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己自反 明理立心

 wupin 2022-05-27 发布于湖北

潘忠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曾于2017年在毛里求斯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与外交政策”系列讲座;曾于2016年和2018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讲授“中国外交与战略”课程;曾于2012-201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作富布赖特访问研究学者;曾于2008年-2009年经外交部借调在中国驻欧盟使团政治处从事外交政策调研工作;曾于2000-2004年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任职。

开设课程主要有国际关系导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世界政治理论(英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英文)、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对外政策与战略、中国外交与中欧关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美与中欧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与战略等;主要研究成果有:《针锋未必相对:战略思维与中美互动的对弈逻辑》(专著)、《国际政治学理论解析》(专著)、《从“随势”到“谋势”:中国的国际取向与战略选择》(专著)、《与霸权相处的逻辑:冷战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与中美安全关系》(专著)、《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专著)、《国际关系理论:欧洲视角》(译著)、《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译著)、《美国时代的终结》(译著)、《国际关系精要》(译著)、Unlikely Partners?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Forging of a Strategic Partnership(合著)、Conceptual Gaps in China-EU Rel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Human Rights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s(主编)、《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主编)、《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主编),并在《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欧洲》)、《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等专业期刊,以及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Issues and Studies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Kore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Asia Europe Journal等海外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注重学理,聚焦对外战略,开展创新研究

潘忠岐教授曾于2008-2009年被外交部借调到中国驻欧盟使团政治处从事外交政策调研工作,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有在中国外交一线工作经验、研究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的学者之一。在借调期间,他曾撰写数篇外交政策调研报告被外交部通报表彰,并多篇得到中央领导批示。重回复旦任教后,他把中国对外战略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之一。

2010年潘忠岐教授在核心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第2期上发表论文,“从'随势’到'谋势’——有关中国进一步和平崛起的战略思考”,从“势”的角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和平崛起的历史经验,并明确提出,进一步的和平发展要求中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积极有所作为,逐渐将国际参与战略的重点从“随势”转变为“谋势”、从“务实”过渡到“务势”。他结合在此前提出的新的地缘学分析框架,于2012年出版专著《从“随势”到“谋势”:中国的国际取向与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早在2008年他就发表“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文(《国际政治研究》2008/2)。该文先后被《新华文摘》(2008/14)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4)全文转载,并获2008-2009年度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在专著《从“随势”到“谋势”:中国的国际取向与战略选择》中,潘忠岐教授突破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思考逻辑,结合冷战后相关理论发展,明确提出地缘学的概念,并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阐释地缘学的新发展。将地缘学从内涵上区分为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和地缘文化学,从外延上将地缘学区分为周边地缘学、地区地缘学和全球地缘学。进而,他根据这个分析框架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基本特性和取向进行了探讨。这方面的分析和发展,对于本学科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对于中国的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价值。

突破传统,提出创新概念,解析中欧关系

得益于在中国驻欧盟使团的工作经验,潘忠岐教授于2010年在SSCI期刊Asia Europe Journal上发表“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Sovereignty in China–EU Relations”一文,明确提出“概念分歧”的概念,深入分析中欧双方对同一概念如主权的不同理解如何影响了中欧关系。该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10-2011年度论文类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他邀请十几位中欧学者和决策者,围绕主权、人权、民主、多极化、多边主义、战略伙伴关系等中欧在它们各自的政治话语中经常使用且承载重要价值观的政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一书,先后出英文版和中文版,不仅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

2B668

潘忠岐教授又针对欧洲自诩为规范性力量并在对华政策中越来越强调规范问题,把国家规范区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明确提出“国内-国际规范”的分析框架。他在“国内规范、国际规范与中欧规范互动”中提出,国内规范是指国家在国内治理的过程中应如何行事的理念和规则;国际规范是指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如何行事的理念和规则。由于前者并不适合于在国际行为体之间传播,因此,中欧关系中的很多摩擦是由欧盟不断向中国扩展其国内规范(尤其是人权)造成的。鉴于价值观输出是欧盟发展对华关系的主轴,“国内-国际规范”的区分可以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处理欧洲对华规范外交,改变在中欧规范互动中的被动地位。该项研究获得外交部“指南针计划”的支持,相关成果也得到外交部的认可。

另辟蹊径,借助战略思维,解读中美关系

潘忠岐教授长期从事中美关系研究。2012年出版的专著《与霸权相处的逻辑》,试图构建一个以中美战略互动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全面考察冷战后美国历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安全关系的影响,不仅研究了中美安全关系的根本难题,而且为中国更好地与霸权相处提出了一些战略性思考。

潘忠岐教授提出,要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处理好中美关系中的各种敏感问题,还必须深入分析两国战略思维的差异。他在2018年出版的专著《针锋未必相对:战略思维与中美互动的对弈逻辑》中,非常独特地从游戏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分析中美战略思维差异的理论框架,并进而提出中美战略互动的四种基本形态。诚如陈志敏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并且在最需要此书的时刻正好可以面世”。“本书研究战略思维与中美互动的对弈逻辑,……对我们认识中美关系,包括中国与广义外部世界的互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超越定式,发掘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概念

潘忠岐教授当下在做的另一项研究事关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作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努力,潘忠岐教授及其团队尝试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的经典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发。

EB342

他们选取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悠久,反映中国人战略思维,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且在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没有的经典概念,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在同既有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理论构建。在潘忠岐教授的组织下,课题组已经召开多次研讨会,初步完成对近20个中华经典概念的构建,包括:“中”“和”“势”“礼”“一”“多”“义”“道”“容”“仁”“同”“正”“气”“易”“生”“缘”“王道”“天下”“无为”“阴阳”“朝贡”“华夷”等。最终成果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