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钮家巷里97岁的江老先生和他的“文学山房”

 静云堂 2022-05-27 发布于江苏

从临顿路这头拐进钮家巷,几棵高大的玉兰树首先映入了视线。一路往深里走,理发店、咖啡店、小超市陆续出现,文学山房便藏匿其中,一不小心便错过了。

文章图片1

文学山房绝对算一家特立独行的书店——专门经营旧书,而且已有百年的历史。文学山房在清代光绪年间由江杏溪创办,如今的店主江澄波已是第三代传人。97岁高龄的江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书店中,等待着有人能寻到心中的好书去,也等待着有人能带几本好书来。

文章图片2

不到20平方米的书店里,几个书架满满当当,木质的书架已没了原本的色泽,甚至被书压弯了“脊背”。每一本古籍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

文章图片3

这里的旧书,有从老人过世的旧人家收来的,有从倒闭的图书馆买来的。在征得江老先生同意后,我们小心翼翼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清代刻版的《三国演义》,泛黄的纸张在指尖滑过的时候,甚至屏住了呼吸。

文章图片4

几十年以来,江澄波四处收书,这对于珍贵善本的保护具有抢救性的意义。江澄波至今还记得他最早收到宋本的情形,那是目前存在苏州博物馆的《东莱吕太史文集》,是宋嘉泰四年(1204年)刊本。当时是在苏州人民路一家鱼竿店里,由苏州一大户人家寄卖,他买下后很快就转售给苏州文管会,这书是苏州古籍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善本。

江家世代都是读书人,江澄波打小耳濡目染,对古籍旧书很有兴趣,曾多次随着祖父、父亲外出收书。

江澄波在七八岁时便已熟记《四库全书》的全部篇目,这份功力,非一朝一夕可有。对于修书,江澄波更是练就一身真本领,目前国内藏书机构和个人藏家遇到此类“疑难杂症”也都要求助于他。曾经章太炎、黄裳、叶圣陶、钱穆、顾颉刚、阿英、郑振铎、胡绳等都是文学山房的客人。“当时十几岁,我背着书包回家,看见家里有位老先生,等老先生走后,祖父告诉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江老先生回忆起幼时初见章太炎时的情景时说道。

一座城市是不能没有书店的,江澄波常将书店比作城市的眉毛,“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致看着也乏味”。文学山房每天早上九点开门,下午四点打烊,几十年如一日,是苏州古城区的一道风景。

如今,江老先生身形已经佝偻,但浑身仍是旧式读书人的气质。经历了近百年的岁月,江老先生早已宠辱不惊,更多的时候都是笼着手坐在店门口的木椅上。因为去过太多的地方,所以江老先生普通话夹杂着“南腔北调”,店里时常有全国各地的书友来拜访,他用这一口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向人们介绍着书与人的传奇,乐此不疲。

文章图片5

书店门前总是聚着一群麻雀,这是江老先生“养”的。有一年大雪,江老先生担心麻雀无处觅食,便在店门口随手撒了一把米,于是,这个习惯养成了十多年,麻雀来了一群又一群。

江老先生听力、视力变差以后,阅读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很吃力,谈起身体的变化,他很是坦然,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没有办法改变。江老先生曾经嗜书如命,如今改听新闻广播,听CCTV4,听《海峡两岸》,“要说有什么期待的,那就是希望台湾回归祖国。” 老先生平时不用手机,那部只有通话功能的手机放在床头,只作为紧急联系时用,店里装着一部固定电话。

江澄波过着简单、清贫、老派的生活,胸中自有乾坤。他满腹学问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的种种,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大书”。街景日新月异,门前的麻雀叽叽喳喳,而文学山房和它的主人一如往昔。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