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论语》(中)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上一次,我们讲到孔子的家世,知道孔子不是普通人,是王族的后裔。实际上,孔子的家族一直在传承一种东西。什么?教养!教养是能传承下去的,物质财富传不下去。富不过三代嘛!想攒点钱传给孩子,到最后可能培养出一个败家子。为什么?因为只看到了钱的好处,没有看到钱还会“咬人”。富不过三代,其实都是钱闹的,钱的坏影响在后代身上体现出来。当然,这么说不是完全否定钱,钱也有好的一面,而是提醒大家,两面都要看到。现在很多人的想法是,我们小时候受穷、吃苦,现在条件好了,不能再让孩子吃这种苦。其实,吃苦跟物质财富一样,也有两面性,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中国人讲中庸,什么是中庸?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插了几句闲话,接着上一次讲。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家族没落了,又是孤儿寡母。所以孔子从小就爱学习,很勤奋、很刻苦。当然,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人物,除了这些更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如果再早几百年,也出不了孔子。要有时代大环境,才能出孔子这样的人物。那么,孔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孔子那个时代叫春秋时代。为什么叫春秋时代?因为孔子写过一本书,叫《春秋》。有人说,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编辑、整理的。也可以这样说,但是古人一般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不管怎么说,春秋时代是一个乱世。乱到什么程度?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到外面讲课,经常讲这个例子,好多人以为是“讲故事”。其实不是“讲故事”,是真实的历史,从《春秋》、《左传》选出来的。

那时候,有个诸侯叫卫宣公,给儿子公子伋聘了个媳妇。接回来一看,这姑娘长得不错,卫宣公就自己留下了,成了他媳妇。(听众笑)

大家不要以为是笑话,这是《春秋》明确记载的。其实,卫宣公还做过一些更过分的事。

卫宣公的父亲去世后,他做了卫国国君。《春秋》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卫宣公烝于夷姜”。“烝”是什么意思呢?“烝”,就是私通。(孔子写《春秋》有一种做法,叫“为尊者讳”。就是写尊贵者的事,要写得隐晦一些,别明说。这基本上变成后来史书的通常做法。)夷姜是谁呢?卫宣公父亲的小老婆。按后来的说法,这叫乱伦。公子伋就是他和夷姜生的。

后来,他跟宣姜(就是给公子伋娶的那个媳妇)又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再后来,公子寿和公子朔长大了。本来公子伋是嫡长子,应该接替他当卫国国君。但是,卫宣公比较宠爱宣姜,宣姜想让亲生儿子公子朔继位。宣姜和公子朔就商量着要除掉公子伋。最后,这娘俩说服卫宣公,让公子伋出使齐国,他们再指使强盗半路把公子伋杀掉。他们商量的时候,被公子寿听到。公子寿这个人心眼比较好,不像宣姜和公子朔那么坏,而且他是宣姜生的,宣姜和公子朔也不避讳他。公子寿听到他们的谋划,就去找公子伋,说:“你不要去齐国,有危险。”公子伋说:“父王指派的事,那能不去。”公子寿没办法,最后跟公子伋说了实话:“他们要害你,半路会有强人劫杀你!”公子伋说:“我要是不去,这个国家就成无父之国了,不行,死也要去,我小心就是了。”公子寿看劝不了公子伋,等到出发前的晚上,跟公子伋说,“给你送送行吧!”俩个人一起喝酒,公子寿把公子伋灌醉,然后拿着公子伋的旌节,赶着公子伋的马车,带着人出发了。公子伋酒醒后,发现自己的旌节、马车不见了。一问才知道,公子寿代替自己去了齐国。公子伋就在后面追。追到边境,终于追上了,但是强盗刚刚把公子寿杀掉。公子伋一看公子寿死了,就说:“我不能独生啊!”跟强盗打起来,最后也被强盗杀死。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悲壮?是(听众答)。这件事当时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广为传诵,还被写成诗,收进《诗经》。

一共是两首。第一首是说卫宣公娶宣姜,叫《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新台,就是为了迎娶宣姜新修的一个观景楼台。泚,是鲜亮的样子。河水,就是黄河。弥弥,就是水面很大,也可以叫漫漫。燕婉,就是容貌英俊。蘧篨,就是人长了个鸡胸脯,腰不能往下弯,脸总是冲上。这一章的意思是说,为了迎娶宣姜,卫国在黄河边新修了一个漂亮的台子,水光潋滟,楼台明丽。宣姜本想嫁个俊俏的郎君,没想到盼来的却是个丑八怪老男人。

第二章跟第一章的意思差不多,就是简单重复。

第三章:鱼网之设,就是张开鱼网。离,就是“丽”,美丽的那个“丽”字,挂住的意思。鸿,有人说是鸿雁、大雁。但是大雁怎么会到鱼网里?这太少见了。闻一多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鸿是癞蛤蟆。本来想用鱼网打鱼,结果捞上来一只癞蛤蟆。再后面,戚施就是罗锅,也就是驼背,只能往下看,不能往上看。

大家想一下,周星驰拍的《唐伯虎点秋香》华府那两位公子长得什么样?(听众笑)对!就是刚才讲的蘧篨和戚施,一个只能抬着头弯不下腰,一个只能弯着腰抬不起头。周星驰是从诗经里找的灵感!

这一章还是讽刺卫宣公娶了儿媳妇。

第二首,是说公子朔和公子寿,叫《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首诗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有二个人要乘船远去,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中心养养吗!希望这两个人不要受到什么伤害!这可以说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有“危”也有“机”。“危”,就是上层贵族那种荒淫的生活方式;“机”,就是公子朔和公子寿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当然,说那个时代乱,不仅仅是这种乱,还有更严重的,也就是诸侯间的相互征伐。司马迁写《史记》有一句话,叫“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说得非常形象。

在这种状况下,不断有上层社会的人进入下层社会,也不断有下层社会的人进入上层社会,社会上下流动特别大。前面讲孔子家族的变迁,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流动。这种流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像孔子这样的家族是带着“文化”向下流动的。也就是说,“文化”被带到下层社会。

诸侯混战还带来另一种结果。诸侯相互征伐,有的能自己带兵打仗,这没什么问题。有的不能自己带兵打仗,而且很多家族做诸侯时间长了,就退化了,打不了仗。没办法,只能把权力委托给能打仗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些人领兵打仗,打了败仗不用说,打胜了,很多战利品——土地、人,慢慢就归他了。这样,权力就会慢慢下移,从诸侯转到卿大夫手里。当然,卿大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权力越来越往下走。到了孔子的时代,《论语》里说“陪臣执国命”。什么叫“陪臣执国命”?就是官僚系统最下层的人——也就是控制实际事务的人——掌握着实权,上面都是空的、名义上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做诸侯,我们会用什么样的人?用能干的吧!如果不靠谱,没几天就把你踢到一边了;用靠谱的,如果不能干,国家同样危险。那怎么办?肯定是要找既能干又靠谱的。到哪儿找这样的人呢?孔子就顺应了这种时代需要。我们都知道,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孔子为什么提倡这些?时代的要求!前面讲卫宣公和公子伋、公子寿已经提到这一点。缺什么吆喝什么嘛!任何社会都是这样。同时,孔子的弟子当中有一部分人是相当能干的。这种既靠谱又能干的人当然是诸侯最需要的人,所以孔子早期弟子有很多做官、给诸侯干事。这些弟子做官以后,自然会有更多的人蜂拥而至,跟孔子学习。孔子的学说能够传下来,没有这些早期做官的弟子肯定不行。如果孔子的弟子都跟颜回一样,安贫乐道,估计追随孔子的人就不会那么多。当然,颜回有颜回的意义,我们这样讲不是否定安贫乐道,只是讲孔子的思想为什么能传下来。

总结一下,孔子之所以成为这么伟大的人物,有家族传承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经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时代、环境、个人缺了哪一环也不行!

实际上,孔子成长的这种经历对我们现代人也很有启发。在这个社会,想做事,也要看清社会需要什么。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什么原因,几千年传承的做人教育几乎没有了,而且带来很多现实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机遇?这个问题有点大、有点远,说说眼下的问题。很多孩子一到我们义塾来,父母就感觉到孩子有问题。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掌握这种主动的做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就会站得比别的孩子更高。至于说,孩子将来能怎么样,我不是占卜的,不会预测,也不是先知,不敢说孩子必然会发展成什么样,因为有太多偶然性、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好,懂得怎么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将来到社会上肯定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做人、教育孩子真得是一门学问,学跟不学有很大差别!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的内容。

今天实际上没怎么直接讲孔子,都是一些背景介绍,下一次再具体讲孔子本人的经历。

更多《<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代序及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

禀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

没有不教育,只有成功与不成功的教育

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黄香暖席,孔融让梨(让孩子知道爱别人、懂得分享!)

孝悌与见闻,孰先孰后?

“才”、“纲”、五行、七情、十义杂论

孔子与《论语》(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