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杀带立12位皇帝,宦官集团点了大唐王朝的死穴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繁盛时灿若桃花,萎靡时也是烂如脓疮,安史之乱后,盛唐就如受了无比惊吓的巨人,慌慌张张,连滚带爬往作死的路上不断加速。

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主要有三个因素,四方藩镇兵变、外朝朋党之争、内廷宦官祸政,三个因素相互勾连,最后激起民变,大唐崩溃了。

单说内廷宦官祸政。

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是“宦官时代”的,第一次是东汉时期,主要特点是宦官与外戚把持朝政;第一次就出现在了大唐中后期,这一次的宦官集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那就是发明了此后遗害千年的监军制度——宦官出任监军,宦官集团这个本来只是皇帝的“家奴”,家奴插手军事武装部队,酿就了让一个王朝崩溃的最大危机。

要说唐王朝的宦官,大家可能最熟悉的是高力士,就是传说中为李白脱靴子的那位,他其实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贴身侍从,而且这位高力士也没什么权力欲,并不染指政治。

但宦官的特殊身份,自然而然地就附属有权力的属性,或者说他们就是权力的影子,皇帝身边的人嘛,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全部宦官,得是皇帝看上眼的、信得过的。

所以高力士虽然不染指政治,但作为李隆基和杨玉环身边的红人,依然能够震慑朝野,皇太子李亨都唤他一声“二哥”,公主驸马更是尊称他为“老太爷”。

这就是宦官权力的第一来源——皇帝。

皇帝是有无上权力的,他们往往也乐意与宦官分享一点权力,在他们看来,宦官是家奴,是自家人,与朝臣还不一样,朝臣是皇家雇来干活的,给朝臣权力是为了让他们开展工作,负起责任,而给宦官分享一点权力,则更为放心。

在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皇帝对朝臣,特别是带兵的将领,更加充满了不信任感,这教训太深刻了,深刻到让唐朝的皇帝坐立不安,充满猜忌。

怎么办?看来看去,也只有身边的这些宦官还是自己人,既然他们是自己人,那就要想办法让这些自己人去制约那些不能相信的将领。

于是,监军制度出台了,让宦官出任监军,不但在大军区设有监军,只要是军事单位,都要设有监军。

监军的职责说起来冠冕堂皇,帮助军事官员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畅通与中央政府的信息沟通;但实际上,监军只有一个任务,监督军事官员,汇报他们的作为,判断他们是否有叛变的可能。

监军可直达上听,一纸密告,就能使统帅人头落地。

监军处于一种权威的地位,他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听他的,而他说什么,并不取决于军事统帅的作为,只取决于军事统帅是否能取悦于他,而如何取悦于他,无非就是钱财。

宦官也是人,是人就爱财,而且宦官还是人为制造的“第三性”,其身体残缺带来的心理扭曲和变态,使其人性之恶更大大超过常人。

安史兵变,第一任讨伐安禄山的统帅高仙芝和副统帅封常清,就因不能满足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狮子大开口般的勒索,边令诚遂诬告二人谋反,于是双双被处决。

这事儿就发生在安禄山兵变之年,即公元755年。

当皇室受到如此巨大威胁的时候,皇帝依然如此信任宦官监军,可见也是“真爱”了。

宦官监军的权力就是如此可怖,他们在军中享有最高权柄。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是专业的事儿,宦官自然不专业,但他们会汇报,胜了,自然是功劳在己;败了,全赖军事统领。

一方面勒索钱财,一方面诿过揽功,宦官监军把军事统领玩弄得如同掌中物,更可怕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作用,宦官监军最喜欢军事统领能叛个变啥的,这样他们就能汇报给皇帝,显得自己很重要。

所以宦官监军就使出了最可恶的一招,你们不叛变,我就逼着你叛变,或者诬告你叛变,反正是我想整你,肯定有整你的办法。

宦官刘承恩是昭义军区(山西长治)的监军,他经常凌辱节度使刘悟,后来刘悟实在无法容忍,把刘承恩抓了起来,宣布不再效忠中央政府。

被宦官监军逼反的不只刘悟,同华军区(陕西大荔)节度使周智光索性把宦官监军张志诚杀掉,并发布声明:“我本来没有意愿反叛,但被你们逼迫,只能无奈而反。”

就连仆固怀恩,这位扑灭安史兵变的大将之一,一门之中为国战死的有四十六人,女儿响应国家和亲政策,远嫁回纥汗国,但只是因为得罪了宦官骆奉仙,被骆密告谋反,仆固怀恩只好起兵,他看到了高仙芝的下场,不愿做高仙芝第二。

宦官能嚣张到什么程度呢?有这样一件事——

河朔四镇之一的成德军区节度使李宝臣征讨有功,当时的皇帝李纯特派宦官马承倩去慰劳,这本来是好事儿,李宝臣也想把好事办好,在马承倩返回长安的时候,特意去送行致谢,而且很“明白事理”地为马承倩准备了一份礼物——一百匹绸缎。要知道河朔自古是苦寒之地,这一百匹绸缎就是相当相当的重礼了。

让李宝臣没想到的是,马承倩只看了一眼,就嫌弃礼物太轻,把绸缎抛到路旁,随即大骂而去。

这让堂堂的一个军区司令很是难堪,他的一个部下实在看不下去了,对他说,“我们效命疆场,眼下正是用得着我们的时候,他们还是如此轻看我们,一旦天下太平,我们还能活得下去吗?”

李宝臣就这样反了。

宦官的背后是皇帝,因为皇帝只相信他们,所以他们便可以无所顾忌,任意胡为。

皇帝和宦官,能亲密到什么程度呢?

大唐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李豫,每当宦官出使回来,总要问问这趟出去收到什么礼物,收了多少,如果没收到或收得少了,他就很愤怒。

因为在他的思维里,是这样一种逻辑:宦官是我的家奴(家人),他出去是代表我的,你们不送点礼或送得太少,那不是打宦官的脸,而是打我这个当皇帝的脸。

这种混蛋逻辑,让宦官的暴行不但公开化甚至制度化了。

当然也有大臣对这种情况不满,向皇帝建议要管束宦官,但基本上没什么用,第十四任皇帝李纯就说过,“宦官不过是个家奴,为了方便,让他们出去办点而已,他们哪就敢胡作非为呢?即使违法乱纪,除掉他们,也易如拔掉一根毫毛。”

这位糊涂皇帝李纯,结果没有除掉宦官,反而让宦官陈弘志所杀,从此宦官便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

宦官集团能坐大到如此地步,甚至“反奴为主”,是因为唐朝皇帝后来又赋予了他们一项权力——不仅仅是监军,甚至可以掌握军队了。

泾原军区兵变后,当时的皇帝李亨更加不放心军事将领,于是把禁卫军,也就是左右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担任这两军的司令官(中尉)。

这样,宦官的权力,不仅仅来自于皇帝了,更有了部队的加持。

这种权力加持长期累积下来,宦官在禁卫军中培植下了不可动摇的威望。

有一分权力便想做两分的事,何况有这么多、这么大的权力,宦官自然也想做点事,不能只是皇帝的一个传声筒而已了。

于是,从820年开始,宦官谋杀了第十四任皇帝李纯之后,便开启了一个恶例:谁当皇帝,不是前任皇帝说了算,而是由宦官决定,皇帝的生死废立,都掌握在了宦官手里。

从820年李纯被杀,一直到907年大唐亡,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换了12任皇帝,全部为宦官所立,其中有六位的结局是被宦官杀死。

这样的一个王朝,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所以,大唐亡了。

大唐兴盛时无与伦比,大唐亡时,也亡得相当难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