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拾“修养”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075天

当下的社会,修养不是个招人待见的词。一方面,物质至上,很多人对“修养”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修养听上去不错,但怎么做到?文化传承的断层使修养失去了依托,只剩下空洞的词藻。

不过,在古代,修养却是鲜活的。

传统社会里,儒家讲究成圣成贤,佛家讲究成佛成菩萨,道家讲究成仙成真,追求的方向不同,但方法上有相通之处,都要通过修行修养的方式,靠自身的觉悟、智慧和努力去实现。

学术上,管这叫人本主义。因为它们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起点的,提倡的方法也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因为这种特质,中国文化的宗教性比较差。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同样发展出了慰藉人心灵的独特方式。

人生而有痛苦,特别是搞政治、社会工作,人际关系复杂,再加上讲求道德修养,烦恼就更多了。没有专门的宗教,却可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饮茗弹琴,修禅打坐,……。除了涵养性情,还能排遣烦闷。这就是古人的修养

实际上,现代人生活里的苦闷比古人并不少,从最上到最下,哪一个人心里没有纠结,而喝酒、打麻将、泡吧并不能真正慰藉人的心灵。这也许是重拾修养的一个契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