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汰石子,汰出上海的味道

 小藏身馆 2022-05-27 发布于上海
以下一篇夭折了的论文的一种可能的形状。。欢迎批评


有利大楼,就是那个一楼卖阿玛尼的
有利大楼,就是那个一楼卖阿玛尼的

第一个汰石子房子
外滩4号“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也许是当年上海第一座使用了汰石子技术(科普:汰石子,上海叫法,即水刷石,台湾的洗石子,日本的“人工石塗”,东南亚叫上海批荡。。。链接)的公共建筑。
据市建八公司退休人员黄锡田回忆,“1916年,外滩天祥洋行(即有利大楼)的外墙汰石子分包工程由外国业主请来日本人施工,为垄断技术,日本人用布将脚手架蒙得严严实实。但替日本人做小工的奚阿梅、张开山等几位上海师傅很快将这一技术学到手,并收徒弟逐步推广了汰石子技术,将日本人挤出上海市场。”(何重建,1994)
如此看来,上海最早的汰石子技术是通过有利大楼的建造从日本技师那儿偷师来的。那么有利大楼的外立面为何要引进汰石子这一“新技术”呢?进一步的,日本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明”汰石子技术的呢?
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来看。翻开日本近代建筑史,整个19世纪末期,日本造了大量的西洋风格的建筑,市容市貌为之一变。西洋风建筑被作为了西方先进技术的代表,其石材的外观也成为日本本土竟相效法的对象。然而,从自然条件上,日本并没有大量开采石矿的条件;同时,砖石承重结构系统的房子抗震性能差,并不适用于日本。于是如何找到一种抗震的替代性结构系统,并且在节省石材的使用的同时达到西方石材建筑的效果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在1880年设立了自己的人造石研究所,研发“人造石”借以模拟古典建筑之石材外观。而建筑的内部则采用更为抗震的结构以替代砖石承重体系。所谓 “人工石塗”(汰石子的日文名)便大约是“人造石研究所”在1890年代的产物。
汰石子在日本本土发明后,最早的输出对象应该是台湾。20世纪初,日本人将汰石子技术主动引入到日治时期的台湾,用汰石子装饰了一系列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和日本本土风格无关,而以西方古典风格为蓝本。比如1908年建成的台北水源地慢滤场唧筒室 (今台北市自来水博物馆),它是台湾最早运用的汰石子(台湾称洗石子)的建筑之一,这座结构复杂的试验性作品在外观上靠着汰石子覆层而呈现出相对统一的古典风格。之后1911年的台湾总督府改造,1915年的总督府博物馆等重要公共建筑中,汰石子包裹于最新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表面,同样为立面统一的古典风格为服务。
正如台湾学者王俊雄在《洗石子與台灣建築---洗石子與台灣建築現代性》一文中指出:如果说日本人发明了汰石子这个技术,是用来主动模仿西方的传统建筑外观,表达自己对先进文化的主动追求的话,日本人将汰石子引进台湾则有着不同的含义:借汰石子塑造石头房子这样一种来自先进而宏伟西方的形象,以此证明日本统治者的权威。
自台湾的第一座汰石子建筑落成后八年,汰石子技术才传入上海,出现在了有利大厦的外立面。有利大厦由香港的公和洋行英国建筑师威尔逊设计,是上海的第一座钢框架结构的建筑,1916年完成。作为一幢为西方金融机构服务的大楼,它所想呈现的古典风格正好可以由这一来自日本的仿石“专利技术”来塑造。汰石子以其逼真,灵活性,最大限度的呈现了石材建筑的感觉,在此之后的上海成为了仿石系古典建筑的一个最重要的材料和技术工具。【外立面的仿石做法在外滩现存最老的英国领事馆中就可以看到,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的表面是由水泥黄沙矿渣的混合砂浆仿石材来呈现的。】
将上海的有利大厦与台湾这些建筑相比较,可以看到他们的相似之处:首先,外立面的汰石子饰面包裹了整个建筑。其次,建筑风格皆为西方古典样式,内部结构则一般为框架体系。从装饰效果上来看,此类仿石汰石子建筑,除了在用材,质感上有所不同外,在使用的模式上是相近的。姑且可以称作“整体包裹式”:即通过“平面洗石”的手法包裹建筑的表面,再用“泥塑洗石”或“开模洗石”的技法辅以线脚或花饰。远远看去,感觉和一座灰色花岗岩建筑相去无几。整体包裹式汰石子手法的特点在于,不管内部是砖墙还是混凝土,结构是钢框架还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表层都可以做出一种统一的给定风格,可以是希腊复兴式,罗马复兴式,折衷式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如果汰石子在上海建筑中的呈现仅止于此,即通过仿石来取得宏伟华丽的石材建筑效果的话,那么它的呈现方式就是单一的,流于表面的“风格贴图”。同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便始终是一个带着殖民地色彩的舶来品,而且还是个来自东方日本的二手舶来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位于英租界有利大厦,充其量只不过借由自日本的汰石子技术做饰面,而让建筑看上去更想道地的石头房子,告诉人们,我很西方,很先进。

里弄中的汰石子
在上海,最迟在1920年代初,汰石子便广泛的运用于公共建筑,私人宅邸,里弄建筑等之中,并在1930年代到达了巅峰。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里弄住宅,其数量庞大而多样。里弄建筑中汰石子的使用模式与“有利大厦”有和不同?这种不同是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在石库门里弄中,汰石子脱离了模仿西方古典样式的窠臼,成为了不同风格的载体。在统一规划的地产中,建筑师可以运用汰石子塑出时下流行的各种样式,比如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Art-Deco风格盛行之时,汰石子成为了塑造装饰艺术风格的有利工具,其可塑性正好可以营造装饰艺术的几何线条和图案。而另一方面,私人业主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工匠塑出各式各样的造型。【位于老城厢的龙门村正是这样的代表,汇集了各种样式的汰石子。】这样,这些石库门里弄中的汰石子衍生出与公共建筑中的汰石子不同的意义:它不再是古典风格的石头房子的代言人,而是融入了上海本土的文化语境之中,有了不同的文化含义。
但是,本质上来讲,不论汰石子承载了多么丰富的样式,它依然只是作为一种样式的载体而存在。换句话说,他们更像是一种风格化的图像语言(带着石材的质感)。汰石子饰面就像一张脸谱,盖在建筑的本体上,有着自己的表情,却疏于表现它与其所依附的建筑本身的关联。
从左到右:四明村-慎余里,下两幅为龙门村
从左到右:四明村-慎余里,下两幅为龙门村


然而,当我们从汰石子在石库门建筑的使用位置上着眼的话,它似乎超越了作为单纯的风格样式的载体。在诸多后期石库门里弄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作法:汰石子与石库门门套,门头,窗套,压顶紧密结合,以至于很难把这些建筑元素分离开来。
典型的后期石库门中,汰石子窗套往往将一二层窗套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建筑元素。比如慈惠南里和慎余里的窗套。若将汰石子饰面去掉的话,底层其实与边上的青砖或红砖墙面别无二致。也就是说,这种“连体窗套”的建筑元素是完全由汰石子所构建的。【顺便提一句,曾经出现在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上的慎余里,一个闸北区质量最佳的石库门里弄,也许即将在苏河湾开发中归于尘土。要保的话大家要多呼吁阿~】
左:慈惠南里 右:慎余里
左:慈惠南里 右:慎余里


在从石库门里弄渐渐过渡到新式里弄的1930年代,里弄建筑对于汰石子的应用渐渐呈现出一种更为节制而理性的趋势。建筑结构不再像有利大楼那般,遮掩在古典风格的外衣之下,而是成为了一种表现的元素。汰石子与结构联姻,结构作为一种装饰物。
这种装饰有着两重含义。首先,当结构作为一个立面的元素在立面上展现,覆上的汰石子强调了这个展示的作用——不少新式里弄住宅在阳台下或者窗洞上做了混凝土梁,起到悬挑或者支撑的作用,而后部灶披间亭子间交接的部分也会做圈梁,这时,露在外头的梁,往往会做一道汰石子面层。此外,墙面的竖向构造柱也有此种做法。
左:龙门村 (龙门村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身处华界率意而为集里弄风格类型之大成。。)右:荪顺里
左:龙门村 (龙门村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身处华界率意而为集里弄风格类型之大成。。)右:荪顺里

其次,当结构成了一种装饰,装饰也常用来模拟结构,使立面出现了一种含糊的特质——汰石子被用作为会成为墙体竖向分隔的装饰性元素,或者模拟转角柱。最明显的例子是永嘉路上的恒爱里,在它的北立面上,看上去水平向混凝土梁在转角与“构造柱”相交,并以汰石子作为饰面,体现了结构的装饰性表达。实则转角的“构造柱”完全是汰石子作出的装饰柱,汰石子覆层之下是清水红砖。仔细看的话,北立面各窗之间原亦有装饰性竖向分隔模拟构造柱的感觉,但是现在已经剥落,露出了底层的红砖墙体。(这样的装饰性汰石子竖向分隔在其南立面上也得到展现。)这样,恒爱里的汰石子饰面混淆了真实的结构系统,使得建筑的立面表达与真实结构之间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关系。
左:锡德坊 右:恒爱里 foto by purple
左:锡德坊 右:恒爱里 foto by purple

恒爱里。这个公寓式里弄的立面上的汰石子元素,很有嚼头
恒爱里。这个公寓式里弄的立面上的汰石子元素,很有嚼头

同样的,在环龙别墅的窗间墙,上下窗梁的结构件用汰石子饰面,中间用相同的汰石子装饰带模拟梁,给人一种暧昧的感觉。若将视线继续拉近,可以发现,下侧的结构件与窗台和窗套相交,不同材质的汰石子定义了交接关系。
环龙别墅 右:窗台细部
环龙别墅 右:窗台细部

分别为 梁-窗台-还有窗台下面的东东(叫什么。。)的肌理。一个方块5×5cm
分别为 梁-窗台-还有窗台下面的东东(叫什么。。)的肌理。一个方块5×5cm

在较为考究的里弄中,身处逼仄的空间,汰石子的材质变化可以被明显的感知。材料的质感微妙地反映了建筑构件的性格:
窗台往往是最细腻的石子粒洗出来的,直径在1毫米左右。有时是方解石粒做出半斩假石半汰石子的效果,也有的直接是掺和细黄沙粒的水泥砂浆。××的形式多样,有较光滑的平面式的,也有略粗糙的齿轮状的。窗套一般用粗一级的石粒。若墙裙也用汰石子装饰的话,则用更粗的石粒。这样,不同材质的汰石子定义了不同的建筑构件。
龙门村的一个窗台。右侧细部看出即使窗台材料也有微妙的变化。
龙门村的一个窗台。右侧细部看出即使窗台材料也有微妙的变化。

【说到材质,早期的石库门框是石材,在后期的石库门中,混凝土代替了石头,表面则常用磨石子做面饰,门框外面的门套用汰石子,而门头则运用泥塑洗石的技法塑出形式各异的汰石子装饰。汰石子,磨石子,斩假石的材料其实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只是表层处理的技法不同,因而显现出不同的外观。由于磨石子相对于汰石子更显示出一种对时间的抵抗力,经年累月,材料不同的老化过程就可以在石库门的表面被人所感知了。说汰石子承载了里弄建筑的时间,此言不虚也。作为里弄建筑的饰面,汰石子的表面与雨水,与大气,与居民相接触的过程,都在饰面上留下印记,本身就丰富了自己的表情,建立起建筑与建筑所在的环境的关联。那些一二层相连的窗套件汰石子,经意不经意间,记录了窗缘上留下的雨水的痕迹,那些竖直向的饰带的形状,仿佛正期待着这般水流的印痕。】

小结
在上面这些有些散漫而跳跃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汰石子最初是作为一种舶来的仿石材料来模仿古典风格,当它应用于本土的里弄建筑后,成为了表现各种中西样式、装饰艺术风格、甚至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已经超越了最初作为给定风格的载体的局限,而有了自己别致的表现形式:这“石材外衣套装”在上海的里弄中化成了墙裙,窗套,山墙与压顶的“套件”,装饰着青砖或红砖墙。进而,在新式里弄中,我们看到了汰石子表现结构的装饰性的例子(或装饰的结构?)。同时,在近人的尺度上,不同材质的汰石子使用界定了不同的建筑构件。汰石子再也不是为了掩盖建筑本来面目的而套上外衣,转而通过与建筑构件,结构的互动,以及自身用材的变化,变成了塑造里弄建筑表情不可或缺的一员。

ps:作案小工具
原本是想写写四明村和龙门村的汰石子,作个对比。现在这样子不同的里弄搅在一起,有点乱。姑且先列个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