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末代权臣贾似道:有道还是无道?鄂州保卫战中的历史谜团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前朝史均为后朝著,所以,看历史,也并非非黑即白。历史画卷中,也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物。

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九月初三日。

蒙古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率师渡江,登上阳逻堡北,至此大军已达鄂州(今武昌)防区。

忽必烈俯瞰大江,但见烟波浩渺中,江北有武湖,湖东岸阳逻堡,南岸浒黄川。

江中宋军以大船扼守渡口,陈兵10万,战船2000,阵容严整。

拿下阳逻堡,强渡大江,即可围攻鄂州城,鄂州乃长江中下游门户,得鄂州,便可顺江而下,南宋可亡矣!

这正是蒙军的战略,忽必烈命连夜准备船只。

初四晨,风雨如晦,蒙古诸将建言此时不宜渡江,忽必烈怒,下令分兵三道强攻。

忽必烈手下猛将董文炳率敢死队百余人,首冲其前,擂鼓急进,竟直达南南岸,元军竞相争渡,大败宋军;大将张荣实率军乘轻舟鏖战于北岸,宋将吕文信战死;水军万户解诚部将朱国宝,率兵与宋军战于中流,来回17战,夺宋船千余艘。

三道军队皆胜,蒙古军遂迅速渡江。

董文炳派其弟董文用轻舟渡江向忽必烈报捷,忽必烈闻报大喜,传令全军围攻鄂州城。

鄂州之战开始。

此时的鄂州,只有都统权州事张胜主持防务,兵力空虚,形势甚是危急。

蒙古国此番进攻南宋,意在一举灭之,进而统一中原。

彼时的蒙古大军,可谓是世界上最强的一部军事机器,其征伐战图横跨欧亚大陆,铁骑到处,无不臣服。

蒙古国在灭金之后,于南宋宝祐六年,蒙哥汗八年(1258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发动此次战争,以衅彻底征服南宋。

蒙哥率西路军亲征四川,宗王塔察儿率东路军攻荆山(今安徽怀远西南),后塔察儿攻宋不利,蒙哥这才改命由其弟忽必烈领东路军。蒙哥的设想是在踏平川蜀后,忽必烈攻下鄂州,在此会师,然后直趋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之战中为宋军飞矢所伤,死于钓鱼山,消息传至忽必烈,疑为宋军扰乱军心之计,不信,忽必烈继续进攻。九月初一,跟从蒙哥大汗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告蒙哥死讯,请忽必烈北归争汗位。忽必烈不愿无功而返,率师渡江,因此至鄂州。

此时的南宋小朝廷,已面临退无可退之境。

南宋枢密使贾似道、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等人,因蒙哥大汗攻打四川,一直率领大军支援长江上游,蒙哥死后,蒙古西路军已退,此时听闻鄂州告急,贾似道立即奉宋理宗之诏援助中流,十月自汉阳(今湖北汉阳)进入危急的鄂州城内督师,亲自指挥鄂州保卫战。

在诏书中宋理宗拜贾似道为右丞相。

以丞相之尊而临交兵险境,一方面说明形势危急,一方面也确实鼓舞了宋军士气。

鄂州保卫战中,宋军展现出了强硬的对抗能力。

忽必烈攻城心切,命蒙古军组织敢死队,勇将张禧、张弘纲父子率领,自城东南角入战,宋将高达率兵力战,张禧身负重伤而退。蒙军又选勇士掘洞入城,破城东南隅,高达奋力抗击,并组织人力急修城墙,随破随修,蒙古军终不得入。

贾似道进入鄂州城后,命宋军沿城墙内壁建造木栅,形成夹城。一夜之间,环城木栅全部竣工。忽必烈登瞭望台视之,大惊,知攻城更加不易。听闻是贾似道之命修栅城,很是惊讶于贾似道此军事才干,竟说,“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此时南宋各路援军纷纷驰援鄂州,吕文德部也自重庆沿江而下,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击败蒙古军张柔部拦截后,于十一月初一日抵鄂州,城内防务力量更加雄厚。

鄂州暂保,但此时放眼全境,南宋面临四处受敌之状况——

蒙古军兀良合台已抵荆湖南路首府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江西一带频繁受蒙古兵骚扰袭击,南方腹地已是四面开花之势。

宋理宗十一月初一日下诏,命贾似道突围移司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以组织新的防线,借以指挥宋军全局战斗。

从鄂州突围到黄州,路途危险,贾似道知道这是战略转移,事关全境战争,虽危也必赴。与吕文德商议后,吕遣部将孙虎臣率精兵七百护送,途中几番遭遇蒙古军,所幸有孙虎臣力拒,贾似道才得以顺利进入黄州。消息传来,两淮、江西一带的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下流之兵始振”。

时间很快进入冬季,忽必烈屡向鄂州发起强攻但终未成功。此时由于疫病、缺粮等原因,蒙军围城部队减员已达十之四五;而宋军守城部队死伤也已万余人,守将张胜也英勇地牺牲在了城头上。

此时忽必烈妻子察罕寄来书信,告知忽必烈其弟阿里不哥正在谋划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忽必烈谋臣郝经认为,夺取汗位是急事,而灭宋是持久战,劝忽必烈以汗位为先。

这时贾似道在黄州统筹全国战事,已知鄂州保卫战呈胶着之势,双方损耗极大,又无力消灭对方。据《宋史》记载,此时贾似道向忽必烈发出了议和,有史书称之为“鄂州和议”,称贾似道答应划江而治,岁贡银元等。史书载贾似道的使者是宋京,而代表忽必烈的是赵壁,二人并未谈妥,贾似道也并未与忽烈或赵壁亲见。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决定撤军,北归夺取汗位。

鄂州保卫战至此结束,南宋摆脱了一场亡国的危机。

贾似道班师回朝,宋理宗率百官到临安城外等候迎接,下诏加其少傅、卫国公衔。如果说贾似道之前是能吏,而自班师回朝起,贾似道已开启了权臣之路,也就是为后世广为诟病的骄奢淫逸、祸乱朝政。

 《宋史》中对贾似道盖棺论定为“奸臣”,将其列入“奸臣传”,其主要依据即鄂州之战中贾似道提出的丧权辱国的议和条件。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贾似道也以宋末最后一个权奸的形象而遗臭至今。

贾似道到底是“有道”还是“无道”?鄂州保卫战仅仅是出于意外才取得的胜利吗?

我们先来看看贾似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将贾似道刻画成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其丑恶面目无一观之。甚至有的还祸及其父,说其父好色,路见已婚农妇胡氏,遂调戏强买之,后生贾似道。

事实上,贾似道其父贾涉,为抗金名将。贾涉幼年好读古书, ”慷慨有大志。”初任高邮县县尉,后改任(江西)万安县县丞。嘉定13年(1220),金兵进犯,宋军屡战屡败,朝野震惊,紧急任命贾涉为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金兵10万人马前来进攻,贾涉派出多路兵马出击,自己坐镇指挥。没多久,各路兵马捷报频传,擒获金将仆散万忠。随后,贾涉又叫李全率军出击被金兵侵占的山东,很快收复了10多个州。朝廷为此升任贾涉为太府少卿、制置副使,后又升任他为淮东制置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嘉定16年(1223),贾涉因患重病,上疏请求辞去职务。恰在此时,金兵又大举进犯,贾涉受命再次带病率兵出战,大败金兵。因劳累过度,在回师途中,46岁的贾涉病逝,被追赠为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贾涉死时,贾似道只有11岁,其母胡氏,确系贾涉之妾,但胡氏管教贾似道非常严格,贾似道少年时期或有官二代作风,但其能以两榜进士之身封官,也说明其并非毫无本事的纨绔子弟。

贾似道的异母姐姐选入宫中,为宋理宗宠爱,是为贾贵妃。有人指贾似道以此为进身,进而把持朝政,为非作歹。

其姐是贾贵妃不假,要说贾似道上升之路与此没有一点关系,也不大可能。但贾贵妃命薄,34岁时即病逝,之后宋理宗又宠爱上阎贵妃。

如果说贾似道一路蹿升全赖有个贵妃姐姐,那姐姐死后,宫中已无依赖之人,照历朝规律,如果贾似道真是无赖混混,无才无能,那似这种“外戚”,朝中大臣早已将其参掉,而宋理宗也断然不会为一个死去的贵妃而误政事。

再说宋理宗,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史称“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同年出兵收复三京,但以失败告终。他在位其间,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以南宋之一隅,对抗世界级的军事集团几十年,已是难能可贵。可见宋理宗并非昏庸之辈。这样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任凭贾似道摆布,若非贾似道真有才能,宋理宗不会让他一直把持朝政。

前朝史均为今朝人作。《宋史》也不例外,为元朝所修,而且,是那些顺风依附元朝的中原文人所修,其视角与立场,惟有大肆鞭挞贾似道,才能使他们占据道德高地。细品,极恐之!

贾似道上任后,禁绝宦官干政和外戚弄权,然后推行公田法,限价购买大地主的超额土地,废止和籴,以其租谷作为军饷,充实国库。又制狭口阔底斛式颁行全国,减轻贫苦人民受到的剥削。

贾似道甚至将自家一万亩土地首先捐出,以推行公田法,然而这些措施触动的是地主权贵阶层的利益,招致他们不满,幸有宋理宗大力支持。1264年,宋理宗病逝,贾似道拥太子赵禥继位,是为宋度宗,1267年,贾似道被封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权力达到顶峰。

1274年,度宗病逝,年仅4岁的赵㬎继位,太皇太后谢氏听政。这一年元军从襄阳东下,鄂州、江州、安庆守将不战而降。

南宋再次到了亡国边缘。

1275年,贾似道抽各路精兵13万出征,到安庆鲁港,贾似道摆兵布阵,以孙虎臣统率七万人屯兵于丁家洲;以大将夏贵先率战船5000艘布列于江中,贾似道则屯兵鲁港,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

不料想夏贵先早已打定主意投降元军,竟然不战而去,军心刹时涣散,元军趁势杀来,贾似道无力回天,全军溃散,至此大败,贾似道遁入扬州,元军则进驻建康(南京),已逼近临安。

南宋朝野哗然,文人士大夫要求杀贾似道以谢天下,听政的太皇太后下旨将贾似道免职,贬为高州团练使,安置到循州,押送贾似道去循州的县尉郑虎臣,其父曾遭贾似道弹压。押解途中,想尽办法折磨贾似道,走到漳州木棉庵时,贾似道服冰片自杀,未成,郑虎臣于是下手杀死贾似道。

贾似道死后仅四年,南宋亡。

贾似道一生,有其可指摘之处,但是否就如《宋史》中塑造的奸臣形象,也未可信,今人学者学者郑鸣谦就认为,《宋史》把贾似道列入《奸臣传》中,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说,且出于反对者之口,遇事不问是非,都对贾似道进行贬抑。贾似道当权时,南宋已颓象四露,南宋亡国,并非贾似道一人之责。

后世之所以指摘贾似道为奸臣,一大理由是他在鄂洲之战时民忽必烈私订和议,拱手卖国。

对这种说法,今人学者屈超立提出质疑:“鄂州之役时,宋蒙之间曾就议和进行使节接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蒙方称贾似道提出以称臣和'割江焉界,且岁奉银、绢二十万’的条件退军,却是颇值得怀疑的。”并进一步否定有所谓的“鄂州之和”存在,他认这是忽必烈的策略。一是以此为攻宋翻旧账, 寻找口实、制造舆论;二是可以看成是蒙元的离间之计,混淆事实,以此制造宋廷内部的混乱;三是蒙古军全力攻打鄂州却无功而返,毕竟不是一件光彩之事,如果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南宋妥协投降,就可以为失利的蒙古军开脱。

事实上,当时贾似道仅是宋军前敌主帅,还不是后来一手遮天的权臣,割地、赔款、称臣这等重大之事,怎敢私自为主?如权臣秦桧权势熏天时,其绍兴和议依然要靠宋高宗做主。再说,忽必烈也不可能只是和一个宋军主帅达成口头协议就全军而退,这也有点荒唐。

贾似道可能真有议和想法,鉴于双方力量达到平衡,以议和为名遣使劝退蒙兵,也并非不可能。终其大宋一朝,历来有议和传统,至于有人诘问贾似道为何不乘胜追击?这就有点强古人所难了,彼时此况,守住鄂州已是不易,况且忽必烈又并非败军而逃,其撤兵北归也是颇有计划安排,哪容得下宋兵开城追击?

非黑即白,盖棺论定,可能是我们看待历史的一个思维定式。

八卦几句。真实的贾似道是个诗人,他的《天竺山行》《昌化道中》等诗作,有人说可与《千家诗》中的名作媲美;贾似道对古玩字画和古籍刊刻方面情有独钟,现存首都博物馆的多件贾似道刻石,世所罕见,是无价国宝;贾似道喜欢斗蟋蟀,著《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

贾似道于私德有亏,于公务也有把持朝政阻塞言路打击异己等污点,但若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无赖无能,形同市井混混,好像也并非如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