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与“孝”的现代解读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千字文>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现正在校对、印制中。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从这一段开始,是讲传统文化最最核心的内容——忠和孝。

听我这么说,可能有人心里不舒服:现在都什么社会了,怎么还讲这些?其实,无论社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关系总会存在,也许表现方式不一样。比方说“忠”,现在确实没有皇上了,但是到什么地方上班都会有上下级关系;再比如“孝”,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但无论如何,总会有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需要处理。只要有人存在、有社会存在,这些关系也肯定存在。也许社会变了,我们需要在这些关系中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但是不能说,就没有这回事了!

下面,言归正传!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一开始我们就讲过,《千字文》是从很多经典里选出来的,跟这几句话最接近的,是《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这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这段话把“忠”和“孝”在传统文化里的核心地位讲得非常明确。

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会有人说:这是封建的东西,不好!所以给扔掉了。但是扔掉之后,用什么指导人们处理这些关系呢?实际上是没有,完全“跟着感觉走”,由着性子来,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社会也因此出了很多问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原来在法院上班,经历过很多刚入职或者实习的年轻人。这些孩子当中很多人真的不懂怎么和同事打交道、怎么和领导打交道。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说他们是“领导开门他上车,领导夹菜他转桌,领导开会他唠嗑”。(听众笑)大家别笑,真是这样!有人会说:我们领导人品太差,为什么要尊重他?其实,无论我们在什么单位上班,这个单位里的位置和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都不要混为一谈。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就是说,这里有一个位置,无论谁在这个位置上,你都要表示尊重。你对这个人本身可能不认可,但是对这个位置上的人一定要尊重。为什么?因为你尊重的是那个位置。一个人人品再不好,但在那个位置上,上班的时候你必须尊重。下班了,你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因为人和位置是相对分离的。反过来,一个人在领导位置上,别人尊重你。你也要知道,人家不一定是尊重你这个人,可能仅仅是尊重那个位置。很多人退休以后很失落,说什么“人在人情在”。其实,就是因为没能看清这一点。我们说,无论当不当领导,人品好的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会被人尊重。这就是人和位置的区别。但是,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这个道理古人叫“尊尊”,是一个群体能维持下去的基础。当然,那时候叫“事君”。现在“君”没有了,顺带着这些道理也没人讲了。但是,群体还存在啊!这些群体要维持下去,也要有秩序啊!

这其实都是最基本的人情事理。很多年轻人认为:别跟我讲这些,我到这儿来上班,给你干活,给我开工资就行了,其他的我不需要。但是,人没有不遇到困难的,遇到困难怎么办?人都是相互的,你当初用那种方式对待领导,现在遇到困难找领导,领导要是大度、不计较,可能还能凑合下去,领导要是趁机给你小鞋穿,不要说将来怎么发展,眼下的事怎么对付过去?现在有的孩子不停跳槽。为什么?很多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没有接受过这种为人处事的教育,不知道怎么跟同事相处、跟领导相处,把关系搞乱了,就换个地方。聪明点的,也许能吸取一些教训,换一种思维方式,但毕竟缴了学费。糊涂的,还跟上次一样,狗熊掰棒子——到最后手里只剩一个,这样的人换多少地方也不会有长进。这些问题能说它不重要吗?能说它没有意义吗?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深讲,只是把问题点出来。这是讲“忠”。

说起“孝”,问题就更大了。传统文化里,中国人追求的是“父慈子孝”——“孝当竭力”嘛!但是看看现在的社会,我经常说,完全反过来了,是“子慈父孝”。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这里面原因很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多大人对一个小孩儿,肯定当成心肝宝贝儿,每个孩子也就成了家庭的中心。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你“孝敬”他(她),他(她)稍微一不高兴,一哭一闹,就什么都由他(她)了,想这样就这样,想那样就那样。不是经常有人说一句话嘛——“有了儿子,就变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就变成了孙子。”有人批评传统文化,说那会儿是“父为子纲”,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反对来、反对去,现在变成了“子为父纲”、“子慈父孝”。我不是说,传统文化就都对,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而是反对走极端,有不好的地方就完全扔掉。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才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几年,我一直通过讲《论语》、《三字经》,或者其它途径,讲怎么能把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很明显,无论是“父为子纲”还是“子为父纲”,其实都有问题。我们现在最迫切的,不是批判“父为子纲”,而是用传统文化把“子为父纲”往回拉,尽量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说心里话,目前这种状况确实太要命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是讲“孝”。

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无论单位的也好,家庭的也好,根源在什么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没人讲了,年轻的父母想讲也不知道怎么讲,从小就没接触过。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这种学问掌握之后,比在学校念的书管用得多,因为它会跟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会用到。相反,我们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学的那些数理化什么的,现在还有多少能用得上?我不是贬低学校教育,它有它的意义。我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重要的教育居然给扔掉了!这是社会的一大损失,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下面是“临深履薄”。这句话也是从《诗经》里来的,篇名可能叫《小旻》,里面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我们做上面这些事,要采取一种什么态度?临深渊、履薄冰的时候会怎么样?战战兢兢!跟“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意思差不多。

下面是“夙兴温凊”。“夙”就是早的意思,“夙兴”就是早起。“温凊”,来自《礼记》,原话我记不清了,就是《弟子规》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也就是,我们对待父母要时时记挂在心,冬天自己冷了,要想着父母会不会冷,夏天自己热了,要想着父母会不会热,早起问问父母睡得怎么样,睡觉前问问父母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当然,这是讲古代。现代人忙、事多,可能做不到这些,可能跟父母还不在一起住,但隔长不短打个电话,总能做到吧!

上面这些做到了,会是一种什么状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兰”,就是兰花。“馨”,就是香气。这样的人就是古人说的君子,他的言行、品格会像兰花一样芬芳,像松树一样茂盛。

再下面是“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川流不息”,意思很明显,不用多讲了。《论语》里有孔子在黄河边说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一个道理。“渊”,古人说,水停为“渊”,也就是静止的水叫“渊”。庄子曾经说过,“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就是因为止水澄清、透明,能照出人的影子。这就是“渊澄取映”——纯净的君子是人们效仿的榜样。

往下是“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刚才讲《论语》,我说孔子会算命,因为子路平时走路总是“行行如也”——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孔子说他“不得其死”,最后子路果然“结缨战死”。子路这样的人,当然也可以称为君子,但孔子不喜欢这样的君子。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君子?“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像颜回那样,容貌、言谈举止都很稳重。

这是古人眼里的君子,跟现代人的看法有点不一样。现在的社会,一个人有幽默感,可能更容易跟人相处,人际关系也可能更融洽。整天对人冷若冰霜,别人怎么跟你接触?怎么跟你交流?比如说一个学者,可能懂一大堆别人不懂的知识,然后就恃才傲物,谁也瞧不起!恐怕再“容止若思,言辞安定”,也不容易跟人交往。也就是说,社会风尚变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更高了,一个君子不仅仅要有儒雅的风度,还要知道怎么跟别人打交道,让人感觉舒适,如沐春风。

当然,我们也不要看到古人这么说,就认为古人是在训练“书呆子”,一个时代跟一个时代不一样。我经常讲,我们要理解一个人也好、一件事也好,一定要返回他所在的环境当中,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讲,知道这样讲的道理、理由在哪里,然后再根据变化的环境做一些调整,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

再下面是“笃初诚美,慎终宜令”。“笃”,是诚实的意思。“初”,是小时候。“笃初诚美”,就是讲一个人天生敦厚老实,当然是好事。如果能不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后还能保持这样一种状态,也就是“慎终”,那就再好不过了,也就是“宜令”(“令”就是美好)。

这两句话其实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先天遗传下来的那种秉性和后天获得的知识、教养之间的关系(《中庸》里讲“诚则明,明则诚”,也是说这两种情况)。这两者当然都很重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先天的我们做不了什么,所以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影响就太重要了。刚才跟家长交流的时候,我说过,从孩子刚出生到三岁之前,是家长影响孩子最重要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家长怎么对待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会在孩子的大脑或者说性格中刻印下一些永久的东西。三岁以后,孩子就是用这些刻下的印记跟外界打交道。我们经常说,一个孩子,特别是年龄很小的孩子,如果身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最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最大的可能就是你对待他(她)的方式不正确,最后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小孩子身上的毛病,原因90%在家长身上,孩子的天性最多占10%。这是题外话,不多讲。

下面是“荣业所基,籍甚无竟”。“荣业”,就是光荣的事业。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不成功、家庭幸福不幸福、家族繁盛不繁盛,最终取决于什么,或者说基础是什么?古人认为,就是刚才讲的这些。这些做到了,就会“籍甚无竟”。“籍甚”,就是声名和事业的成功。“竟”,就是终止。“无竟”,也就是名扬四海,流芳百世。

实际上,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看待机遇。有时候,机遇真得非常重要。我们去看社会,很多人成功了,马云也好,王健林也好,都做得非常成功。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马云、王健林的位置,或者说马云、王健林他们本人吧,希望不希望把他们的事业传给后代?当然想了!谁都会想!但是能传过去吗?其实很难!因为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们脑子好使、聪明、有智慧,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历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机遇,而机遇是不能遗传的!我们能把我们一生遇到的机会传给孩子吗?不可能!机会转瞬即逝,很少会来第二次!而且,一个人的个性跟外在机遇的结合是需要碰出火花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出火花。古人讲“富不过三代”,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机遇不能传给后代。但是,有一样东西是能传给后代的,那就是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家风、家规。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些内容,这些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也是可以传给后代的。我们的后代也许没有得到机遇、发达起来,但是如果这种家风、家规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总会有后代能得到机遇,到这个时候自然会撞出火花来!中国有句俗语,叫“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其实道理就在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