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妻相”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23天

《周易》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为什么会这样?《周易》的解释是,各从其类也。也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会发现确实如此。频率相同的声音会发生共振,同种类的鸟儿会相向而鸣,水更容易流向潮湿的土壤,天干物燥更容易发生火灾。

人与人之间,也时常是这样。

《红楼梦》里,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就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姑娘家不便说出口,只能心里嘀咕。宝玉就不一样了,张口就笑着说,这个姊妹我曾见过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小说,怎么能当真呢!确实,这是小说,但不要忘了:小说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象前面举的例子一样,古人认为这就是同气相求;或者干脆像曹雪芹写的——是前世因缘,命中注定

不过,现代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最喜欢的是他(她)自己,其次是最像他(她)的人。当然,这种喜欢不是那种对美景、美女的喜欢,而是深入骨髓的喜欢:对那些举止、气质和自己很像的人,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种莫名的好感。小说、电影、电视里经常出现的一见钟情就是这种喜欢。

再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见钟情靠的不是语言,甚至不是有意识的交流,而是无意识的语气、神态、眼神、举止。

实际上,这种沟通、交流在感情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看看周围,总有一些几十年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的和谐几乎写在脸上,也就是所谓夫妻相,而且结婚的时间越长,越相像。这就是长年累月一起微笑,一起皱眉,一起经历相同情感的结果,每一方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另一方进行雕琢

不仅是夫妻,其他经常相处的人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古人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相同的道理。

再比如,对子女的教育,言教往往流于形式,真正起作用的是超出语言之外、潜移默化的身教。

人们经常说,人是万物之灵,这或许就是灵性的一种体现吧!让我们更多地体味这种灵性,不辜负这种灵性!

更多《国学100秒》:

人际交往的真理!

“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的田野”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