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诗如画颐和园:颐和园的前世今生之乾隆兴建清漪园之原委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景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颐和园完美的园林布局,得益于清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清漪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大型宫苑,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精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园林山雄湖阔,楼阁参差;天光云影,敛彩明霞;树郁鸟鸣,四时如画;既有大自然的妙趣神工,又迸发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智慧之光,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一、乾隆兴建清漪园之原委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把明代紫禁城付之一炬,而是对明代皇城和紫禁城进行了部分重建和扩建。明代皇帝修建的御苑不多,北京西郊一带只有几座王府的私园。但来自关外的清代帝王,对营造皇家园林情有独钟,而且对江南私家园林特别欣赏,从康熙皇帝开始到嘉庆皇帝为止,在北京西北郊营建了五座规模空前宏大的皇家园林,简称“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三山五园”是与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以前,清廷已在香山、玉泉山及西苑先后修建了四座皇家园林,即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这四座皇家园林都是在康熙皇帝时开始兴建,此后又由雍正、乾隆皇帝陆续增修。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完成了扩建工程,乾隆皇帝亲自书写一篇《圆明园后记》,将其夸耀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明白诏告天下:“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但仅六年后,乾隆皇帝又开始兴建清漪园。

建清漪园的原因是乾隆皇帝对已建成的四座皇家园林并不真正满意。这四座皇家园林没有一座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创建的,这对于好大喜功且艺术修养极高的乾隆皇帝来说,确实是不可忍受的。何况从造园角度来看,畅春园和圆明园虽然很好,但缺点是在平地上造园,虽然也有宽阔的水域和宏大的建筑群,但只是江南名园集锦式的展开,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础,并不具备真正的山林之美。香山静宜园也只是一座山林风光园,缺少水域、水面。玉泉山静明园内虽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泉。山体也颇有特色,可惜的是玉泉山是南北走向,山前也没有宽阔的水域。

另外,从已建成的四园来看,圆明园、畅春园已连为一片,但在玉泉山静明园和圆明园之问还隔着原始地貌的瓮山(万寿山)和西湖(昆明湖)。而瓮山作为燕山余脉向平原过渡的最后一座小山丘,山体不高,却是难得的东西走向,又西邻玉泉山,并和远处的西山相望,景色可以互借。瓮山西南侧有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西湖,自元明以来就已是西郊一处风景名胜,有神似杭州西湖的地貌环境,湖界在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山水、景观互为相连。而此时瓮山、西湖仍是一片原始地貌,可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营造一座水域可媲美于杭州西湖,北面又有真山的皇家宫苑。建成之后,京西五园便可连成一片,在规模上可以超过“百里为度”的秦汉宫苑。乾隆皇帝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完整的规划,把清漪园作为“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来建设。于是一座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包含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多种形式并存的皇家园林开始动工了。

清漪园是中国现存皇家园林中唯一一处按照帝王完整的构思、完整的总体规划进行设计,之后连续施工一次建成的庞大皇家园林。虽然乾隆皇帝颁旨公布修建青漪园的时间是在乾隆十六年 (1751)七月,同时建立了管理机构,朝廷颁发了印信,实际上,清漪园叠山理水的主体工程在乾隆十四年(1749)冬季就开始了,仅用了两个多月便完成了对西湖和瓮山结构布局的调整。

清漪园的建筑是在乾降十五年(1750)开始动工的,乾隆皇帝以为生母孝圣宪皇太后钮钴禄氏庆祝六十大寿为由,下令拆毁瓮山上的圆静寺,在原址上建一座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之名为“万寿山”。在修建大报恩延寿寺的同时,在万寿山阴南北麓和沿湖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殿、堂、廊、轩、亭、桥等园林建筑。

施工期间.乾隆皇帝不断亲临现场查看,下达具体旨意,清漪园工程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完成,历时十五年。乾隆皇帝亲笔撰写了《万寿山昆明湖记》、《万寿山清漪园记》,记叙建园始末、建园的理由及陈述自己并没有只图游园不理政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