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徐广忠||哥哥(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2-05-27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哥哥
文/徐广忠


今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是哥哥的七十周岁生日。人们常说人过七十古来稀,我原本计划回去给哥哥祝寿,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未能成行有点遗憾,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想哥哥的大半生,可以说是勤劳敬业、努力奋斗的几十年,如今儿女都成家立业,他也退休了享受天伦之乐了。
哥哥的小学是在本村读的,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考取了广德公中学。这所中学在四个乡镇统一招生,全乡共考上六个学生,我们村子就占四个,我们村也因此小有名气。哥哥初中只读一年就遇到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学业,后来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就再也没有上学。哥哥回家后当过农民、代课教师,后来成为乡电影放映队队长、广播电视站站长、企业站管理人员。退休后哥哥又承包点小的基建工程,自己收入也挺可观,又为乡亲脱贫致富做出了点贡献。
1970年,哥哥和刘成二人去昭乌达盟参加“乡村电影放映员培训班”,他认真听讲,及时记笔记。操作部分哥哥不在话下,可是由于哥哥初中没毕业,遇到电路等物理知识就困难了,于是他买了有关电路知识的书籍自学,不懂就问其他学员。等到培训结束考试时,无论理论还是实际操作,哥哥均成绩优异。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期,农村每家只有一个小喇叭,文化生活极度匮乏。哥哥担负全乡八十几个自然村两万多人口的影片放映工作。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开始是赶着驴车每天完成一个村庄放两部影片的任务,后来就开着小四轮拖拉机、三轮车放电影,电影队也由一个变成两个,放映机也从8.75毫米的变成16毫米的。记得第一部放映的是南斯拉夫的影片《桥》,每到一村都受到夹道欢迎,特别是小孩高兴得又蹦又跳;周围几十里路的都来看电影,有些特意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早早接来,享受电影文化大餐。家家早早吃完晚饭,炒上瓜子,拿上小板凳占上地方。我清楚记得《桥》是一部战争影片,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电影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至今还在脑海里原音再现,
乡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他们都在露天放映,天气好时冷热不均,夏天炎热还有蚊虫,冬天受冷受冻四五个小时,遇到雨雪就更麻烦。记得在我们村放映时。刚演到一半淋小雨,哥哥就把伞盖到放映机上,后来我把伞给哥哥,自己又回家拿了一件雨衣才看完电影。如果遇到大雨,每个人都收拾完了都会被淋成落汤鸡。夏天还好,要是冬天三九天就更麻烦了。我们在野外看一场电影时脚还冻得和猫咬一样疼,有时演完电影一两个小时腿还冰凉,想想哥哥是多么的不容易!哥哥每到夏天都穿着秋裤,成了职业病了。就这样,哥哥坚持二十五年,每年演出300多场,乡电影放映队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哥哥多次获优秀文化工作者,获得的不少奖状和奖金,也是哥哥一生的骄傲。
任何行业都有兴衰,电影亦是如此。当改革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时,电视走进家庭,网络发展迅速,电影院从《少林寺》的一票难求到电影院空无一人,乡村电影人也纷纷改行。哥哥由于工作出色被调到乡广播电视站。为了发展有线电视,他积极筹措资金购进设备,又带领工人埋线杆、架线入户安装、调试,使得全乡除偏远地区外都看上了有线电视。后来又调到乡企业站,带领广大群众办地毯厂、柳编厂、养殖场,开矿山,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协助铜矿和萤石矿占地、修道、拉电等和百姓的纠纷,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赢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哥哥也因工作突出转正吃上了“皇粮”。
哥哥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把徐家的优良家风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人生多少总有点遗憾,哥哥最初的理想是考大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他的理想随之破灭。后来想成为一名军人,但由于有鼻炎未能实现。他自己文化水平低就努力培养孩子,几个孩子读中师、大学、出国留学,一个成为博士后留在北京工作,另外几个孩子也是行业精英,这也是一种补偿吧。
哥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执著坚持自己的爱好:放映影片前的海报都出自他手;他的硬笔书法也被好多人欣赏;平时没事拉拉二胡,也是一种消遣;隔几天找亲戚朋友喝点小酒,别看古稀之年也能整个半斤八两。曾经的东北王张作霖喝酒时“拳划东三省,酒喝外溪亭”,哥哥年轻时给别人家孩子结婚陪酒时也是叱咤风云人物,划拳时曾经连续赢对方六个白酒,吓得新亲服服帖帖,满意收场。
哥哥七十周岁生日,我不能到场祝寿,就用一副对联送给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愿哥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哥,弟弟爱你!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徐广忠,内蒙古赤峰市翁旗人,中学高级教师,现退休在家。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