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诗如画颐和园:朝政宫寝区之德和园大戏楼(一)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德和园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组大型的戏园建筑,前后4进院落,以3层的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建筑物,依次排列成为一条南北的轴线,这条轴线与万寿山东麓山脊上的景福阁的中轴线对位重合,楼阁相望,互为辉映。德和园的“德和”二字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为君子听了美好的乐曲,就会心地平和,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德和园的大门面阔1间,硬山顶,坐北朝南。门内为建筑群的第一进院落,东南和西南面各有群房12间,修建成“L”形状,硬山式屋顶。

清漪园时,此处有一座名为“怡春堂”的大庭院,主体建筑是二层楼的书房。怡春堂于19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一)大戏楼

  在第二进院落内,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戏台。德和园大戏楼与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中国三大戏楼。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戏楼高22.73米,地上分福、禄、寿三层,卷棚歇山顶,坐南朝北。下层戏台宽17米,进深16米,檐柱高4.48米。中层戏台宽12米,上层戏台略小一点。戏台的台明高1.2米,东西各有3个汉白玉通气孔。在下层戏台的后面有1座3间的仙楼,仙楼与戏台台面之间连接着4座仙桥。为表演大切末戏的需要和增强演唱效果,在下层戏台底部开挖了1口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8米的砖井。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了5个见方约1米、深1.28米的水池,既可供演出时制造喷水效果,又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的共鸣效果。与这5个水池相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面建有5部滑车。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戏台上的匾联非常有特色,下层匾额“驩胪荣曝”喻示为帝王献艺荣耀快乐,所配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更是充满了对这座皇家戏台的赞叹。中层匾额“承平豫泰”和楹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才济济、歌舞升平的景象。上层匾额“庆演昌辰”以及楹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则指出了戏台承担的一项重要而荣耀的任务——为帝王祝寿。戏台后部毗连2层的扮戏楼,扮戏楼面阔5间,后出抱厦3间,柱高12米,与戏台勾心斗角,紧密相连。1984年9月10日,德和园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颐和园一个新的景点。改造后的德和园,利用原有古建房屋及历史记载,以原状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方式开辟为展区,其中大戏台和颐乐殿布置为原状陈列,扮戏楼陈列戏装道具、景泰蓝制麻姑采药、慈禧乘坐的轿子、汽车,以及一幅由美籍荷兰画家为慈禧绘的一幅油画。东看戏廊布置为“慈禧生活用品展”,西看戏廊布置为“清代宫廷玻璃器皿展”,两廊展厅壁间陈列多幅慈禧在颐和园的生活照片。后院东、西配殿分别布置为帝后休息室,共陈列文物数百件。除了恢复大戏楼、颐乐殿及庆善堂慈禧画像等外,还增加慈禧等人的模拟蜡像。

文章图片1

德和园大戏楼外景

文章图片2

德和园大戏楼

文章图片3

德和园大戏楼

小知识:大戏楼的修建及功用

乾隆修造清漪园的时候,其实已经建造了一座两层的戏楼,位置在听鹂馆内,曾经是乾隆皇帝母亲孝圣皇太后看戏的地方,后来,慈禧认为这个戏楼演京剧效果太差,于是在德和园修建了大戏楼。当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是,慈禧为了享乐,耗费了71万两白银,用了四年的时间,修造了这座天下第一戏楼。据清宫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死亡这13年间,仅前11个年头她在这里看戏达262天次,最多一年中看40天次。她每次来园的第二天必来看戏。直到她死前的35天也还在这里看戏。按照宫中惯例,每逢初一、十五各要演戏一天,端午、中秋和七夕各演三天,慈禧过生日则要演九天。这座戏楼没有一般的观众席,慈禧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看戏,光绪只能坐在廊上陪看,东西两廊原来不设门窗,是赏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德和园戏台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修建的一座古戏楼,涵盖着中国古代戏台的修造历史、建筑艺术、演剧活动等内容,在中国戏剧及建筑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

关于大戏楼的建设,还有一个小传说。慈禧特别爱看戏,每次来颐和园都是在听鹂馆看戏,可总觉得不过瘾,就给工匠们下了道懿旨:

  “在仁寿殿后侧修座大戏台。这座戏台要建成人间、天堂、地狱三个境界。神仙要能从天而降,小鬼要能从地狱里钻出来。”

  懿旨一到,可把工匠们难住了,这样的戏台听都没听说过,可怎么个造法呀!大伙凑在一起商议来商议去,总得不出个结果,光图纸就画了上百张,哪张都不合老佛爷的意。她把工匠们叫来臭骂一顿,限他们三个月内把烫样拿出来,否则提头来见。

  怎么办呢?张榜求贤吧。两个多月过去了,仍然没有个着落。大伙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天唉声叹气。这天,大伙儿坐在东宫门外,不知从哪走来一个拿小筐的老头儿,嘴里吆喝着:“烧饼,卖烧饼啦!”见大伙愁眉苦脸,招呼道:“各位,来两个烧饼尝尝吧。”

  大伙儿没理他。老头又叫:“来来来,吃点好哇!”一个心眼宽的人说:“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来两个,来两个!”顺手接过老头递过来的烧饼。可接过一看,不由叫了起来:“这也叫烧饼?”

  大伙儿觉得有异,围过来一看:这烧饼可真特别,只有三层,四边都向上翘着,中间还有几个窟窿。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老头笑着说,“这样的烧饼可不好做呀!”说着,拿起一个烧饼一摇,上边的芝麻从窟窿里掉到手心里。冲大伙儿说:“瞅瞅,上边的能掉下来。”他又把烧饼翻个过摇了摇,底下的糊疙巴也穿过窟窿掉在手上,“再看看,下边的也能上来。”

  “好咸呀!”不知谁喊了一句。

  “对不住呀,放了三层盐(檐)哪能不咸呢?”

  “三层,留洞,放盐?高人哪!高人!”一个老工匠突然喊了起来。大伙儿忙找那个老头儿,可不知什么时候早走了。这不是鲁班爷来指路,还能有谁?大伙儿不由跪在地上,向西方磕了三个头,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

  大伙儿连夜绘制了地盘图、立面图,又很快制出烫样,如期交了差。老佛爷见大戏台分为三层,有乐队伴奏的地方,舞台在正中,地板上有地井,顶板上有天井,不禁点头称赞。

  四年过去了,花费了七十多万两白银,大戏台建好了。慈禧吩咐御膳房蒸了几百斤面的小窝头,赐给每人一个。有个老工匠泪流满面,心想:“小窝头啊小窝头,为了你差点要大伙的命呀!”慈禧以为他是受宠若惊,又让李莲英赏了他个小窝头。

小故事:慈禧看戏

可以这样说,京剧经过多年的演变,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剧种是在德和园大戏楼完成的,这是它的重要历史价值、

德和园大戏楼共有3层,3层之间有夭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使戏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神出鬼没,上天入地,变化无穷。戏台底部还有一口深井和4个水池,这个水源的设置,也是为了演出的需要。据有关资料记载,给慈禧画像的美国女画家柯尔,有一次在颐和园看戏,她是有幸被慈禧“赏看戏”的少数外国观众之一。当她与光绪的后妃一起看戏时,戏台上出现了舞龙的场面 开始,只见龙头摆动,龙身盘旋,和平常舞龙场面没有什么两样。这时,光绪的后妃们互相使了个眼色,便悄悄地走,而柯尔仍在原处观看。霎时,龙口里突然喷出水来,把看得入神的女画家淋成了个落汤鸡。龙口喷出的水,可能就来自台底下的水井。这口井的功能,还有一个说法,据说它能增强演员声音的共鸣 一些演员反映,在这电演唱念白是比较省劲的,字音清楚,声音也显得洪亮,这可能与戏台底部的水井有关

清朝的上层统治者,普遍有爱看戏的习惯 据说,清朝人关之前,他们的开国之主努尔哈赤,对待战俘人员就曾有优待“优伶”(旧时的戏曲演员)的政策、人关后的儿代帝王,都有看戏的爱好,乾隆不仅喜欢看戏,有时他白己也化装仁台,连演带唱。京戏的前身是徽戏,本来是安徽省皖南带的地方戏,正是在乾隆执政时期开始进京,在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戏种之长的基础上,最后发展成为京剧。开始,梨园行供的祖师爷是唐朝的第十代皇帝唐明皇。相传,唐明皇既能打鼓又能演戏,和大臣们经常在宫中的梨园演戏消遣,后来“梨园”就成了戏剧行的代名词。唐明皇也就成了梨园行的祖师爷。可是,到了清朝第6个皇帝道光时期,供的祖师爷又增加了一个道光的母亲——“御后祖师”。相传“御后祖师”原来也是戏剧演员,被嘉庆皇帝看中,进宫后生了道光,被立为正宫。道光对于自己的身世曾说过一句话“想不到我也是戏子啊!”意思是说自已也是唱戏人的儿子。后来不知怎么演变成了把唱戏的都称呼戏子了。这就是“戏子”的来历。

到了清朝末期,宫廷和戏剧界,更有不解之缘,当时很多出名的京戏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都多次被内廷传差演戏。宫内还有自己的戏班子——升平署。不少太监都能登台演出,而且唱、做、念、打颇具功夫。100多年来,京剧这门艺术迅速发展而日臻完善,主要是一些著名的京剧演员对此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贡献。但是,俗话说“宫中不好,民间不要”,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京剧能发展成为我国各剧种之冠,被人们称为“国剧”,这与清朝末期,官廷特别看重京剧大有关系,德和园大戏楼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慈禧就是一个“戏迷”。她不仅爱听、爱看,而且爱唱、爱评论。她看戏时。一边看台上演出,一边对照眼前的“串贯”。“串贯”是宫内一套非常详细的“总讲”,外边是极难看到。每出戏都有一水“串贯”,从剧目名称、演出时间扩人物扮相、唱词念白、板式锣鼓、眼神表情、动作指法、四声韵律等、都写的很详尽。慈禧就是按照这个“串贯”要求演员。

有一次,德龄(宫中女翻译官)姐妹陪慈禧看戏,一些名演员都在。慈禧叫谭鑫培和郎德山演《盗魂铃》,演后慈禧对德龄姐妹讲:“这戏内有两段梆子腔,不但戏子要提足嗓音,字字着实。就是拉弦敲板的人。也要讲究五声六律,才能得心应手,按腔合拍。谭老板(谭鑫培)对我说,只有梅大锁拉弦。李五打鼓,他才能唱好这段梆子腔。”由此可知,慈禧虽然对国事无能,而对于京戏倒不愧是一个内行。据说,光绪对京戏很有功夫,小鼓打得相当好。有一次宫廷演戏,他鼓瘾大发,上台把打鼓的人赶开,自己坐下打起鼓来。还有一次,鼓师李五故意打错了一个鼓点,他想只有内行才能听出来。外行是不会挑眼的,结果还是被光绪听出来了。李五只好认错,还受到停发一月薪俸的处分。光绪在京戏方面的功夫,这可能与他是个傀儡皇帝不问政事有关。据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满洲国当傀儡皇帝时,因不能过问政事,为了消磨时光,每天练习抓中药,后来抓药很熟练,一付几十味的中药很快就能按分量配好,这与光绪在京剧方面的功夫,真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大戏台的后半部分叫 “扮戏楼”,是演员们化装和上场前候场的地方。大戏台的对面是慈禧看戏的颐乐殿,殿中的宝座是专为慈禧看戏而设的。其实她看戏时并不坐这个宝座,而是坐在颐乐殿西里间窗前的木炕上,便于观看演员从查台口出台时的亮相。颐乐殿东西两侧的看戏廊,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贝子贝勒按规定坐在这里。演出时,从台日的两角到颐乐殿两端,要张篷鳗帐,将两雁的看戏廊与颐乐殿隔开。慈禧在颐乐殿里的活动,大臣们是看不见的。这就叫“君臣有别”。

由于慈禧爱看京戏,宫中关于看戏的规矩也特别多。有些规矩听来十分可笑。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能得到这种荣誉的入为数少。但是;这种陪看戏后来竟变成了一种苦差。因为有些看戏的人,总是跪在戏台底下院内平地上。慈禧着多长间。陪看戏的人就跪多长时间。夏天烈日烘烤,冷天寒风吹打,相当辛苦的差事。宫中太监见到这种情形,往往动上前送铺垫、茶水,以向陪看戏的官员索取银两。而看戏的人为了少受罪也主动向太监送银子,请求太监关照。太监见到有利可图,就花祥翻新,不仅送铺垫、茶水、水等,还可以送几个“大烟泡”,甚至把烟瘾大的人领出去,待他过完烟瘾后再回去陪看戏(因为陪看戏时是不准吸烟的。)这样一来,太监索银的价码就越来越高,从几十两、几百两至上千两银子。有一次慈禧45岁生日,在故宫畅音阁演戏(当德和园大戏楼尚未建成)。固原提督被破格恩准进陪看戏(一般情况下京外官员不准进宫),这位“提督大人”烟瘾过重,为进宫赔慈禧看戏不能吸烟而发愁,后来托人向宫中太监求情,经双方讨价还价,最后监答应每小时送茶一杯,烟泡3个,一天送六次,每次索银1000两,共纹银6000两,成为当时一大趣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