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一名数学研究生的毕业感悟

 小朱的读书笔记 2022-05-26 发布于上海

前一段时间,尽管一直封禁在学校里面,但是也没有闲着,主要还是忙着修改毕业论文和准备答辩事项。身边有些朋友也相继完成了答辩,准备或者已经完成了离校返乡的计划。对于我来说,读数学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历和学位,更多地是一种基于自身强烈意愿要去做的事情。今天完成了答辩PPT的制作,结合前一段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谈谈自己读研这三年的一些感悟。

1.读研最重要的是精专

数学是一个不好读的专业。数学问题有很多,读硕士其实也就是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里面可以做的问题其实不多。研究生阶段不比本科阶段,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去读很多参考书,实际上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要动手做问题了,主要表现在要开始看文献,小论文只是你问题解决的一个呈现方式。

既然开始看文献,自然就不能几个领域里面来回跳。研究生阶段还是打基础的时候,还远没有达到可以融合几个领域做跨方向研究,这样也很难做得深。要精心看好十几篇重要文献,粗略阅读几十篇文章,从这些文献出发寻找问题来做。

当然,研一打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读方程方向绕不开阅读Evans的偏微分方程书籍。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读文献是非常吃力的。

2.要学会看到一篇文献在该领域里的价值

看文献与看书有些不同,数学书往往是记录已经知道的东西,其内容往往是自封闭的,而数学文献则是一步步推进的。也就是说,当看到一篇文献看不懂,咋办?学会追踪溯源,看看它参考了哪些文献。通过读这些参考文献,你一步步去解决你在这篇文献中迷惑的地方。当然,很有趣的现象是,有可能追踪来追踪去,你发现可能这篇文章中的个别地方几乎找不到来源。这种现象往往是,在作者看来它是非常显然的,而你觉得不显然,这个时候要学会把不显然的东西转化为显然的东西

当然,这个还只是说一些细节层面的。真正的价值却在于:要看到这篇文献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它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时常会陷入进纷繁复杂的细节计算中,这个就是小镇做题家的思维了,而不是做数学的打开方式。做数学要谈思想谈理论的,光会计算可不行,你要知道这个定理到底说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要解决What这个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实际上懂得Why和How可能也是于事无补的。Why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去研究这个问题,How则是作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当然是具体的证明细节)。

知道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非常关键。只可惜,大多数人读的时候并不是很关心。

3.多多关注论文里面的假设条件

数学文章里面的一个特点就是,定理的开头总是提出很多假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ssumption。我们写英文的时候,总是喜欢写:We assume that...

假设个鬼!

到底能不能这样假设?要多多问问自己!能不能去掉这个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是否是充分必要的,这个假设条件可不可以弱化一下?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可以思考的。举个例子,高等数学里面的罗尔中值定理的假设条件是:

函数上连续,上可导,且.

注意,这三个条件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不能去掉,能不能举出反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回去看看同济的高数书,那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道理是类似的,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多看看假设条件,这个条件不相同往往不能直接套用,切记切记!

4.LaTex用起来!

如果你正在读或者即将读数学研究生,稍微听过一些学术报告,你就会发现大家都在用LaTex。高德纳老前辈开发出来的Tex系统,如此美妙,可以将数学公式用代码的方式编译出来,不用岂不是辜负他老人家的一番美意?

LaTex的用处除了可以用于写作毕业论文,还可以用来制作幻灯片。因此,作为一个数学系研究生,一定要提前学习起来,让它为我们排版做服务。Word当然是要用的,只是可以不用在这种场合之下。

不论是将来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还是平时的讨论班汇报,LaTex都是有用武之地的。

5.写好毕业论文不容易,最关键是能否将研究工作讲明白

一篇毕业论文无外乎是包含摘要,绪论,理论背景,主要定理,证明过程,参考文献等。这个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门面,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很关键的就是所谓的绪论,至少评审专家优先看你做了什么东西。

从绪论开始,一步步引入你所做的工作。绪论往往包含: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
  • ......

这个文献综述就体现平时看文章的基本功了,能不能概括一篇文章到底做了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背景的写作,则体现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有多深,整体研究方向的把握有多精准。那些数学家们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了哪些成果,推进到哪一步了。研究意义其实也就是做的内容到底有啥意义,能不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说实话,大多数时候几乎就是考验你说故事的能力。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更不必说,自己做了什么东西,如何严谨无误地写下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其他的部分也是类似的,能否讲明白自己做的数学成果。可以说,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细细推敲。

6.数学文献也有笔误,要习惯

以前读本科时候,以为数学文献都是正确无误的,连一个笔误都不会犯。但说实话,当你抱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说明你还没有开始正式读文献。

但凡你抱有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你深究一些文献的细节,总归是发现一些漏洞的。但是这些漏洞往往不是很致命的,所以不会出现撤稿的行为。但是,要相信,总归是有一些小问题。

但这些小问题往往无伤大雅,不可因此就对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产生负面评价。理想状态下,我们总是期望写作的东西都是完美的,做的数学也都是优美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写下来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可抗力因素,产生一些错误。只要不影响最终的结论,小问题也可以被视为零测集。

7.读数学硕士像是在找奄奄一息的绵羊

说实话,读数学,光是读个硕士还没有特别大的体会的,只有真正成为研究者也许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但是,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数学研究生,个人感觉其实解决数学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非常理想主义,在开题答辩的时候,自信满满,到了中期考核降低期望,最后提交论文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了很微不足道的工作。

以前流传这样的故事,说的是:读本科就是导师让你去抓一只死羊,读硕士就是导师告诉你这片森林里面有一只羊,读博士就是导师告诉你森林里可能有羊,但是导师也不确定,得自己去找。

但是个人感觉,现在绝大多数读数学硕士的状态是:

导师事先自己找到了这片森林里面的羊,然后先把它整的半死不活,就差最后一口气了,然后喊你过来给它致命一击。

当然,最终的情况也许是:导师在不断地给你降低难度,以至于就是把死羊摆在你的面前。

这只羊就是最后的毕业论文了

8.不要总说自己因为喜欢数学就一定要做研究,明确自己的方向更重要

从小到大以来,碰到不少人跟我说自己喜欢数学,一定要做研究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想起来曾经有位老师说:不要假装喜欢数学,大多数人喜欢的只是数学带来的光环罢了

扪心自问,你的内心是否真的喜欢研究数学?是否享受一个人孤独探索带来的乐趣?

认清自己,往往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只是,我们总是习惯性给自己加戏。

从数学系毕业,不论是做中学老师也好,转行去计算机和金融也罢,还是做其他行业,都很不错。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自己开心就好。

总结一下,不知不觉说了近3000字,分享自己三年以来的读研感受。文字或许丧失了逻辑性,但是意思大概就是这样。最后一句:祝各位毕业生毕业快乐,虽然疫情让我们心情变得阴晴不定,但我想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次磨练。

人生下来就是要吃苦的,读数学没准就是苦中作乐,这就是我读研以来的最大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