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尔巴尼亚骗局:“传销”遇到无知,一场骗局毁掉一个国家

 科普观 2022-05-26 发布于山东

相信大家对诈骗都是深恶痛绝的,我国在这方面的犯罪上更是严加打击,近两年鼓励下载国家反诈APP,也是为了使公民尽可能避免不法分子的圈套。

在有责任担当的国家带领下,社会才能有良好的氛围,人民才能逐渐实现生活幸福,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曾完全无视国际规则和公民权益,甚至还鼓励传销诈骗,使无数人走入贫困的深渊,这个国家就是阿尔巴尼亚。那么该国为什么会酝酿如此之大的一个骗局呢?

惊天骗局的背景

阿尔巴尼亚是位于亚欧大陆交界处的一个小国家,国内多是绵延不绝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可使它毁掉的并不是战争的疮痍,而是独立之后政府推动起来的那场骗局。


1945年,在苏联的帮助之下,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次年第一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上台。此后几十年,苏联和中国都对阿尔巴尼亚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大量的物资、技术和人才帮助其开展国家建设,可是由于领导人在外交上的错误决策,友好的国际关系也逐渐走向了尽头。


1968年,霍查担心阿尔巴尼亚会成为苏联的附属国,便主动撕毁了援助协议,一心想着靠着中国也能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转型。但当时我国也处于发展建设的时期,看着阿尔巴尼亚敢叫板美国又顶撞苏联,几乎是持着与世界为敌的态度,多少有些忌惮,再加之1976年其国内一些激进分子恶意抹黑,中国也就此撤出了援助。


霍查的独断专行和封闭外交,让阿尔巴尼亚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直到1985年拉米兹·阿利雅上台以后,才一改“闭关锁国”的状态。可是好景不长,1991年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走向了资本主义的怀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为骗局埋下了隐患。


此时接过总统位置的贝里沙,沉浸在大力改革经济的美梦中,全然不顾国内薄弱的农业和工业基础,在冒进的政策指引下,社会经济氛围非常浮躁,问题越积越多。

阿尔巴尼亚骗局


1994年,阿尔巴尼亚的国有银行已经达到了坏账率50%,人们对银行几乎再无信任可言,国家考虑到国库亏空只能暂且限制贷款额度,可无论如何调整都无法平衡社会发展的穷困。

这时看到发展商机的民间借贷企业更加肆虐,以高利润吸引人们将手上的钱,大把大把地投入进去。更可怕的是贝里沙政府还助纣为虐,为了稳定政治利益直接放松了对金融借贷的管控,单纯的民众很快就跌入了“一夜暴富”的陷阱。


刚开始确实能够兑现承诺的利息,但当借贷企业越来越多、贷款流出的资金又很难再收回时,利欲熏心的商人们就只能蛊惑民众了,不断提升利率来达成融资目的,而政府却熟视无睹。

1996年10月,民间借贷利率已经上升到了40%~50% ,想想都知道哪有这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阿尔巴尼亚的民众已经被蒙蔽了双眼,甚至不惜卖地卖房也要拿钱进去。当年11月份,无法支付利息的情况如约而至,人们恐慌与愤怒的情绪高涨,资本家们早已卷款跑路,剩下大批被骗民众只能当街游行,要求政府给出说法。


腐败无能的政府根本拿不出像样的解决方案,不仅冷眼旁观着这场闹剧,还不顾南北纷乱动荡,直接开放国家武器库,让民众自己解决问题。这场骗局带来的内战持续了三个月,两千多人惨死、数万人逃亡、群众更是长久地陷入了贫穷困苦之中。

结语


这场骗局的发生,是国家的愚昧与无能,也是群众的贪婪与无知,它毁了阿尔巴尼亚,也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只有脚踏实地、勤劳奋斗,才能找到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