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年叶剑英重回故乡,看到母亲坟墓过于简陋:就保持现在这样就好

 大公becnx9o9xv 2022-05-26 发布于广东

前言

叶剑英戎马一生,离开家乡后,从参加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一直身担重任,日理万机,很少有机会回家乡探望。但他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位,热爱家乡和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怀始终如一,总把故乡百姓的冷暖牢记心头......

文章图片1

图|叶帅

83岁叶剑英重回故乡

1977年,叶剑英从北京来到广州,那时的他很想回故乡梅县看一看,于是他向省委提出了这一要求,可省委考虑到他当时身体状况不太好,便婉言劝他不要回去,待身体好一些了再回去。

叶剑英接受了这个意见,虽然他没有回到自己思念已久的故乡,但是却将自己的思乡爱乡之情用另外一种方式作了表达——他特意叫工作人员买了两大筐苹果捎了回去,分送给地委干部们和中学的老师们。

1971年,叶剑英从家乡离开时,曾十分动情地说:“我今年70多岁了,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如果我还没有去见马克思,我一定再回来看看。”

叶剑英想要再回家乡看看的想法直到1980年才再次实现。

198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83岁高龄的叶剑英决定携家人专程回乡。

5月13日,叶剑英乘坐一辆米黄色的轻便旅行车朝着生养他的故乡梅县缓缓驶去,正可谓“近乡情更怯”,这时的叶剑英自然也不例外,坐在车上,他神情专注地凝视着窗外,看着一路上那些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山山水水,心绪不禁飘到了过去。

文章图片2

图|叶帅

1920年,叶剑英投身于民主革命,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直到1949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一个人民可以真正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如今离新中国成立又过去了31年,时过境迁,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梅县自然变化也是很大的。

自叶剑英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激动的心情就一直不能平静下来,他从1916年离开故乡后,六十四年来,无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还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心中始终眷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惦记着故乡的父老乡亲。

现在,他虽然已至耄耋之年,身体多病,行动不便,但还是再次回来了,他要亲自看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乡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人民的生活有了多大的改善?他们还有些什么困难、疾苦?

看着窗外那葱郁茂密的山林,那随风起伏的稻浪,那明镜般闪光的水库,那银带般绕山的溪水,像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图掠过他的眼前。叶剑英满面笑容,高兴地问坐在身边的梅县地委负责同志:“这树是什么时候种的?”“这水库的水用来发电了么?”

这时,身边有位同志乘兴问叶帅:“故乡的面貌可有变化?”

叶剑英依旧兴致勃勃地看着窗外的景象,笑着说道:“变了,变了,许多地方都变得认不出来了。”

文章图片3

图|叶帅和家人合照

的确,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变化,正是叶剑英多年来所期望的。梅县的同志们都还记得,1971年1月,叶剑英元帅回故乡来时,曾对故乡的干部群众给予了极大的希望。

1971年,叶剑英在福建、广东等地处理完工作后,顺道回到了故乡梅县。

在叶剑英短短停留的二十五个小时里,他看望了四望嶂煤矿的工人,到母校东山中学与师生座谈,看了农贸市场,询问了家乡的生产和群众的生活情况。

在他故居所在的村子里,叶剑英面对那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不禁感慨道:“都半个世纪了,走时石砌路,回时石砌路,还是走老路啊!”

当他看到光秃秃的山岭时,便询问公社党委书记:“以前这些山上都是树木成林的,什么时候砍光的?”

书记忙着回答说:“是1958年时砍光的。”

“1958年到现在都十多年了,为什么不种树呢?你们大家要努力生产,绿化造林,靠山吃山啊!”

那次在离开梅县时,叶剑英接见了地委、地革委会的机关干部,并作了简短的讲话,他说:“我离家半个世纪了,家乡没有多大变化,田园房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路还是旧路。如果要说有什么变化,就是山变秃了。这反映出我们有的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家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努力建设好家乡。”

临上车时,叶剑英又拍着地委书记马一品的肩膀说:“老马,马还是要跑的,全区人民吃粥吃饭全靠你们了!”

文章图片4

图|叶帅

正是叶剑英语重心长的话语,在那阴霾未散的日子里,给了梅县干部和群众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激起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

1980年,叶剑英再次踏上回故乡的征程,如今十年过去了,梅县地区发生的变化,是全国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叶剑英作为在这些重大转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领导人,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又怎么能不为此感到欣慰呢!

在叶剑英怀着激动的心情下,很快就到达了自己家乡的下虎形村,叶剑英还未下车的时候,便听到乡亲们都在喊:“叶帅回来了!”“叶委员长回来了!”

人们奔走相告,兴高采烈,争着想见一见这位出自本乡的元帅,表达自己对这位杰出领导人的爱戴之情。

叶剑英在故居前的晒禾坪下了车,见乡亲们围了上来,他挥动着手中的草帽,亲切地向乡亲们致意。

突然,叶剑英指着一面坡上的沙田柚、柑桔等果树和青松翠柏,再次高兴地说:“家乡真是变了呀!”

村党支部书记汇报说:“那面坡上的果树一年能收入好几千元,好多农户在银行都有存款。”

叶剑英连声称赞道:“乡亲们干得好!乡亲们干得好呀!”

接着,叶剑英又向亲友和群众询问了生产和生活情形,当他听说每人每月吃粮能达到四、五十斤时,脸上再次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文章图片5

图|叶帅回到故乡

叶剑英清楚地知道,故乡长期以来是山多田少,群众吃粮也是一大难题,一直以来,他都十分记挂这件事,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仅几年时间,群众的吃粮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怎么能不令人格外高兴呢?

乡亲提议重修母亲墓地,叶剑英:就保持现在这样就好

叶剑英的旧居,是粤东山区一座普普通通的农舍,叶剑英在同乡亲们寒暄过后,便健步走进了旧居。

在当年自己出生的房间里,叶剑英面对着父母亲的遗照、他久久地站立着,凝望着,他对双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在父母身边度过的那些时光,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突然他陷入沉思,口中吟诵道:“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

叶剑英的父母先后生下8个孩子,有4个未及成年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呱呱落地以后,勉强活了下来,父母便按照家谱给他起名叫叶宜伟。

母亲陈云秀便是叶剑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不过她的教科书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刻”在了自己身上。

她用客家妇女独有的勤俭美德首先教会了叶剑英勤俭,那时,只要母亲做饭,叶剑英便会从屋外捡柴,学着大人模样吹风生活;母亲下田,他就拔草、提菜篮、送镰刀,只要母亲不歇脚,他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文章图片6

图|叶帅母亲陈云秀

生活,在叶剑英7岁的时候展现了两条路:是继续在家当父母的小帮工,还是走出家门读书?

路,由不得叶剑英选择,但却决定着他一生的命运,为此,父母十分犯难,也加三大没有读书发迹的,叶剑英天资好,想送他读书闯出来,但是拿什么交学费呢?

对此,父母虽然犯难,但是母亲还是说:“再难,也得让阿伟读书。”

就这样,1904年,叶剑英开始上学了,贫家出秀才,叶剑英知道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十分用功。

1915年,18岁的叶剑英离开中学,一边帮父母料理小店铺的杂事,一边坚持自学,之后,他又到新群小学教书,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日子一天天过去,但这些填补不了叶剑英心中难言的空白——他非常有抱负,想到省城甚至京城深造,掌握救国救民的本事,可艰辛的家境成了她实现理想的羁绊,“知子莫若母”,母亲看出了叶剑英的心思,便劝他莫担心家里事继续读书。

在母亲的支持下,叶剑英想到了4个伯父都在南洋,便提笔给在马来西亚的伯父们写信,很快,叶剑英就收到了同意他出洋谋生的回信。

儿子真的要走了,母亲怎么舍得:“阿伟,你一个人出外,路上要小心......”母亲呜咽着说不下去了,抱着儿子怎么也不远撒手。

叶剑英直接跪下,声泪俱下:“阿姆,阿姆,儿子不孝......”一向孝顺父母、爱护弟妹的他,刹那间出洋的念头开始动摇了。

在父亲的劝阻下,母亲才止住了泪水,叶剑英猛地一个快步登上船头,回首向父母深深鞠了一躬。

文章图片7

图|叶帅

叶剑英在南阳伯父家住了一年多,并在那里考取了云南讲武学校,经过两年半紧张的军校生活,叶剑英在1919年底结束了学业,回到故土。

阔别四载,母子重逢,激情满怀,母亲搂住儿子左右端详,此时的叶剑英已是体格魁梧、英俊威严的军官了。

“阿伟,你再不走了吧?”母亲问。

“不走了,在家服侍阿姆、阿爸。”

“阿伟怎么能留下来呢?他已经是国家的人,军务在身,不能不走的呀!”卧病在床的父亲咳嗽着,数落着妻子。

家里实在太需要人照顾了,可是国难当头,一个有为的青年又怎么能在家过安生日子?

夜深人静时,叶剑英坐在母亲身边,回忆儿时往事:“我记得好多故事,您讲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印象最深了.....”

但母亲更想听儿子在外闯荡的故事。于是,叶剑英从外国人如何欺负中国人,中国官僚军阀如何欺骗老百姓,孙中山先生如何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眼下国家有难,每一个热血男儿都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

听着叶剑英的话,良久后,母亲说:“你走吧,好在我苦惯了。”

文章图片8

图|叶帅

没过多久,叶剑英便到福建投奔孙中山组建的建国粤军,后随军收复广州,1921年春,父亲未见到儿子就病故了,叶剑英得知父亲去世后,急忙从军营请假,回家安葬了父亲。

母亲陈秀云,一辈子生活在贫困之中,在叶剑英参加革命后,母亲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1944年,母亲病故于从韶关至梅县的路途中,老人在去世前还一直呼喊着叶剑英的名字,问他能何时回来,当时,在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得知母亲去世这一噩耗时,悲痛万分,写下了“尸骨抛沟曾逆料,阿姆生我最艰难”的诗句。

革命胜利后,叶剑英更加怀念母亲,1950年3月,叶剑英从弟弟叶道英的手里得到一副母亲的遗像,他看着母亲慈祥而微笑的遗容,叶剑英为没有给母亲尽到孝心而深感遗憾,为此他提笔在母亲的照片上端写下一行字:“为人民的中国而欢欣!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一九五〇年三月三日 伟儿。”

时隔多年,叶剑英再次回到故乡来的一个重要心愿,就是亲自祭扫父母的墓地。

离开旧居后,叶剑英带着儿孙们,登上了一座小山坡。在一处青松掩映的地方,长眠着他敬爱的母亲,一块很小、很简陋的客家式样的墓地,中间立着半米来高的一小块碑石,上书“慈母之墓”四字。

文章图片9

图|叶帅

叶剑英站在墓前,俯首默哀,深切地表达对母亲的缅怀之情。

一位在场的年长的乡亲,看到叶剑英母亲的墓太简陋了,便建议说:“叶帅,你母亲的墓地太小了,是不是修大点?”

叶剑英听闻,摆了摆手说道:“就保持现在这样就好,简单点好,简单点好!”当场拒绝了乡亲的好意。

后来,叶剑英又要去祭扫他父亲的坟墓,他父亲被葬在横山,道路狭窄崎岖,很不好走,工作人员和医生担心叶剑英的身体,都极力劝阻。

最后,叶剑英只好派儿子代他前去祭扫,以此了却自己的一番心愿。

面见烈士遗属,叶剑英:还有陈雨墉同志的照片吗

回到旧居的这天,叶剑英一行人在这里吃午饭。

事前,叶剑英曾对工作人员交待说:“在村里吃午饭,一定不要给群众增加负担,大都从招待所自带干粮。”

但地区招待所的同志考虑,随行人员可以带干粮,但元帅多年没有回来,家乡还有那么多亲友,吃饭时要把他们都请来聚一聚,于是他们决定准备一些菜。

很快,地区招待所的同志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剑英,叶剑英想了想说:“那就请乡亲们吃三菜一汤吧!”

文章图片10

图|叶帅

“三菜一汤”,是叶剑英在广州时定下的规矩。当时,他听说眉县的干部和群众要盛情招待他,便立即“约法三章”,并请人传达下去:

一是不要惊动群众,不搞迎来送往;二是不铺张浪费,不准宴会请客,吃家乡菜且只吃三菜一汤;三是不准送礼馈赠。

叶剑英住到梅县地委招待所以后,负责接待的同志认为若是按照元帅的规定办,太简单了,很过意不去,便多做了几个家常菜让他品尝。

然而,就在吃第一顿饭时,叶剑英看到饭桌上的菜超过了他的规定,他坚持让把多余的菜端走了才肯上桌就餐,后来,面对叶帅的严格,负责接待的同志们再也不敢多加菜了。

这天中午,大师傅严格按照叶剑英的规定,做了三道地道的客家风味菜:一盘梅菜焖猪肉,一盘酿豆腐,一盘炒番薯叶,外加一个丸子汤。

叶剑英与亲友们同坐一席,边吃边拉家常,其他随行人员,都是从地委招待所自带的馒头干粮,没有给雁洋的干部群众增添额外负担。

文章图片11

图|叶帅在故居与亲友们一起品尝客家菜

5月16日,叶剑英向梅县地区的同志了解情况时,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当年在香洲兵变时牺牲的陈雨墉烈士,他的妻子房礼妹还健在。

“她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叶剑英急切地问道。

“就住在丙村。”

“那她行动方便吗?如果方便,请来见一见。”

当天晚上,房礼妹老人就被接到了梅县地委接待所,在客厅里,叶剑英紧紧地握着房礼妹的手,亲切地问道:“今年多大年纪了,身体还好吗?”

满头银发的房礼妹眼含热泪地回答道:“七十八岁了,眼睛有点朦了,能见到您感到格外高兴。”

“家里有几口人,孩子呢?”叶剑英又问。

“儿子1962年生病去世了,家里有两个孙子和几个曾孙,一共九口。”

叶剑英点了点头:“还有陈雨墉同志的照片吗?”

“有”,听到叶剑英还关心丈夫,房礼妹的眼眶再次湿润起来,她将自己丈夫55年前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送给叶剑英元帅留念。

文章图片12

图|叶帅

这是烈士在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独立团任参谋时照的,那时,叶剑英担任这个师的参谋长兼新编独立团团长。

“谢谢,谢谢你了!”叶剑英仔细端详着这张已经有些发黄的烈士的遗照,动情地对房礼妹说。

在梅县的视察结束,离开时,叶剑英特意留下一封信和人民币一百元,托人送给房礼妹,信封上写着:送 陈雨墉烈士遗属 房礼妹同志 亲启

信中写道:

房礼妹同志:

您好,奉叶副主席之命送上人民币壹佰元,聊为补贴家用,相信随着祖国是个现代化的迅速实现,家庭之困难必能逐步得到解决。望烈士之后人当继承遗志,为这一伟大的事业,多做贡献。

顺祈

安好

在叶剑英临行前,梅县的百姓自发前来送别,眼含热泪,十分不舍,可叶剑英也只能挥别相亲,坐进轿车里,沿着来时的路,缓缓离开,而这一次也是叶帅最后一次重回故乡。

文章图片13

图|叶帅

1986年10月22日,叶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9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