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字文>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现正在校对、印制中。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今天讲“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磻”,是大石头的意思。“磻溪”,是个地名,在现在的陕西宝鸡,估计是溪水旁边有块大石头,所以这样叫。大家都知道姜太公(姜子牙),有一句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就是“磻溪”。“姜太公钓鱼”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羑里,演《周易》——把八卦变成六十四卦,后来放回岐山,一心要灭商,到处寻访能人。一天,走到磻溪,看到姜子牙在河边钓鱼。但是,姜子牙用的“鱼钩”根本不是钩,而是一根针,也没拴鱼饵,更没放进水里,就在那里“空钓”。为什么这样?其实不是钓鱼,而是“钓”周文王,让文王请他出山,帮助灭商。我们看《封神演义》,主角就是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灭商,最后上封神台封神。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不过,也反映出民间对姜子牙的崇拜。古代有所谓武圣人,一般都说是关羽(关圣帝君),但这是明清的说法,明清以前的武圣人是姜子牙。历史上,很多兵书也是伪托他,比如《太公韬略》、《太公兵法》。实际上,这些书都不是姜子牙写的。 这引起一个问题: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姜子牙这个人?有!《尚书》里有武王伐纣的记载。不过,周武王不像《封神演义》里管姜子牙叫太师或者丞相,这两个名都是后来才有的。叫什么?师尚父。师,就是老师;尚,是姜子牙的名,姜尚嘛;父,是长辈。从这个称呼就能看出来,周武王对姜子牙或者叫姜尚非常尊重。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周朝是姬姓。姜子牙呢,是姜姓。按古史记载,很早以前姜姓跟姬姓都在山东一带生活过(后来姬姓跑到西方),这两族世代通婚。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同姓不婚——姓姬的不娶姓姬的人,姓姜的不娶姓姜的人,因为“同姓婚姻,其生不蕃”,也就是近亲结婚总是生出傻子什么的,所以一般都有固定的通婚族。姬和姜就是这样的通婚族。大家去看《春秋》,鲁国和卫国都是姬姓,他们的国君夫人都是宣姜、邑姜等等。这是两个族之间的关系。周武王尊重姜子牙,另一个原因当然是伐纣灭商中的功劳。从周文王开始,姜子牙就是周朝的首席智囊。后来因为这些,姜子牙被封到齐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齐鲁之国嘛,北边临海那一片是齐。 从这样的角度看,姜子牙有点像后世的诸葛亮。但是,姜子牙后来成为武圣人,以至于《封神演义》里成为封神的主角。为什么会这样? 记不清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句话,叫“时间是个神”。时间怎么会是神?大家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最开始大多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并没有怎么太神化,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神”,最后完全上升为神。我们去看佛教、去看释迦牟尼,去看圣经、耶稣,都是这样。还有中国的老子、孔子,后来也都有一定程度神化。特别是中国民间崇拜的一些神,像关羽、妈祖、这个娘娘、那个老母,更是如此。拿关羽来说,原来不过是三国的一个将军(三国时能打仗的将军上千、上将成百),为什么能慢慢超出其他人成为关圣帝君?其实是人性使然。人就是这样,随着时间流逝,后人看前人越来越模糊,原来那些很具体的东西、人性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小缺点,就像拍艺术照一样,越来越看不清,能看清的都是伟大的地方,神性就这样一点点增加,最后成了神。这一点,在姜太公身上,还有后面讲的几个人身上,也都一样。 这是讲“磻溪”,下面是“伊尹”。 “伊尹”,也是一个人,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商朝的开国国君叫商汤,商汤伐夏桀,建立商朝。辅佐商汤灭夏的,就是“伊尹”。 伊,是他的姓。古代的姓很多是族姓,一代、一代传下来。刚才讲的姜姓和姬姓都是这种姓。不过,伊尹的姓不是这么来的。河南有条伊水,伊尹就是在伊水边出生,或者说在这条河边被人捡到,所以姓伊。尹,是官名,相当于丞相、太师。 从伊尹的姓就可以看出来,他跟姜子牙不一样,姜子牙依靠的是家族力量,是从上代传下来的,伊尹出身却很低贱。 据传说,伊尹生下来就被扔到水边,被有莘氏家族的人捡了、养大。后来,有莘氏的女儿嫁给商汤,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了商汤家。有莘氏也是一个大家族,只不过伊尹是一个陪嫁的奴隶。在那个年代,伊尹以奴隶的身份发展余地是非常小的,或者说根本没什么前途。但是,这个人聪明,脑瓜儿好使。一开始,他负责做饭,是个厨子。因为用心,饭做得好吃,名气越来越大,到后来商汤只吃他做的饭。 多说几句。中国人讲养生,其实自古如此。古人讲什么?药食一体,认为药和食物没有根本区别,医书上有一句话叫“上药得仙,中药养性,下药(才是)疗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很多人讲食疗,根源就在这里。估计伊尹精通此道,所以后世把他当成中医的开山鼻祖,而且说捣药的药罐子是他发明的。当然,这是传说,就像刚才说的“时间是个神”,因为他后来有大功业,所以把他神化了,很多事附到他身上。 不管怎么说,伊尹通过做饭接近商汤,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被商汤发现。后来,他辅佐商汤做了很多事,最后灭掉夏桀,建立商朝,他也被封为“尹”,成了商朝的开国元勋。 下面是“佐时阿衡”。这一句是说,姜太公、伊尹辅佐一代帝王建立功勋,这就叫“佐时”。“阿衡”,也是官名,也是相当于宰相,《诗经》里有记载。 再下面是“奄宅曲阜,微旦孰营”。这两句话呢,是讲另一个人,这个人对后世的影响要比姜子牙、伊尹大得多,这个人就是周公。 一说到周公,大家会想到什么?周公解梦(听众答)!为什么会想到周公解梦呢?我猜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刚才反复讲的“时间是个神”。周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有大功业,后来慢慢被神化,很多事都附到他身上。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周易》。前面我们讲过,文王演易——把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周公是文王的儿子,所以会想当然地被认为精通《周易》。《周易》是做什么的?占卜,预测吉凶。这明显跟占梦、解梦有一定关系。 周公叫旦,也就是姬旦,武王姬发是他哥哥。周文王、周武王在世的时候,姬旦显不出有什么影响。但是,文王、武王都死得早,特别武王,伐纣之后时间不长就去世了。这时候,成王继位。因为成王年纪小,处理不了国事,周公担任摄政。 周公摄政这件事,后代说法不一样。有人说,跟后世的摄政王差不多,不继承周王的大位,只是以周王的名义处理国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周公确确实实登上了王位。究竟哪个说法是真的,历史学家考证了很长时间也没考证出来。为什么?因为掺杂了很多禅让、夺权的事,被“政治”涂抹得看不出本来的样子! 不管是什么情况,周朝建国初期的局势是周公控制下来的。刚才讲过,武王在伐纣以后时间不长就去世了,周公弟兄们多,中间难免争权夺势,而且商朝刚被推翻,势力还很大。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对周公不利的传言,说他有野心,想自己做王,这等于内部分裂了。后来,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跟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作乱,类似于说要清君侧。结果,周公力挽狂澜,跟姜子牙这些人一起平定判乱,把局势稳定下来。 之后,周公又做了两件事,真正奠定了周朝的根基。哪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大封诸侯,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封建”。首先呢,把自己的儿子、姜子牙的儿子,也可以说把他自己还有姜子牙,分别封到鲁国跟齐国。同时,还分封了很多姬姓和异姓诸侯。武庚为什么能起来叛乱?就是因为刚推翻商朝的时候,周朝没有那么大实力,能控制的地方主要还是原来的地盘,远处根本控制不了,不得己才又把武庚封在商的故地。平叛以后,周朝实力大增,周公把功臣和身边的人分封到各地,确立邦国体制的基本架构。然后又建了东都洛邑,把叛乱的商族残部迁过去,监视起来。这样,局势彻底稳定下来。 周公开创的这种分封架构让周朝延续了八百年,前后虽然有西周、东周的变化——西周四百年、东周四百年,但整个看起来,特别前四百年和后四百年的前半段,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这是非常伟大的,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件,就是“制礼作乐”。后世儒家讲究“道统”,认为“道”是从远古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周公后面是孔子。这当中,周公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因为他把“道”具体化了——也就是“制礼作乐”。也就是说,让中华民族成为“衣冠上国”的“礼乐文明”主要是由周公开创的。当然,这是儒家的视角。 周公的这些贡献,孔子是高度称赞的。《论语》里就记载:孔子去世前曾经说,吾不复梦见周公矣!——我再也梦不到周公了。因为在他看来,周公开创的这种礼乐文明离自己越来越远,社会越来越乱了。 这是讲周公在历史上的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我感觉也显示了周公作为一个个体的伟大之处。 刚才讲过,周公刚摄政的时候,很多人用一种怀疑的心态看待他。管、蔡、武庚的叛乱为什么能闹起来?就是因为他们造出来的“流言”有人信。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就是说这件事。前几句我记不住了,大意是说,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不用去占卜,不用拿蓍草占验,这些都不行,靠什么?靠人心——“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就是说,如果周公在管、蔡造谣说他要篡位、王莽在他还没有篡位的时候就死掉,他们的真伪、忠奸谁还能分辨出来?所以判断一个人最终依靠的是人心和时间。 实际上,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公人格的伟大。说心里话,周公平定叛乱、控制局势、安排好国家制度、架构以后,完全有能力把王位留在自己这一支,结果又返给了成王,奠定了周朝以后正常发展的基础。这种情况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刚刚被推翻的商朝,王位继承有两种方式:不仅仅是父传子,还有一个兄终弟及——作为王的哥哥去世,王位可以传给弟弟,弟弟再传给弟弟,什么时候这一辈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了,下一辈人也成熟了,再传给下一辈。周公原本有实力、有机会、也有借口这样做,但没有这样做。这也是周朝传国八百载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在这样位置上的人没有几个能真正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之上,更多的是像王莽一样,把周公作为篡位的工具和借口,这也是后代对周公的争议之一。 在中国,孔子之前最伟大的人物要算周公,因为这个原因多讲了几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