、“损刚益柔”是损卦的彖辞,即以其彖辞来占,其卦画是(110 001)。“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意思是说:减损,是减损下方,增益上方,方向是由下往上进行。减损之时只要心存诚信,就会大吉,没有过失,可以长久持续,进行得很顺利。减损之道靠什么来体现?两竹盘的祭品,就可以用来祭祀。奉献两竹盘的祭品必须适时,减损下之阳刚以增益上之阴柔也要适时。事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都是配合其时而自然演变的。

2、此计与第三计“借刀杀人”都是用损卦来推算,但两计所依据的客观形势不同。第三计的卦眼是“比”,而第四计的卦眼是损刚益柔的“有时”。

3、损刚益柔是损卦的基本卦理,就是减损下之阳刚以增益上之阴柔。若以整个国家论,上卦为朝廷,下卦为民间;人民缴纳钱粮以维持朝廷的开支,这是封建王朝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但彖辞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有时”,万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都是随着时间自然演变的。为了治理国家让人民有时蒙受一些损失是必要的,但必须象万物的消长盈虚一样,有个时间的自然限制,不能一年四季月月催赋逼粮,而应该根据收成的时间,年时的好坏,随时增减人民的负担。这就是损下益上有道,损刚益柔有时。

4、彖辞把“损刚益柔”放进时间限制中是极有深意的。在战术中,“刚”指进攻,指昂扬亢奋的灭敌气势;“柔”指防御,指默默无闻的艰苦操练。“损刚益柔”就是不正面进攻敌人,压抑住激烈的情绪,积极防御,培养坚韧的意志。“损刚益柔”的“有时”是指在敌强我弱的时段内,进攻不利,只有防御;过了这个时间段,再“损刚益柔”就是战略失误。防御是为了进攻,损刚益柔是为了将来能弃柔用刚,可见用“损刚益柔”战术时,我方必定是处于劣势。

5、损卦之象是山高泽低,艮属阳卦,兑属阴卦;山雄健豪迈,泽恭顺柔弱;泽要想战胜山,只有假作谦卑,以自己的渺小来显示山的伟大,使山越益狂傲麻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自己就可以悄悄地扶植势力了。此时若不将阳刚气派深深韬晦,一旦被山察觉,就会前功尽弃。可见“损刚益柔”之法,还有个控制内部情绪的问题,非大智大勇者很难将这一策略推行成功。

6、战争形势与万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进,都在自然而然的起变化。弱小者因自强不息而日益强大,强大者因狂傲麻痹而日益衰弱。等到我方羽翼丰满或大举进攻,或引敌入境瓮中捉鳖之时,便可随心所欲而无往不胜。

 

四、按语:

以逸待劳就是操纵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先到战场等候敌人的,从容安逸;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疲劳不堪。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操纵敌人而不被敌人操纵”。兵书讲的是战争中的劳逸关系,而这里探讨的却是把握战争主动权的问题,其主要宗旨不在于选择地形以待机破敌,而是在于用简单控制复杂,用不变化对付变化,用小变化对付大变化,用静止对付活动,用小量活动对付大量活动,好像圆心用转动来对付无穷无尽的广大四周一样。如:孙膑为齐国军师,齐军攻入魏境后,孙膑用减灶计诱庞涓亲率骑兵突进,又在马陵道设伏,使庞涓兵败自杀。



三十六计故事之四——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就是说作战的时候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准备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并且把他消灭。


      随着一阵支支扭扭沉重的响声,魏国都城大梁的城门打开了,一位大将骑着战马威风凛凛的来到城外,他往周围看了一眼,就带着一支举着庞字帅旗的魏军,朝着韩国的方向跑了过去,身后掀起一道道滚滚尘烟。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341年里一天的事情,那位大将就是庞涓,原来,十二年前,孙膑用围魏救赵的计策使得庞涓没能消灭赵国,反倒吃了大亏,今天,魏王有命令庞涓去消灭韩国。


      韩国不如魏国那么强大,也派使者去向齐国求助,当时,齐威王的儿子当了齐国的国王,叫'齐宣王’,齐宣王也命令田忌当大将,孙膑当军师,带领齐军去解救韩国。


     田忌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问孙膑:“先生,这会咱们用什么办法对付庞涓呢?”孙膑说:“田将军,魏国平常根本看不起齐国,庞涓这个人也容易骄傲自大,这会,咱们先用围魏救赵的老办法,解救了韩国以后,再这样做,行不行?”孙膑说出了自己的办法,田忌高兴地说:“好,那咱们就先去攻打魏国,然后,再来收拾庞涓。”


      庞涓正在攻打韩国,忽然传卫兵又拿着魏王的命令来了:“庞将军,齐军又在猛烈攻打大梁,魏王让您赶快撤兵赶回大梁。”庞涓明明知道这还是孙膑上次用的办法,可是还的撤兵啊,魏王的命令不能不听,他赶紧带领魏军往回赶。


      谁知道,当庞涓刚刚进入魏国的领地,就接到侦探的报告说,齐国听说庞涓回来了,就撤退回齐国了,庞涓听了又气又急,恨不得一口吞了孙膑,高声喊了起来:“追,给我追。”追着追着,庞涓发现了齐军的宿营地,他想,这齐军到底有多少人,嗯,数一数做饭用的炉灶,就知道了。


      魏军的士兵一数,那炉灶足够十万人做饭用,庞涓就说:“嗯,齐军有这么多人,我得小心点才对。”第二天,庞涓又发现了齐军的宿营地,叫士兵一数炉灶,这次够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庞涓带领着魏军来带了齐军的第三个宿营地,他再叫士兵数一数齐军留下来的炉灶,只够两三万人用来做饭了,庞涓得意洋洋:“哈哈哈哈,我早就知道齐军士兵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才三天的功夫,就逃跑了一大半,来呀,给我追上齐军,活捉孙膑。”有人就提醒他:“将军,孙膑诡计多端,您可要留神哪。”庞涓冷笑几声:“呵呵呵,孙膑和齐军明明是害怕咱们魏军,人马才越撤越少,我不趁着这个机会活捉孙膑,那要等到什么时候?传我的命令,火速前进。”


      庞涓就带着魏军拼命的追啊追啊,这马不停蹄人不下鞍,白天黑夜的赶路,可庞涓还嫌士兵走得慢,累的士兵们简直像是打败仗的逃兵,后来,庞涓索性丢下步兵,带领一支轻装部队,追赶齐军。


      天快黑的时候,庞涓带领着这支轻装部队来带了马岭道,这儿的地形非常险要,两旁都是高山,道路在山中间,特别的狭窄,还面临着无底深涧,庞涓看了看一个个累的疲惫不堪的士兵说:“现在还不能休息,等到活捉了孙膑再说,走,摸着黑往前走。”


      走了不大工夫,前面的士兵回来报告:“庞将军,前面的道路被石头和树干挡住了,”庞涓来到前头一看,道路上横七竖八堵满了石头和树干,这树干都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有一棵大树没砍倒,树皮被刮去了,还写的字,天黑看不清楚,他让士兵点着了火把一看,上边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字,庞涓大吃一惊:“哎呀,不好,中了孙膑的奸计了,快撤。”


      可是,这话音还没有落,嗖嗖嗖,射过来一阵乱箭,魏军立刻死伤一片 ,庞涓的身上也中了几剑,接着,马岭道两边的山上冲下来无数的齐军还高喊着:“军师神算,活捉庞涓。”


      原来,这真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量,又算着庞涓在天黑的时候能到达马岭,就引诱庞涓上了当,  然后在马岭埋伏下来,等着消灭庞涓,这时候,魏军被齐军全逗消灭了,庞涓知道逃不了了,只好拔出宝剑自杀了。


      就这样,孙膑用他的智慧和计谋又打了一场胜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