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生就的原罪,也只能任人评说身后事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1276年,是一个悲伤的年份。

经过四十余年与蒙古铁军的纠缠之后,这一年,元军主帅伯颜攻破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南宋皇帝、年仅5岁的恭帝被俘。

又过三年,厓山海战,陆秀夫身负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彻底覆灭。

大元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这一点,对当时的民族心理冲击颇大,“厓山之后无华夏”也广为流传。

1276年,赵孟頫23岁。

作为宋皇室子孙,赵孟頫本应享有一个大好人生。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属秦王赵德芳一脉,其五世祖为宋孝宗的父亲、秀安僖王赵子偁,四世祖为崇王赵伯圭,孝宗赐赵伯圭宅第于湖州,他的后代子孙也就成为湖州人。

赵孟頫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皆仕于南宋。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放在今天,应该属于省部级高官。

1254年10月,赵孟頫出生于湖州,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十一岁时已经去世,但在赵孟頫十四岁时,还是因皇族家世而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铨试,任真州司户参军。

所谓真州司户参军,即真州(江苏仪征)地方官府中管理户籍、财赋的官员。

官虽不大,而且赵孟頫并未上任,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哪里做得了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呢,只是名义上的一种任职,但也是实打实的朝廷功名,如果不是南宋灭亡,可以想见,赵孟頫的一生,应该是顺遂如意的一生。

奈何命不由我,元军铁骑碾灭了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王朝,也改变了赵孟頫的人生。

宋亡后,赵孟頫居于湖州家中,他的母亲丘氏对他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出自《元史》,身为宋皇族后裔宋朝刚亡,不大可能对新兴的“元朝”口称“圣朝”,而且马上就想到要为元朝效命,以求得功名。

若果真如此,那南宋不亡,也真是没有天理了。

不管怎么样,这段时间赵孟頫跟随老儒敖继公研习经义,致力学问。

赵孟頫本就“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在老儒敖继公的教导下,更日学问日进,其声名也日隆。

再看此时的局势,南宋恭帝、两宫皇后、太皇太后虽已押赴大都,但江南仍有大批官民拥立南宋,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几年间拥立着益王、广王在江西、两广、福建等地苦战,而元军为了摧毁宋人的反抗意志,除了加强军力剿灭反抗力量,更采取了极为恶劣的手法,来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对宋皇族百般羞辱——

当时有一位番僧,名杨琏真伽,在元政府的支持下,公开发掘位于绍兴的南宋皇陵,他们砍下宋理宗头颅,涂成红色作为饮器,把其余的尸骨混在猪牛骨头中,埋入地下,上面建塔镇压。

南宋六代帝后,尸骨无存。

在汉文化中,掘人祖坟是最恶劣、最残忍、最下作的行为,何况他们是对立国三百余年的宋室皇族下手,侮辱性伤害性巨大。

这也激起了更为强烈的反抗。

南宋士人纷纷避世隐居,以写诗填词来表达哀思,《乐府补题》即是这类作品的合集。

但这一时期,史上并未记载赵孟頫的行为,依常理推论,第一,他不可能不知道元政府的暴行;第二,作为皇族后裔,他的内心不可能不起波澜。

赵孟頫诗书画俱佳,多与同道中人往来,所谓“吴兴八俊”,即以赵孟頫为首。

与赵孟頫来往密切的,还有一个叫夹谷之奇的人,此人是女真族人,师从东平学派大儒康晔,颇有文名,后被忽必烈召用,官至吏部尚书。

1281年,赵孟頫27岁,母亲新丧,夹谷之奇举荐赵孟頫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赵孟頫坚辞不就。

此时的赵孟頫,身体中流淌的大宋皇族的血液,还是热的。

但5年之后,赵孟頫遽然转向。

1286年,已稳固统治局势的元政府,已意识到仅仅用暴力,只能夺取天下,却非治天下之法,因此,他们也要收买人心,最主要的一项举措,即是征召南宋士人遗臣,入朝为官。

当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见到仪表堂堂、才气豪迈的赵孟頫,直呼“神仙中人”,很是喜欢,授赵孟頫为兵部郎中

从此,赵孟頫入仕元朝,官愈做愈大,直到三十年后,才退休回到江南。

以赵孟頫的特殊身份,转仕元朝,顿时在江南士子遗民中掀起骂潮。

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公开宣布与赵孟頫绝交,赵孟頫几次前往拜访,郑思肖均闭门不见。

郑思肖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肖即繁体字“赵”的一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郑擅作墨兰,只画花叶萧疏,从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一看法兰花,也是无根之兰。

当然,以今人眼光,在改朝换代之际,个人去留,不过是个人选择罢了,面对历史的洪流,谁都有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力。况且,以赵孟頫十几世孙的身份,说他能代表宋室皇族,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宋元代际,确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从未有过的政权更替,这一次是外族(相对于中华文明来说)第一次全面而彻底地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权,这里面牵涉到太多的太多的问题,所谓华夷之辩、文化灭亡等等,“厓山之后无华夏”,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声哀叹吧。

在这种情况下赵孟頫出仕元朝,确实有些欠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说他一句“大节有亏”应是不过分的。

可能有人会说赵孟頫出仕元朝,不过是元朝收拢人心的一个象征而已,事实上,元朝对赵孟頫,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对赵孟頫,是非常看重的,看重的,不仅是他的特殊身份、艺术成就,更是他对元朝一片热忱之心,也因此,赵孟頫在元朝出任的官职,大多是实职。

当然,客观上赵孟頫出任元朝官职,在为官之道上还是保持了清正之风,也在能力范围内,为百姓争取了一些利益。

1290年,北京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当时的宰相桑哥正清理全国钱粮,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赵孟頫借天灾之机,让阿剌浑撒里(集贤大学士,赵孟頫为集贤直学士)奏请世祖大赦天下,免除赋税,以消弭天灾。阿剌浑撒里按照赵孟頫的意见向世祖奏禀,并得到世祖的允许。桑哥知道后大怒,赵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来的钱粮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尚书省,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桑哥这才作罢,同意全部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

但即便如此,作为赵孟頫自身来讲,对自己的选择也始终处于纠结状态。

在朝时,他可以投身公务,闲暇时,却依然愁肠百结。

皇族的血液是他天生的原罪,知识分子的良知是他纠结的源头。

他不可能不知道,南宋遗民谢枋得,元廷五次聘请他为官,拒不从命后将他绑缚大都,他竟绝食五日而死。

周密闭门著书二十年,誓不出仕;与赵孟頫年纪相仿的蒋捷,漂泊二十年,隐入竹山,多次拒绝元朝江南廉访使的专门举荐,贫困终老;江西名士刘辰翁,举兵抗元失败,安居乡里,招徒授业,布衣而终。

被迫出任学官的王沂孙,只做了四年,便辞职回乡,闭门读书了。

这些人的行为,对赵孟頫不能不产生压力。

而对比同族的兄弟,赵孟頫则更为惭愧。

赵孟頫的同宗兄弟赵孟磊举兵抗元,一度收复明州,元军反扑,赵孟磊被俘,不降,被凌迟处死;南宋福王之子赵孟采,谋起义兵攻绍兴,事情泄露被抓;赵孟頫的族兄赵孟坚,对赵孟頫的行径深恶痛绝,赵孟頫去拜访,只许从后门进入,赵孟頫走后,立刻让仆人泼水清洗赵孟頫的座位。

赵孟頫只好将自己的愁思寄予在诗情画作之中。

“云本无心漫出山,归来依旧与云闲。何当从子东南去,扫地焚香画掩关。” 赵孟頫作《送王月友归杭州》,表达了自己跟随王月友南归之意,但他始终没有“从子东南去”。

在寄给周密的诗中说:“三年漫仕尚书郎,梦寐无时不故乡。输与钱唐周老子,浩然斋里坐焚香。”《怀德清别业》:“阳林堂下百株梅,傲雪凌寒次第开。枝上山禽晓啁哳,定应唤我早归来”。

幸亏赵孟頫有一位好妻子,管道升,著名的才女。

看着无数个夜晚一遍遍抄写着《与山世源绝交书》的赵孟頫,管道升明了丈夫的心思,便绘了一副《渔父图》,并题记:“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

赵孟頫终于下定了南归决心,多次恳求,于1319年得旨还家。

此时,距赵孟頫出仕已三十余年!

三年后,赵孟頫病逝,元王朝追封其魏国公,谥号“文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