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沧桑 | 郭老师印象

 天下孝义人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旧城故事·煮酒论英雄

·  革命先烈王培轩

作者:岁月沧桑
《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段话:“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段话很像是郭少之老师的心语。郭老师年轻时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宣传部门欣赏郭老师的才华,借调郭老师至宣传部搞理论宣讲、到吕梁日报当编辑。郭老师奉命前往,体验过不同的角色后觉得自己不适宜做这类工作,于是回归本心在教师进修校找到心仪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这里有相互尊重的同事,有自己熟悉的讲台,需要讲课时讲讲课,其余的时间或博览群书或独自一人深耕于中国古诗词中,远离世俗的应酬,也无需仰人鼻息。有人说,“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郭老师在这里找到定位人生的坐标,有所不为有所为,在我们虚度光阴感叹时光飞逝间,郭老师倾三十年韶华从容笔耕写出洋洋百万言的宏篇巨著,着实令人景仰。《古代诗多视角》正式出版,沉甸甸的三部大作凝聚了郭老师一生的心血,也是郭老师自身价值的完美呈现。
五十年前郭老师曾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追忆郭老师当年讲课的情形都敬佩郭老师的博学。古文、古诗、鲁迅作品,郭老师都能轻松开讲,《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劝学篇》、《黔之驴》、《曹刿论战》、《祝福》、《药》等许多名篇郭老师教案加即兴,层层递进,鞭辟入里,常常讲的出神入化,超出同学们的预期。将深厚的学养无痕的融入课堂,为我们的思维打开广阔的空间,让我们的认知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升。这是郭老师追求的授课效果,但这种追求的背后是郭老师数倍于原作的众多参考文献的挖掘和研读,郭老师享受着这个过程,享受着将自己和众多名家碰撞出的火花与同学们分享。走进郭老师的办公室,像是走进书的世界,桌子上、床上、椅子上琳琅满目,打开的、折上的、扣着的形态各异,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门类众多,中国的、外国的名家荟萃。这是郭老师喜欢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郭老师在历代遗存中漫步,得名家思想滋养,择书中精华为己用,博采众长,思维跳跃,笔耕不辍,笔下生花。数十年间无论走到哪里,这种场景已是常态。正是这样持之以恒的坚守,知难而进的求索,用别人的书来陪伴自己,变成用自己的书去陪伴别人,写就了自己的精彩篇章。

郭老师为人坦坦荡荡,不慕名利,不喜繁文琐节,严谨治学,谦和处世,文人风骨犹存。在记忆的深处同学们会想起老师当年激励大家求知上进的课堂,会想起老师劳动中压破的肩膀,会想起球场上老师矫健的身影,会想起老师曾有一把京胡奏出动听的京腔。我会想起晚自习我在讲台模仿老师讲课,老师推门而入时师生欢笑的场面。老师有时会同我们坐在一起闲聊人生,亦师、亦友、亦兄。老师也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可老师有自己闪光的地方。书海中跋涉的郭老师青云独步,感受了一览众山小,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郭老师的境界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我们对老师的认知只是星星点点。老师的世界静水流深,老师的世界我们似懂非懂。郭老师写的书送我一套,翻阅中发现书中有一页书签,上书“心无疆、智无穷、视无界”,或许这才是郭老师追寻的境界。
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回头有一路的故事。郭老师的人生与我们不同。很庆幸有这样的老师,陪我们走过一段时光,给我们知识,为我们导航,让我们受益,许多瞬间已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