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多?根源在独特且恶劣的自然环境

 wongmong 2022-05-26 发布于广东

​​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非常频繁,有很多王朝就是直接或间接倒在农民起义之中,比如东汉虽然没有倒在黄巾起义的灾难中,但是却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不得不权力下放,最终造成军阀割据,最后被曹操的儿子曹丕所推翻,至于明朝和元朝,则是直接被农民起义推翻。那么,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为什么那么频繁呢?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自然原因,有社会原因,谈到自然原因,比较多的是黄河决堤泛滥、水灾、旱灾、蝗灾等等自然灾害,社会原因则有吏治腐败、赋税太重、徭役和兵役太繁重、法律太严苛等原因。笔者认为,农民起义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独特且恶劣的自然环境,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非常需要靠天吃饭,当自然环境恶劣的时候,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即使政府竭力救济也是无力回天,不过由于古代史书喜欢贬低前朝,我们看到往往都是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官僚腐败和皇帝的昏庸,当然,官僚腐败和皇帝昏庸是有的,但不是全部,我们不妨看看有真实记载的古希腊,古希腊自然恶劣,当自然灾害降临时,即使上下一心,仍旧难逃大自然的魔爪,最后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之中,首先受灾是底层的贫苦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地主、富农、富商和官僚、贵族、皇帝也有影响,不过影响较小。不过可怕的是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当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贫苦老百姓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往往是生存问题,在古代,遭遇自然灾害,往往意味着饥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给予足够的救助,发生动乱,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到了饥荒时代,填饱肚子最重要,什么仁义和礼义廉耻都可以放弃,这点在日本电影《大逃杀》中就有人性试验见证(当一群人之中,必须杀死另外的人,才能生存的时候,那么自相残杀就开始了)。同时,越是在灾难时代,人们越容易被煽动,朱元璋、黄巾首领张角等所谓的领袖不就是煽动民众来拉队伍的吗?于是,在自然灾害之中,农民起义就爆发了,当然农业起义往往参与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农民、商人、官僚、地主等等,不过主力应该是农民。下面就从气候、河流、地形、土壤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国古代的自然环境有多独特和恶劣。

一  季风气候既有雨热同期的优势,也有旱涝灾害和低温、寒潮等灾害。

在中国古代,中国属于农业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产业,而农业的发展又跟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有关。在气候上,中国恰恰是得天独厚又灾害频繁的。

中国在地理上分为两大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两大区域,季风区指的是夏季风容易到达的地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非季风区指的是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的中心和重心都在季风区,季风区的气候就可以代表整个国家的气候。季风区的气候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这三种气候,特征是夏季从太平洋上带来的夏季风的湿热水汽的影响,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特别是有利于水稻、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因为距离夏季风的发源地(发源地在热带的太平洋海洋上)较近,温带季风气候则是因为距离夏季风较远,影响较小,降水较少且集中在七八月份,冬季则受西伯利亚和蒙古的高气压带带来的冬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并且由于受纬度大小和冬季风影响的大小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则是温和少雨。

上文说到季风气候带来的雨热同期的发展农业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季风气候深受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影响,尤其是降水深受夏季风的影响,当夏季风强盛的时候,降水较多,但是夏季风太过强盛,就会造成降水太多,引发洪涝灾害,相反,夏季风太弱,降水太少,就会造成旱灾,影响生产生活,另外冬季风带来的低温、寒潮灾害,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危害,造成农作物的冻伤、死亡。还有,就是台风灾害,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有台风出没,台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夏季风的一种形式。在夏秋季节,随着太平洋的海水温度的升高,水汽不断上升,并在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力下,形成一个个热带气旋,其中威力较大、速度较快的叫台风,当台风在陆地登陆或影响陆地,会带来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和大风,造成洪涝灾害和风暴灾害,影响生产生活,造成财产经济损失。

二 地球气候周期的小冰期的影响

除了关注国内的气候,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放在全球的几亿年的气候变化当中,通过对全球气候的几亿年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全球的气候周期变化存在明显的小冰期和暖湿期的区别,当小冰期的时候,全球气候包括中国在内都是比较寒冷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对中国的农业社会是非常大的打击,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引发饥荒,如果再加上苛捐杂税等压迫太重,爆发农民起义是时间问题,当暖湿期的时候,全球气候包括中国在内都是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出现所谓盛世,比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都是在暖湿期。世界气候史上有几个小冰期,刚好和农民起义起义的时期相契合,这几个小冰期分别是A 公元1280年—1820年、B公元前60年—公元600年、C 公元前2200—公元前1800年、D 公元前3400—公元前2900年。其中B阶段对应的农民起义有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以及西晋时期的农民起义,A阶段对应的是元朝、明朝、清朝前期,这三个时期的农民起义频繁。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小冰河时期,并不都是寒冷干燥,只是总体上比较寒冷干燥,比如A阶段的小冰期时代,在明朝末年也就是17世纪初期,气候是寒冷干燥,引发旱涝灾害频繁、蝗灾,结果引发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但是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初期,也就是康乾盛世的时候,气候转暖转湿,农业发展迅速,不过到了18世纪末期,气候又变冷变干,致使农业生产遭到重创,引发天理教起义和白莲教起义等农民起义。

三 黄河水灾的频繁

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先驱——黄河文明,但是黄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黄河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比她的贡献还多。事实上,中国农民起义的频繁很大原因是黄河泛滥的结果。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三大地形区,其中,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的时候,由于多年的乱砍乱伐、毁林开荒、过度开垦,使得水土流失严重,黄河的泥沙量猛增,到了下游的华北平原,由于地势低平、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变缓慢,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底,使得河床越来越高,形成悬河,而且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堤坝多为抗洪能力不足的土堤、石堤,一旦遇到暴雨多的时候,决堤是常有的事,结果,洪水冲毁了农田、房屋、寺庙等所有东西,大量人口沦为难民,其中就包括流离失所的农民,如果政府的救济不够,包括贪污赈灾款物、财政紧张导致的救援不足等,大量饥民就只能揭竿而起,于是农民起义就爆发了,比如元朝的两淮农民起义、清朝的捻军起义都是发生在黄河泛滥的地区。

另外,在历史上,黄河也多次成为战争工具,以水代兵、决水作战是主要的作战思想,在黄河流域作战的时候,扒开黄河大堤,水淹敌军,是常见的作战方式,前有秦朝王翦绝水淹魏国首都大梁,后有花园口事件,前后历经两千多年,比如南宋在面临金兵的入侵,南宋的东京(汴京即现在的开封地区)留守杜充毅然扒开黄河大堤,水淹金兵,这次决堤,使得几千年来黄河从北方入海的格局变为从淮河入海,到了金朝末年,金国人为防止蒙古人入侵,也以样学样,扒开黄河大堤,水淹蒙古军,之后,蒙古军进攻南宋占领的汴京时候,又学金人决水淹宋军,黄河俨然成了黄河流域的战争工具。当然,扒开黄河大堤造成的洪灾,淹没农村和城市,许多人的生命或财产在黄河水的淹没下荡然无存,也造成了农田被淹,许多人流离失所,这时候如果救灾不足,农民起义是必然的,比如,1938年的花园口事件后,黄河大堤被炸开,整个黄淮地区形成了一大片的黄泛区,横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流离失所的人民要么参加军队,当兵吃粮,要么沦为草寇(这时的草寇也可以说是农民起义,四处劫掠,因为大部分是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尤其是农民),还有的就是逃荒。

四 除了黄河以外的其他河流的水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除了黄河以外,长江、珠江等其他河流也有水灾问题,季风气候造成了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夏季,容易造成水灾,加上古代的土堤、石堤不牢固,水灾是常有的事。一旦遇到水灾,如果政府救济不足,那么流离失所的人们包括农民就会爆发起义,比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在长江流域发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年的长江流域水灾频繁,清政府又贪污腐败、救灾不力,使得很多人加入太平军,壮大太平军的势力。其中,就要说到长江,长江和黄河一样,在古代也是多灾多难的河流,碰上多雨的季节,水灾是常有的事情,如果碰上降水太多,那么就是非常严重的水灾,比如元朝末年,正是长江的水灾,造就了长江流域的人民流离失所,引发饥荒,最终引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崛起于长江中下游的农民起义。

还有一条河流必须要提到的是淮河,淮河也是中国的伤心河,自从南宋时期,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大堤,水淹金兵,到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黄河肆虐淮河数百年,黄河自从南宋那次决水水淹金兵后,就携带滚滚黄沙奔向淮河,夺淮入海,曾经富饶和鱼米之乡的淮河地区沦为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没雨旱灾的穷苦地区,因为黄河带来的泥沙淹没良田,把肥沃的土地变成盐碱地,不适合耕作,也把淮河流域搞得排水不畅,水利设施不足,农业发展受阻,碰到小雨就是小型水灾,碰到大雨就是大型水灾,降水不足就是旱灾,这种情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淮河治理工程,才得到改善。在国家实施淮河治理工程之前,也就是从南宋决堤开始到民国时期,淮河流域都是灾害频发、盗匪横行、农民起义频发的地区,这里面固然有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也有战争方面的原因,比如多次扒开黄河水淹敌军,结果造成水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百姓流离失所,最后无奈走上起义的道路。

五 地形上的山地多、平地少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无法忽视,那就是我国地形是山地多、平地少,这就造成了我国耕地较少的困境,这在现在,或许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改善滩涂为田、填海造陆等方式扩大耕地以及进口粮食,但是在古代,那就是问题,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平地稀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古代为什么一遇到天灾人祸,就容易造成饥荒和农民起义,就是人地矛盾的原因,这也是马尔萨斯陷阱,那就是粮食产量的增加,赶不上因为人口增加所增加的粮食需求,就会造成饥荒,也会容易造成动乱,比如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一部分因为就是广西的土客矛盾尖锐和人地矛盾尖锐,最终引发金田起义。

六 土地贫瘠问题

最后,还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常年耕作、水土流失、泥沙冲击等带来的土地贫瘠问题,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中,除了水利、气候、地势等问题外,土地的肥沃程度也是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由于不注重休耕、轮耕等精细耕作方式以及没有化肥等肥料,往往会遭遇土地贫瘠问题,还有水土流失会带走表层的肥沃土壤,泥沙冲击则会把肥沃的表土覆盖导致土地贫瘠,总之,土地贫瘠问题也是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贫瘠的地区,农业发展受阻,粮食产量低,一遇到天灾人祸,极容易引发生存困难甚至是饥荒,进而引发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有两大土地贫瘠的地区,分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和淮河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是因为乱砍乱伐和过度开垦带来水土流失问题,把表层肥沃的土壤冲走,导致土地变得贫瘠,淮河地区则是因为南宋初年的掘开黄河大堤后,黄河夺淮入海,黄河带来的泥沙将淮河肥沃的土地覆盖,将肥沃的土地变成盐碱地,昔日富饶的江东地区变成穷苦地区,淮河地区秦朝时期,可是项羽崛起的后方,彭城就在淮河地区。这两个地区都因为土地贫瘠,农业发展落后,粮食产量低,人民贫穷,一遇到天灾人祸,容易造成饥荒,如果政府救济不足,那么农民起义就是早晚的事,比如明朝末年,陕北地瘠人穷,又碰上旱灾,结果引发高迎祥农民起义,走投无路的李自成正是加入高迎祥的农民起义队伍,才最终推翻明朝,又比如元朝末年,淮河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又加上该地素来土地贫瘠,各种灾害较多,没有存粮,又加上官府的贪污腐败、苛捐杂税、赈灾不力,最终引发农民起义,惊动朝廷派兵围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