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着臭吃着香,嘴上不要身体很诚实,这就是朱元璋和宦官的关系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

正统七年(1442年),大太监王振居然将朱元璋树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推倒……

可以说,大明帝国随着这张铁牌的倒掉,也逐渐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此后大明帝国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宦官与权臣的一部争斗史了……

朱元璋被誉为“得国最正”。

啥叫“得国最正”?这天下是老子凭一己之力打下来的,白手起家,经历千难万险,最终开创了一个大明帝国。

在这方面,历史上能与朱元璋媲美的,也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了,至于大名鼎鼎的唐宗宋祖,面对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刘邦、朱元璋,估计也得羞红了脸。

得国最正也就意味着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十分具有合法性,职位有合法性了,自然权力施展起来也就无所顾忌了。

所以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历史风评很两极化。

赞誉者称其雄才大略,一代明君,驱除了外族统治者,光复华夏,还开创了诸多治国之策,如“始定南北更调用人之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当官要讲究个回避,最好不要在自己的家乡为官,想不到吧,这个回避制度是朱元璋创立的,明清两代在任用官吏时都严格遵循了此制度。另外他还改革了国家治理机构,废中书省,罢设宰相,使行政、监察、军事三大系统分别独立,颇有点三权分立的意味,但这三大系统又各自对皇帝负责,保证了自己的皇权至上,更不惜三十年时间,精心编定《大明律》,还兴教办学,使科举考试更为制度化等等。

这就是清初诸帝对朱元璋历史功绩的概括——制度完备。

别看是大清取大明而代之,大清的皇帝们,对明朝还是很尊重的,特别是对朱元璋,顺治、康熙等屡屡称赞,甚至毫无隐晦地说“清承明制”——大明帝国怎么干,咱们大清王朝就怎么干!

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

再说对朱元璋的恶评,这就更数不胜数了,什么生性残暴、阴狠歹毒、擅使权谋、杀人如麻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史家评价——“朱元璋、朱棣一对巨阴父子,两人合计,任谁也活不了”,这是把朱棣也给捎带上了。

其实,作为历史人物,特别是封建时代的一国之君,天下即家,家即天下,处在这么一个高处不胜寒的位置,很难用是好是坏来简单评价他的。

事实上无论皇帝做什么,他的出发点无非就一个,就是有利于自己的统治,秦始皇所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皇帝这个群体们永恒的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可以做出很多心口不一、匪夷所思的事情。

还拿朱元璋来说,比如他对待宦官的态度。

中国历史上,东汉、唐两朝宦官作乱最盛,基本上可以说这两大王朝就毁于宦官之手。

朱元璋登基后,很注重对前朝兴亡的总结学习,特别是对前朝宦官祸国很有感触,也很深入地思考过如何才能正确驾驭宦官。

洪武元年(1368年),刚刚称帝不久的朱元璋就说,“史传所书汉、唐宦官之祸,亦人主宠爱自致耳……此辈在宫禁,止可命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若使宦官不预政,不典兵,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老朱说,史书上写的这些汉唐的宦官之祸,其实也是当皇帝的太过宠爱他们而导致的,这些阉人,让他们在宫禁中就搞搞卫生得了,不给他们干政、带兵的权力,他们想捣乱恐怕也干不成吧!

你看老朱此时是多么得清醒啊。

到了洪武二年,宫中开始定制宦官人数,老朱还嘱咐办这事儿的吏部:别搞太多,像汉唐那样动不动宫中就有数千阉人,我看人家《周礼》中所记的也就不到百人,咱们虽然无法复古,但差不多就行了,就让他们干些“酒浆酸酿,司服守桃”之事,千万别给他们别的权力。

老朱对宦官这类人的品性,也看得很透,说这种人自古以来,就很难出好人,一千个当中也没有一两个善类,要是拿他们当耳目,当心腹,那可就坏了大事啦。

这一年,老朱特颁法令,不许宦官“知书识字”,不得兼衔外臣职任,不得穿外臣冠服,不得预政、典兵,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

这相当于用制度把宦官这一群体给管了起来。

到了洪武五年,老朱又规定:“内使等有心怀恶逆,出不道之言者,凌迟处死;有知情而蔽之者同罪;知其事而不首者斩,首者赏银三百两。”宦官不得与外廷朝臣“文移往来”,更不许交结为奸。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令于宫门前立三尺高铁牌一块,上面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这是在警告后世皇帝,永远不能重用宦官,当然也是在告诉宦官不要以身试法。

看看老朱说的这些,是不是很有圣明之感?

难得有一个皇帝有这么清醒的脑子认识宦官这个群体啊!这下子我大明王朝可就能免受宦官之害,永保清明了吧?

呵呵,这就是想多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明代宦官乱政,甚至有甚于汉唐,彪炳史书的大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这都产于明代,更不用说曹吉祥、汪直、冯保这些能操纵皇帝、挟制内阁、颁发诏令、批答奏章、控制军政司法财政大权的一大批太监了,明代之亡,宦官乱政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为啥明知是个坑,大明王朝却又跳进去了呢?

究其根本,朱元璋脱离不了干系。

老朱虽然嘴上说得漂亮,道理也都懂,但做起事来,却又是另一套。

洪武二年,就是那次初定宫中宦官人数时,各机构、各职名加起来,总人数也没超过200人,这算是落实了老朱的指示。

但仅仅过了三年,到了洪武五年,宫中宦官人数已达千人,而且这些宦官的分工越来越细密,机构设置也越来越庞杂,甚至到了洪武三十年,竟然形成了12监、8局、4司,称为二十四衙门的规模,宦官总人数已达数千人,和汉唐已不相上下。

为啥这样?

还能为啥,用着方便嘛。

宫中充斥着美女与太监,他们环绕的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他老朱嘛。这种感觉,是会上人上瘾的。

如果说皇帝在物欲上有些奢靡,我们还能理解,谁让人家是天下第一人呢。可这老朱做皇帝久了,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杀的杀、贬的贬,儿子们也都各自封王镇守一方,放眼朝内,他不但没有可信之人,甚至连连说说话解解闷的人都找不到几个了。

况且老朱自打做掉宰相胡惟庸,顺带着连宰相这个职位也废了,各部直接对他负责,每天处理公文、断定朝政就把忙得浪鸭子似的。

老朱当然还勤奋,并不以此为苦,但,他终究也是一个人。

是人,就需要朋友。皇帝虽自称孤家寡人,但他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而这些宦官们天天在皇帝身边,日久生情嘛,自然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信任一个人了,咐规矩也就不成其为规矩了。

老朱信誓旦旦地说宦官不得预政、典兵,但当皇帝的第二年,就派出了宦官金丽渊护送朝鲜流民160余人返国,其实是让金丽渊代表大明帝国出使朝鲜。

这是什么?这就是实打实地宦官“预政”啊。

洪武十一年,更是派内侍昊诚去总兵杨仲名军营视察军情,过了几个月又派出宦官尚履、吕玉前去检阅军容!

这些宦官去军营,代表的自然是他老朱!这实际上是开了宦官“监军”之先例。

其实朱元璋很明白,唐代的宦官之乱,就是由宦官监军开始的,宦官监军,其害太大!

但老朱就这么干了!为啥?因为第一,他信任这些宦官;第二,他相信自己能镇住这些宦官,他们不敢胡来。

人一旦当了领导,往往就有了说不清来路的自信,或者叫自负。

皇帝也一样,明知前面是个坑,但他就是敢往里迈腿,因为他相信,自己是绝对掉不下去的,至于为什么掉不下去,他还会给自己找一堆的理由——

老朱说,我派出的宦官监军与唐代的宦官监军是不一样的,“汉、唐宦官之祸,朕深鉴之。故此辈左右服役外,其重者使传命四方而已。”

老朱的意思是,你们别瞎操心了,汉唐的宦官之祸,我是深以为然的,他们给了宦官太多太大的实权,所以宦官能左右军事,最终酿成大祸,而我让这些宦官出去,只是让他们传传我的话,他们没有任何权力的,大家放心吧!

老朱以为只要不给这些宦官参与军事的权力,不让他们谋划国家枢机密要,那也就算不得“预政”和“监军”了,他们也就不敢为非作歹了。

这基本上就是老朱自己骗自己、给自己找个理由而已。

傻子也知道,即使你不给这些宦官一点点的权力,但他们出去以后可就是你老朱的“化身”啊,所谓“传达于外,则手握王命,口衔天宪,莫能辨其真伪,故威力常在阴阳奥交之间”。

这点道理,谁还能不懂呢?

但老朱硬是相信,自己的宦官个个是好东西,不会给自己惹事,还能给自己办事。

本着这种心态,老朱对宦官是越使越顺手,屡屡派出宦官承担传命四方、军前观兵、核查税额、出使外国、市马等等重任,这意味着宦官这个群体已直接介入了国家的军政各项事务。

嘴上说一套,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套,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老朱这么做,说实话,问题还不太大,因为他毕竟是开国皇帝,其威严还镇得住这些宦官,但他这么做最大的影响就是他后世的子孙,您老人家都这样了,那我们也别把您说过的话当真了,爱咋着咋着吧……

这下坏了,在朱元璋之后,宦官这个群体迅速崛起,比如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其能够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建文帝的许多内臣(宦官)逃入朱棣的军中,尽“漏朝廷虚实,文皇(朱棣)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

朱棣登了大位,自然更信任宦官,永乐元年(1403年),派宦官出使逼罗;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我们以为郑和下西洋是探险之旅、是商贸之旅?其实瞎掰,他下西洋带的是一支两万人的部队,下西洋的目的是行赏西洋诸国,宣示大明帝国的国威,这其实就是宦官“将兵”了。

到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竟然特设“文书房”,让大学士教授小宦官读书识字,这是直接废弃了朱元璋钦定的“不许宦官知书识字”的法令了。

正统七年(1442年),大太监王振居然将朱元璋树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推倒……

可以说,大明帝国随着这张铁牌的倒掉,也逐渐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此后大明帝国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宦官与权臣的一部争斗史了……

这一点,是朱元璋万万想不到的。

他以自己的自信和自负,为他亲手开创的大明帝国挖了一个坑,他跳过去了,大明帝国最终还是掉了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