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的律法和小人的律法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41天

君子和小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大课题。那么,怎么区分君子和小人呢?

很多人自然想到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君子才能晓之以义,小人只懂得利,不管什么事,都是甭费话,拿钱来,所以讲义是没有用的。

宋明理学家把这叫做义利之辩,认为关系到人禽之别。似乎一提到“钱”,就不是君子了,甚至不能叫了!

其实,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抽象的概念。现实生活里没有纯粹的君子,也没有纯粹的小人。君子也有各种弱点、缺点,小人也会有一技之长。现实生活里的人都处于君子和小人两个极端之间,只不过更偏向那一方。

同样,“义”和“利”,也不是那么势不两立!

“义”当中就没有“利”吗?一个人依道义行事,利益他人,社会当然会给予回报,甚至会有意外的收获。当然,君子做事,考虑更多的是“义”,而不是“利”。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君子了。

反过来,“利”当中同样也有。比如商人,贱买贵卖,肯定是为了。但商人化远为近,化无为有的时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也给生产者带来了机会。这就是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明显也包含了。孔子说,对老百姓要庶之,富之,教之,也有同样的意思。

不过,“利当中不仅有、有,还有。古人说,这个字啊,由一金二戈组成,有“金”在身边,难免有劫夺之祸,所以要准备好自己的防备外来的“戈

人们常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其实都是惹的祸。

只不过,君子能从“利”中看到“害”,并懂得,也就避免了害;小人却只能见,不能见“害,更不要说避“害”了。

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是说君子只明白“义”的道理,小人只明白“利”的道理,而是说君子做事考虑的角度更多、更长远,行事风格以义为主,小人做事往往只着眼于利,着眼于眼前,而不顾其他。

从这样的角度,可以说是君子的律法,是小人的律法。

违背了各自的律法,后果当然也不一样。古人讲,苔杖徒流死,小人之律令;礼义廉耻,君子之律令,说的正是这个问题。

最后,不妨问自己:在路口,面对红绿灯,遵守还是不遵守,为什么?这显示了每个人的律法!

更多《国学100秒》:

无信而不立

生命层次,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国学其实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