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0棵秧苗被人扒光,袁隆平找了四天,终于在一口水井中找到5棵

 柠檬猪nyzbh9re 2022-05-26 发布于广东

1930年,袁隆平出生。

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很多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袁隆平童年时看过太多饿殍遍地的惨状,很多人饿的面黄肌瘦,有一些人为了一口饭要去偷,要去抢。

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袁隆平那个时候还小,他并不知道自己将在不久之后彻底改变这样的现状。

但是当时的他,确实很痛心。

有了梦想,便有了动力。

报考大学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的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学习遗传育种专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计其数。

选择了农业,就意味着这一辈子都将深深扎根在这一片土地之上。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安江农校。

在那里,他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

当时的袁隆平也正为这个岗位光荣自豪,几年的从教经历让他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但是,60年代中国遭遇的三年自然灾害,又再次让袁隆平改变了想法。

很多人没得吃,他们吃树叶,吃草根,日子过得很苦。

袁隆平又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记忆中,在他小时候,周围也都是吃不饱饭的可怜人。

为了能够让老百姓吃饱饭,他开始思考水稻育种问题,并且发誓一定要改变老百姓的生存现状。

那个时候全国掀起了嫁接热的浪潮,很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嫁接才能培育出优质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可是这一种观点放到水稻之上,就变得很不实用。

没有优质良种,单靠嫁接根本无法改变本质。

1964年,袁隆平在选种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为此他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水稻良种培育历程。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培育,他和助手终于得到了700颗雄性不孕株种子。

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秧苗,袁隆平终于笑了,这四年来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是,谁也没料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有些事本就说不清。

虽然袁隆平和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依然免不了被扣上典型的帽子。

700颗秧苗,绿油油的,饱含着希望和梦想。

就这么,一夜之间,被人拔完。

四年以来,他日复一日,呕心沥血培育出这700颗秧苗。

就这样简单的,画上了句号。

四年的努力化为飞灰,四年的梦想彻底破灭。

这样的打击让袁隆平痛苦不已,他回家后仿佛大病一场。

晚上睡觉不停的惊醒,在梦中不断喊叫着秧苗。

失落、绝望、痛苦。

袁隆平发疯一般的到处找秧苗。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能藏东西的地方,他都要翻找一遍。

终于,他在一口井里发现了五颗秧苗。

那一刻,袁隆平一扫这几天的阴霾,开心的笑了。

就仿佛孩子般,乐呵呵。

1973年,他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研究成功,比普通稻增产20%

之后一些年里,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天天扎根在试验田,不断的改进和突破杂交水稻技术。

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水稻亩产由原来的五六百斤变成了现在的2000多斤,最高纪录为2653.54斤。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技术,饥饿会始终是人类发展的头号敌人。

他救活了无数人,他让无数人能吃得饱肚子。

不仅仅是中国人,在非洲,袁隆平这个名字就是他们的神。

袁隆平,是人类的荣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