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千载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武则天逐步扩大自己势力,乃至最终登基称帝,在这个过程中,她长袖善舞,或笼络,或铲除,极力消除反对自己的声音,她的所作所为就像一面镜子,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期的文化名人们,则在这面镜子面前纷纷照出了真面目。

陈子昂以一篇《登幽州台歌》而留名史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每吟诵,总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之感。其实这首杰出的诗作,是陈子昂对武则天满腔的怨恨与不满的真实写照。696年,陈子昂以参谋的身份随军讨伐契丹,他很想借这次机会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他的建议屡屡被忽视,武则天也并没有认真对待他,这让陈子昂特别失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幽州台写下了这篇震烁古今的诗篇的。

陈子昂24岁中进士,还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任命他为麟台正字,就是秘书省的一个官员,这个起步还算不错,但其后就停滞不前。690年,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陈子昂是一个有官瘾的人,他迫切希望赢得武则天的重用,就精心撰写了一篇《大周受命颂》,说武则天建立周朝是顺天应人之举,通篇辞藻华丽,阿谀之媚态十足,但武则天看后也并没什么表示,根本没把陈子昂放在心上。

陈子昂最大的官当到了右拾遗,也就是谏官,但也没怎么受到重视,几经沉浮,42岁时,竟然冤死在了狱中。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雁塔圣教序》为传世墨宝。褚遂良在唐太宗时官至中书令,是举足轻重的大臣。唐太宗去世时,将辅佐李治的重任交付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

武则天在后宫中与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个主要对手展开斗争,唐高宗李治也有意要废王立武,褚遂良坚决反对,在朝堂之上,褚遂良忆及太宗托付,声泪俱下,他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这让唐高宗很是无奈,而在高宗后面垂帘而坐的武则天,则厉声喝斥:“何不扑杀此獠!”獠,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褚遂良从此恶运缠身,连遭贬黜,最后被流放到更加偏僻的爱州地区(今越南清化),63岁时悲惨死在了那里。

但武则天并没有忘记这个耿直忠介的褚遂良,705年,武则天病入膏肓,即将撒手人寰之际,她特意下了一道遗诏,其中特意提到褚遂良:“要给曾经含冤受累的褚遂良、韩瑗等人平反!”

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便出自此君,此君诗写得好,才华横溢,但在武则天时期,他显然志不在此,他日思夜想的,竟然是做武则天的男宠……

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步入仕途,15年后,升至五品学士,而这一年,正好是武则天登基之年。武则天好诗文,宋之问就不断创作歌颂武则天的诗篇,再加上他“伟貌雄辩”,是一个相貌堂堂,能言善辩之人,渐渐地博得了武则天的好感。有一次宋之问写诗,有一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为武则天描绘了美好愿景和壮丽蓝图,武则天一高兴就把自己着的衣袍赏给了宋之问。

宋之问大受鼓舞,近笔写下了表白诗:“鸳鸯机上疏莹度,乌鹊桥边一雁飞。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现在人看来写得很文雅,但放在当时这就是很直白了,大意是说,每天侍奉在你身边,何时才能揽你入怀共度春宵啊。武则天当然看得出来这是啥意思,琢磨了半天,回了一句,“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就是说我知道你很有才华情调,也很喜欢你,但我实在受不了你的口臭啊。看来宋之问是有口臭的毛病。

被武则天拒绝了,宋之问也没了兴冲冲的劲头,沉沦了下去。武则天还位于李唐后,宋之问被贬放逐,后虽然回到京都任职,但最终还是被唐玄宗赐死,结束了自己无论是作为官员还是文人的沾满污点的一生。

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是作为武则天的公开的对立面出现的,那就是骆宾王,《咏鹅》的作者。

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前,立李旦为帝,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则天临朝专政。684年,徐敬业起兵于扬州,以勤王救国之名征讨武则天。年已65岁的骆宾王参与了这次起兵,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氏檄》,也就是讨伐武则天的宣战书。这篇《讨武氏檄》不到500字,一是历数武则天的滔天罪行;二是赞扬徐敬业的英明神武。全篇采用骈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慷慨激昂,挥洒自如。当这篇檄文送到武则天手上时,武则天细细看过,看到“狐媚偏能惑主”时,只是微笑,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竟然击节赞赏,连问 “这是谁写的?”有人答是骆宾王,武则天说,这样的人才,为何不为我所用?这是宰相的失职啊。

这次起兵当然没能成功,被武则天很快镇压了下去,但蹊跷的是,骆宾王从此没有了踪迹,下落不明,有传言说他削发为僧,落入灵隐寺。

文章千古事,但写文章的人,除了诗文传世,谁还能没有另外一面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