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柏之下 其草不殖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90天

《左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康王去世,太子郏敖即位,因为年纪小,被称为孺子王。郏敖的叔叔公子围被封作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郑国行人(也就是外交官)子羽因为参加康王的葬礼目睹了这个过程,对人说:“是谓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就是说:这么安排太不合适了吧!恐怕公子围会取郏敖而代之。松柏之下,草怎么会繁茂呢?!

果不其然。

四年后,公子围趁入宫问疾的机会,用帽子带勒死郏敖,自立为王——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楚灵王。

从此以后,松柏之下,其草不殖成为一句名言,用来形容同一片土地上容不下“两强”并生,甚至松柏下的草木也会衰弱不堪。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故事,或许更能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李鸿章早年曾拜曾国藩为师。太平军兴起,曾国藩组织湘军,李鸿章又到曾国藩幕下干了几年。再后来,因为曾国藩的协助,李鸿章组织起淮军,并由曾国藩推荐担任江苏巡抚,并主管对后世中国影响巨大的上海。

按道理讲,曾、李关系应当相当密切。但是曾的家人,除了曾国藩,几乎没人说李鸿章好话,认为李鸿章不尊重曾国藩,没良心。

其实,曾国藩和李鸿章完全是两种性格的人,办事思路也不一样。

拿练兵来说,曾国藩办团练,是让门生、故吏各自回乡,找最老实的农民,招兵的唯一标准是看手上有没有老茧,对这些士兵也像对乡人一样对待。这样的兵,可能是中国当时组织力、战斗力最强的。

李鸿章完全不同,走上层路线,回到乡里,看谁有势力、有能力,不管品行如何,先招到名下,然后再让这些人各自组织人马。

可以想象,李鸿章这种做法很难得到曾国藩认同。

当然,也正是这种不同,让李鸿章在另一片土地上成长起来。

太平天国之后,两个人的表现也不一样。

曾国藩在他的“大树最繁茂的时候,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想不到的事——解散湘军。

有人说,这是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也有人说,是被逼无奈。

不管怎么样,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看看李鸿章的后裔——除不贪财、刚正的弟弟家还有少数后代值得称道外,其他几乎湮灭无闻,再看看曾氏家族,人才代出,我们或许这才能明白曾国藩这样一位近世大儒的智慧!

其实,不仅仅是个人,国家、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秦皇、汉武这样的强主之后,紧跟着的是汉昭帝、二世胡亥这样的弱主;很多似乎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富二代,不过是“大棚里的豆芽菜、扶不起的阿斗。

当然,对于松柏,也有人持这样一种态度:大树底下好乘凉——我管你什么松柏、小草,对我来说,只要能乘凉就足够了!

面对这种极端势利心态,我们只能祈盼,生活中的松柏不要太大,让我们变成那些不幸的“小草”!

更多《国学100秒》:

狡兔死,走狗烹!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