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在杭州」之七:西湖杨公堤的演变史

 老沈阅览 2022-05-27 发布于广东

西湖西线一带的一直很“幽”,但在西进工程以前,不是幽静的“幽”,而是幽闭的“幽”。由于历史原因,西湖面积缩水而使得这一带成为被旅游遗忘的角落,甚至连普通的杭州人也对这一带知之甚少。

文章图片1

杭州西山路

“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西湖游览志余》中提到的“三公”中,后一位被杭州人遗忘了很久了,连他在杭州留下的“政绩”——杨公堤也湮没无闻。与杨公堤一起被遗忘的,还有龙泓涧、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古老的景致。如果不是“西湖西进”引出了“西山路变路为堤”的提议,很多人到现在也不会知道,西山路就是杨公堤。

文章图片2

杨公堤

当年的杨公堤湮没在一片荒草丛中,与西山路混在一起,两条路中间要么是杂草丛生的荒地,要么就是农户的茶园菜地和废旧草屋,一条林荫小路上鲜有人迹,就算是偶尔有几个人影,也是在曲院风荷中迷失了方向而冒失的从西门出来的游客。而那条西山路,是作为杭州城区的外围公路而存在的。从杭州出发经钱江一桥到各地的大客车,总在西山路上呼啸而过。

文章图片3

西湖三堤

西湖西线工程启动后,似乎一夜间,杨公堤成了杭州人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地方。《西湖游览志》中记载,除了苏、白二堤,西湖上还曾有宋代赵与所筑的赵公堤和明代杨孟瑛所筑的杨公堤。赵公堤斜横于洪春桥附近,杨公堤和苏堤平行,与后来的西山路相近,其上也有六桥,名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称“里六桥”。

文章图片4

杨公堤上的桥

这位“杨公”杨孟瑛,字温甫,丰都(今属重庆)人,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杭州知府。当时西湖葑塞已久,湖西一带形成一片陆地。杨孟瑛力排众议,于明正德三年(1508)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使西湖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美丽景色。所挖的葑泥大部堆在湖西的山麓旁,筑成一条长堤,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也筑六桥,与苏堤六桥合称“西湖十二桥”。

文章图片5

杨孟瑛像

金秋季节,杭州桂花怒放,到处弥漫着桂花的幽香,杨公堤就在这一片桂花香里向前延伸。十余年的工夫,这里已经出落得恰似丰姿绰约的曼妙佳人,在两侧西里湖水掩隐之下,它如卧波长虹,伸向远方。堤西的那些衰败的荒草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晃如明镜的水体和芦苇荡。与西湖的东热、北雅、南旺相比,这一片西线之地如遗世独立般的清幽静谧,在盈盈湖水的烘托下,恍然让人进入了世外桃源,堪称“西幽”。

文章图片6

西湖西区

漫步杨公堤上,环壁桥、流金桥、卧龙桥、隐秀桥、景行桥、浚源桥如玉龙起伏的龙脊,镶嵌期间。堤凌于水,水过于桥,桥、水和堤岸串连成这一片碧水蓝天下的水潆山秀景致,让人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既有归隐之心,自有归隐之情。来当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也应是如是之想,否则,他又怎会选择在这片清雅之地盖起赏菊听曲的“燕南寄庐”避尘隐居呢。而今,修缮一新的燕南寄庐就在杨公堤入口的不远处,这座粉墙黛瓦、质朴幽静的江南民居隐在堤西的水荡之中,与杨公堤隔水遥望,在青山逶迤,雾霭沉浮的背景烘托下,尤显得安宁祥和。遥想那位被称为“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的戏曲名家幽居于此,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文章图片7

盖叫天故居

过了燕南寄庐,是一大片的水域湿地,芦苇和陈旧的江南旧屋把这里点缀得充满野趣,且别具水乡温情。水上长桥廊桥长亭短亭相连,曲折蜿蜒通向水域深处,人在湖上行,恍然间有水上飘的错觉。岩芳水秀、五峰草堂、醉白楼、天泽楼等一座座楼台亭阁、雅屋精舍,不期而至,在摇曳的芦苇丛中招摇。开阔的水面上,芦苇随意而生,或许是因为有船误入,偶尔有几只受惊的水鸟,惊飞出芦苇荡里,低飞于湖面之上一掠而去。让人不由得想起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词句。

文章图片8

杨公提周边

杨公堤的堤岸与苏堤、白堤不同。延岸为缓缓起伏的草坡,伸向湖水,柔和而不张扬。站在湖水与堤岸相接的地方望去,眼前的山光水色似乎一下子敞亮起来:白墙青瓦的民居,参差毗接,错落有致,倒映在水上的剪影,在水波的揉动下,破碎又衔接起来。亲水、亲山、亲湖的景致在天上闲云游弋、湖中芦苇飘摇的渲染下,不觉让人沉醉。

杨公堤虽然只有3.4公里,但却是可以游玩几天都不会厌倦的地方。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红尘俗世里,谁能拒绝田园牧歌的诱惑,谁能拒绝潋滟水乡的招徕呢?与西湖边的景色相比,杨公堤的木栈道、莲花、亲水平台还有草丛里若隐若现的茅屋和小路上缤纷落英,更添一份高雅与幽静。

文章图片9

杨公堤上的桥

如果500年前的杨知府能看到现在的杨公堤,一定会大吃一惊。

西湖是一个大量泥沙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泻湖,泥沙淤积是西湖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苏东坡在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时候,西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上一倍。据记载,汉唐时西湖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宋元时约9.3平方公里,明清时减至7.4平方公里。

文章图片10

古西湖图

到清乾隆年后,一些老百姓除了把部分疏浚淤泥堆积为堤,剩下的就在湖西堆放铺展,平成粮田,构成了延续至今的西湖格局。百年变迁,西湖的美少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人们只能在一览无余的广阔湖面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深处寻幽觅胜。

在西进工程之前,西湖仅为5.6平方公里。曾经的云水淡荡,长堤卧波,诗意盎然,已悄然逝去。无奈岁月沧桑,朝代嬗递,湖影波光渐渐消失在杂草村落间。

文章图片11

清末西湖

湖西地带,是居民小厂杂处,成了西湖水体的最大污染源,尚未开挖疏浚的下茅家埠,两旁是杂乱的村庄,河里漂浮的是各色垃圾;郁达夫名篇《迟桂花》中的翁家山,到处是农家开的小餐馆;就是西山路两侧,也有斑驳杂乱的办公用房……

二十一世纪初,“西湖西进”工程终于启动了,这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工程。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更是杭州政府从“管理西湖”到“经营西湖”的一种观念的变化。而杨公堤,是西湖西进工程成果的最集中体现。

文章图片12

俯瞰杨公堤

西进工程完成后,水面延伸到西边几公里外的山脚下,水域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由于水面不宽,给人一种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感觉。西湖展现在游人面前的不只是一面湖水,而是水面与陆地有意的亲近接触,加上湖边花木绰约,更显清幽。

就水域而言,西进工程是西湖疏浚历史中的一章而已,它传承了西湖治理的传统,还湖以本色。

【陈少非作品/《游在杭州》连载之七,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