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不“溺”于器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212天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赐,就是子贡。也就是,子贡问老师:您老看我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女(汝)器也!就是说,你呀,也就是个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而不是,就像人吃的是饭,而不是饭碗!

子贡接着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很是贵重。但是,再贵重,也还是

从这段对话,也就有了君子不器的说法——君子不是专供某一种用途的器具,而是追求大道的通才。

实际上,孔子这种说法背后的含义是很复杂的。

孔子之前的时代,社会简单,上层社会是贵族,不事生产,做什么呢?《春秋》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打仗;下层社会是庶民、劳动阶级,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当然也包括各种器物。所以,这个时候只能是君子不器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流动增加了。有的贵族因为各种原因到了社会下层。不过,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带着传承和知识下来的,孔子就属于这种情况。社会下层的人也有慢慢上升的。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选择余地大了,是选择做“为稻粱谋的器,还是“志在四方”的君子,就成了问题。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要做博通之人。

当然,这种选择也需要一个过程。还以子贡为例:

子贡是孔子弟子里比较能干的,口才好,擅长外交和经商。孔子周游列国,负责人吃马喂、周旋安排的就是子贡。这时的子贡还没有脱离。但孔子去世后,子贡不仅为老师守墓六年,还捍卫老师的声誉、宣传老师的思想,《论语》的成书也和他也有很大关系。很显然,这时的子贡已经远远超越了,而是在“弘道”。

这以后,中国社会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读书人,也可以叫士阶层,成为四民之首(士、农、工、商),也就是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者

但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打破了这一局面。

科举的取消,使经学和儒学的地位每况愈下。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更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也正是这种“器”的教育。

但是,人追求“器”,也就变成了“器”,甚至变成了工具。前些年,富士康连续发生的“××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人不能仅仅靠“物质”生活!

看看我们的周围,有钱的、没钱的,有权的、没权的,哪一个心里没有惶恐、没有焦虑、没有怨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于了“器”,丢失了精、气、精。

其实,人是一种信仰动物,不信这个,就信那个,不信“高级”的,就信低级的,总要信点什么!

犹太人有安息日、基督教有礼拜日,从七天中抽出一天,说穿了就是要让为生计奔波了六天的劳力者,过一天灵魂完整的生活。

当然,这是外国人的习俗。

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是除了不得不做,还要有之外的追求——把我们老祖宗积累了几千年的遗产再重新捡起来!

更多《国学100秒》:

苏东坡的“快乐之道”

“目盲心明”与“目明心盲”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