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盲心明”与“目明心盲”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65

《国语·周语》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大致意思是说,天子听政要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有意思的是,这里面包括了瞽献曲、瞍赋、矇诵、瞽史教诲,而瞽、瞍、矇都是视力不好的人,甚至可以叫瞎子。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堂堂的国君为什么要找一群盲人帮助治理国家?

其实,这种方式在周朝很早就存在。

《诗经·周颂》里有一篇《有瞽》,就是讲西周庙堂祭祀,盲乐师们怎么树起钟鼓罄等乐器,再奏出肃穆的庙堂之音。按照《周礼》,王朝乐官主要由瞽矇担任。

为什么要这样?古人的解释是,目无所见,于音声审也。就是说,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对声音格外敏感,听觉超群。

实际上,这一点在生活经验里也能得到验证。

现代科学更证实,盲人被剥夺视觉以后,大脑里原本属于视觉的区域,会转而被附近的听觉和记忆区域支配,所以盲人一般都听觉发达、记忆力强。

人类文明初期,经验、智慧更多依赖口耳相传,盲人的这些特点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优势。

古希腊诗人荷马、《俄狄浦斯王》里的先知忒瑞西阿斯以及很多其他先知都是盲人。

按照西方的说法,上帝在为他们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盲目提供了洞见的契机!这也就是所谓“目盲心明”。

当然,这不仅仅是神话,也包含一种古拙的睿智。

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察察与昏昏、闷闷的对比,不正是众人皆明我独盲的写照!

庄子说,“昭昭生于冥冥,不正是“盲于目而明于心的刻画!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学》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宗教上讲“开悟,老百姓讲“闭目养神”,传达的不也是一种类似的精神!

当今的社会,有了网络,有了百度,有了抖音,物质生活更是远远超越了老子时代,面对这越发五光十色的世界,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牢记目明心盲的教诲!

更多《国学100秒》:

“教”和“育”

为什么“立不中门”?

观察世界的窗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